书城农业林业气候变化下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48519300000040

第40章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气候(2)

(2)中低产田改造,宁夏农业综合开发自实施以来,每一期工程都将改造中低产田作为主要工作,截至2008年年底,全区农业开发项目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33.62万亩。改造措施方面,主要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的综合改造工程模式。

(3)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

(4)防沙治沙放上述

从2009年开始沙化治理,近年来,本区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治理土地沙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摸索出防沙治沙的几种模式,主要有:①沙坡头“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②“王有德式”的国有林场模式。③大户带动多主体参与模式。④以盐池县为代表的封山禁牧模式。

(三)资源措施

宁夏农业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资源种类重点是气(候)、水、土(土壤和土地)、肥资源,面对气候变化造成的这3类资源的加速消耗,适应对策主要是开源与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鉴于开源与本研究中的工程措施有一定的重叠,这里重点围绕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展开。水、土、肥资源在宁夏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既存在量的紧缺,又存在质的低下。气候资源在宁夏存在各要素组合上的极不平衡性,如光温资源丰富,水分资源短缺。适应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依靠自然资源,利用自然条件。要以高效利用促节流、以循环再生促开源,实践“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全面推动水、土、肥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重点推进资源多元供应和集约利用,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修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一批配套的节水、节地、节肥技术,既要重视节水的工程、设施、器具和技术等措施;还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节地、节肥机制。要特别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如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等,充分发挥价格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

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鼓励农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科研人员、政府管理人员以各种方式广泛参与,使得相关利益者能够充分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如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各市县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

(四)环境措施

气候变化会使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一些防护性植被也面临考验,由于农业施肥量增加以及农作物病虫害增加,从而导致的农药用量增加,使农业水土和产品污染的可能性增大。因此,气候变化一方面会使环境压力增加;另一方面农业更加需要环境改善带来的惠益。宁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适应气候变化的环境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气象灾害防治、农业污染防治。

水土保持方面包括防护林草建设和防沙治沙。防护林草建设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是耕作区农田林网建设、草原区的封育禁牧、农牧交错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它们对影响气候变化的下垫面优化具有积极作用。气象灾害预警主要是预知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条件和时间,如果能早知道灾害发生,在预防、减灾等措施上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强。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地膜、化肥、农药的用量大幅增加,采用妥善措施克服面源污染,保证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安全。

(五)经济措施

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程度,或者说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不同。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需要用价格措施、产业措施和生计措施三个方面来适应。价格措施就是要利用价格来调整资源消耗、资源配比、资源替代、产品需求等。例如,用水价累计进价措施调整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即按照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作物灌溉需水量,将其作为平均水价,超过部分根据额度逐步加价,也称为阶梯式水价。可以从作物选择、农艺措施、设备条件建设等方面考虑定价的级差。对于水价累计进价措施还可辅助以节水奖励措施,即对于低于灌溉定额的用水单位(乡、村、户),国家或地方拿出钱来奖励,促进节水措施的实施。原则是让农民在节约用水与传统用水之间算账,奖励所得用于节水比传统灌溉划算。已有研究表明,在需求管理中,采用既提高灌溉水价又提高工业水价的混合水价政策可能是最优的策略选择,采用农业节水技术为次优策略选择。

产业措施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和构建产业链。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各不相同,但调整的原则基本一致,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更大等。例如将原来的粮经结构调整为农经饲结构,将原来的农业结构调整为农牧业结构。产业链构建就是要通过政府引导性的农业技术输入、示范户培育,将种植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于专业户的养殖业,将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和养殖业产生的畜粪用于菌菇栽培,将菌菇废料用作肥料再支撑种植业,形成物质循环体系和价值增值体系。总之,要构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加之放大的多级连续的生产阶段,充分发挥初级生产力的作用,就是减少水、土、肥等初级资源利用的过程。

适应气候变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们生计的安全。生计措施主要是在适应气候变化中使农民生计多元化,不仅仅依赖于农业资源,还要依赖于其他社会资源,减轻对农业的压力。专业化经营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多元化经营可以增加稳定性。农民生计在高收益、高风险和低收益、低风险的选择上,往往倾向后者。还需要实现农户之间生计的多元化,减轻资源竞争。

(六)管理措施

管理就是以制度和组织等有序的方式提高资源的效率和效益。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资源不足、环境不利等的影响,而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是多层次的,有农业经营者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单元的内部管理,也有外部环境管理。适应气候变化的管理措施主要有组织保障、适应能力建设和管理成效。

组织保障就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机构的能力建设是核心,不仅仅是本机构在做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能够带动其他部门也做。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财政、农业(包括其所属的农技推广部门)、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发展改革、气象等部门的协作非常重要,合力适应气候变化是赢得这场胜利的保障。

