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气候变化下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48519300000016

第16章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评价(3)

根据图3-4分析,每座大棚每年种苗数量在2500棵之上,与大棚面积相同的大田水稻,种子用量在11.5kg,按价格计算,大棚种植平均在1760元,而大田种子价格只是45元,相差39倍。肥料用量平均每棚在1750kg,底肥一般是农家肥,追肥是每浇一次水就会随水施用一定量的化肥;大田水稻施用种肥一般都为化学肥料,用量约150kg,与大棚相差35倍。灌溉水量平均每棚在1280方,大田水稻280方,大棚水量都是来自地下水,大量用水已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大田水源来自黄河水,从存量来看,水量供给能力也存在很大差距。每座大棚每年的实际用工量为68个,大田为5个,说明大棚蔬菜种植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大棚蔬菜种植的平均值来比较资源利用的增减幅度,与大田相比,大棚的肥料用量增加1228%,用工增加1165%。资源投入大幅度增加759.2%,同时效益幅度增加3259.1%,说明与大田常规种植相比,大棚是一种高投入、高收益的种植模式。

1.温棚蔬菜与大田水稻成本构成分析

图3-5是大棚蔬菜和大田水稻的种植成本投入,大棚蔬菜种植成本高,与大田水稻的投入成本差别明显。从大棚蔬菜每年投入成本的平均值可以看出,每座大棚每年的成本投入13200元。大棚蔬菜种植需要较多劳动力,人工费占总投入的30%;除此之外大棚设施的建设费用也是一项主要投入,而且温棚和附属设施都有使用年限,如附属设施大棚薄膜使用年限为2~3年,使用时间过长保温效果降低,不能满足大棚蔬菜的生长温度。

通过设施的折旧计算,设施投入占每年总投入的25%,肥料投入占总成本的19%,大棚蔬菜的种苗通过购买获得。据农户反映,自己育苗如果管理适当,可以降低种苗的成本投入,但在调查中,农户都不愿自己育苗,育苗需要占用一定的大棚种植面积,且技术很难掌握,不能保证种苗的质量。人工费是蔬菜种植最主要的一项成本,对于菜农来说,节约劳动力、减少人工费应该是增加收益的有效途径。肥料的大量使用对蔬菜的品质会产生影响,蔬菜市场一方面对上市时间敏感,另一方面还需要保证蔬菜品质,在保证高产量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单价。大田水稻投入0.7亩成本为925元,其中人工费占40%,肥料占33%,分别是大棚投入的0.07、0.09和0.12倍,即大田的年投入不到大棚投入的10%。

2.温棚蔬菜与大田水稻的效益分析

温棚蔬菜收益远远高于大田水稻的收益,温棚每棚的年净收益平均是7400元,相同面积的水稻纯收益为220元,大棚收益相当于大田水稻收益的33.6倍。大棚每年种植两茬,年产量平均在22000斤,相同面积水稻产量约1100斤,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差别。温棚和大田资源投入量相比,温棚比大田增加759.2%,同时效益增加3259.1%,与大田常规种植相比,大棚是一种高投入、高收益的种植模式。从增加农户净收益角度来看,温棚种植大大增加了农户收益。而且符合当地人多地少的现状,解决更多人口的生计问题,有利于当的经济发展。但是温棚蔬菜的投入很高,起步的高门槛是一般农户难以负担和跨越的,所以在推行设施农业之初,政府拿出资金作为农民建设温棚的补助金,降低门槛。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温棚蔬菜的比较效益下降,菜农的选择开始变化,有一些农户开始放弃大棚,转向城镇、工矿劳动力市场。

(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增加农户净收益角度来看,温棚种植大大增加了农户收益,是一种不错的种植选择。而且符合当地人多地少的现状,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设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强,温棚种植的高收益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但从长期地区环境考虑,还存在一些问题。

温棚内温度、水分适宜,常年种植,为使肥力尽快出效,化肥施用多,土肥施用少,很容易引起土地肥力下降。温棚中的高湿环境很容易滋生病虫害,且病虫害的防治很难掌握。对农户而言,常见病虫害可以防治,但对新的病害很难把握,如果指导不及时,就会产生很大的损失,有时甚至是绝产。大棚建成之后很难移动。和大田相比,大棚的化肥、农药施用量大,棚内连年种植,土地不能歇耕。灌溉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不符合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针。

而且蔬菜产业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不仅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还有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同时蔬菜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作物,蔬菜种子经过制种等环节后价格较高。蔬菜的采收、运输环节等使人工费成为菜农的一项主要成本。此外,蔬菜容易发生病虫害,对农药的使用量大,对区域环境会造成农药污染。

三、枣粮(薯)间作与粮、薯单作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枣粮(薯)间作的技术要点及适应特征

枣粮(薯)间作是在宁夏中部半干旱偏旱地区实行的一种农业种植方式。我们组调查的是同心县五里墩村枣树与粮食的间作,枣树品种主要是同心圆枣,部分是灵武长枣。枣树大部分在2008年栽种,第二年成活率基本在90%。由于栽种时间短,枣树收益不明显,农户为了增加收入,间作了不同粮食作物,主要有马铃薯、荞麦和小麦,以低秆作物为主,能够科学利用光能。

枣树是喜温深根性树种,主根可达2m左右,根系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区仅限于树冠下10~90cm的土层和树冠半径4.5m的范围内,侧根系发育较弱分布稀疏,能适应干旱的气候条件,具有抗风沙,栽培管理简便,实行枣粮间作能够充分利用光能,而且也能增加半干旱区雨养农业的经济收益。枣粮间作能合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养料,马铃薯、冬小麦和荞麦根系分布较浅,枣粮争水争肥的矛盾不突出,枣树胁地现象不严重。在宁夏中部风沙较大地区,实行枣粮间作能改善农田小气候,农田风速可降低30%左右,空气温度可提高10%,地面水分蒸发减少10%,间作比单作马铃薯亩产收益提高138%。枣粮间作是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林农复合体。

(二)枣粮(薯)间作与粮(薯)单作的成本效益分析

枣粮间作与粮食单作投入成本和收益都存在差别,从整体收益