广义的适应能力建设既包括工程、技术、资源、环境、经济等,也包括管理、社会方面。由于本措施体系已经包含了这些方面,这里的适应能力是狭义的,与上述措施相配套的人员培训和适应气候变化理念的普及,以及管理体系调整,即人的适应能力。面对气候变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需要调整现存管理系统的运行,监测和管理实践要为新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创造条件。比如,管理系统有更好的灵活性来应对气候变化,能够面向生态平衡,有利于控制污染和人口增长等。管理措施也要对现有的工作流程和(水资源等的)需求以及用水户进行调整。例如,开展具有普遍社会性的雨水收集、节水、水价调整、有效管理、资源和环境立法、流域或区域规划、生态服务(补偿)基金、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消费教育和意识。

管理措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和过程,科学的设计与特定的管理对象和社会背景等相互协同,才能够有效,因此,管理措施的成效对适应气候变化非常重要,也成为措施的重要内容。

(七)社会措施

社会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或者具有一定缓冲,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利影响,这全看社会的成熟度。因此,要利用社会力量,引导社会方向,适应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措施主要有资源节约、社会保障和提高社会成熟度。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即“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不限于适应气候变化,但是对适应气候变化非常有益。它不但有利于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成本,还有利于减少企业成本和私人成本。“两型”社会与当下的低碳社会建设也具有相近的含义和功效,因此,可利用价值引导、经济调控、行政命令、宣传教育等手段,构建低碳社会。如果全社会都能节省或降低消费,特别是不浪费,则可减少生产和生活资源的消耗。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设立灾害保险,对重大灾害一定要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有利形势下,对农业设立灾害保险,不断扩大保险种类,不断拓展保险的覆盖面,减少农业灾害损失,减少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对保障食物安全,降低被动型城市化压力也非常重要。

(八)可持续发展措施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适应气候变化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综合能力可持续等多项措施。

资源可持续的重点是水土资源的持续性,采取或建立有利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类型和生产方式。环境可持续的重点是环境质量稳定性,即生产、生活等对环境的压力不超过环境的容量,不破坏环境的稳定机制,保证环境质量的稳定性。经济可持续的重点是经济发展能力,即具有适度的、持久的经济发展能力,在生产、分配、消费之间建立合理的产能关系,防范和减轻经济危机。社会可持续的重点是社会稳定性,即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不变。综合能力可持续的重点是相互支持程度,即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支撑,或者协同机制的形成和良性运行。

结合宁夏生态移民工程,扬黄灌区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特色产业开发,黄河金岸等重大生态、社会、经济工程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资源配置、环境整治、技术推广、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通过典型项目带动,探索积累了大量技术、工程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有力推动了项目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扬黄灌区,发展高效节水喷灌甘草—苜蓿—马铃薯产业,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高效利用,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跨越。

在中部干旱带,发展集雨工程与高效节水补灌、特色农林复合种植工程,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高效利用,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跨越。

在南部山区,发展集雨工程与高效节水补灌、特色农林复合种植工程,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高效利用,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跨越。

在北部平原灌区,发展集雨工程与高效节水补灌、特色农林复合种植工程,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高效利用,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跨越。

根据以上8个类型的研究,我们按照适应气候变化不同措施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其递阶层次结构。

二、适应技术与措施的重要性评价

应用AHP法评价宁夏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综合开发措施的重要性。分别构建目标层、决策层、技术层判断矩阵共18个;然后按照各要素重要性比例标度的意义,在专家群体、农业管理和技术干部群体、农民群体中分别对判断矩阵进行要素重要性评判和打分;再用AHP法对每一个矩阵的一致性进行评判,如果一致性通过检验,则计算各矩阵所表达的要素的权重,作为重要性值;对每一位打分者的权重按照等权平均计算出群体权重;最后按照群体权重计算得到各个要素(技术或措施)的权重作为其重要性值。通过对不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定量分析来寻找较好的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以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开发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递阶层次结构建立后,在上下层之间,以上层的某项为准则,参考有关资料,并请有经验的专家对下层的各项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优势进行两两相互比较,并加以量化。

(二)计算判断矩阵,并检验其一致性

本书采用yaahp0.5.2软件对以上18个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对于不符合一致性的矩阵,该软件不予计算,对于不符合一致性要求的矩阵,我们做了校正,故计算结果皆符合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1的规定。

(三)适应技术和措施的重要性排序

权重是评价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与措施的依据。根据要求,课题组在三类人群中确定权重,即专家和科研人员,农业管理和技术干部,农民。课题组组织了宁夏农业、气候、生态等领域的专家和科研人员,召开专题讨论会,对技术与措施的内容进行研讨,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让专家分层进行权重比较打分,专家权重已在上文给出详细解释。还利用气候变化课题的专题培训、农民用水协会培训,分别征求农业管理和技术干部以及农民的意见。开展农户调查,让农民采用简单的顺序法,然后根据顺序和他们对顺序差距的判断,确定权重。最后将这三类人员的权重再按照50%、30%、20%的权重分配再综合出权重。

综合权重=专家权重×50%+农业管理人员权重×30%+农民权重×20%

从以上计算结果看,宁夏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综合开发措施的重要性排序在目标层是: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管理措施>;资源措施>;可持续发展>;社会措施>;环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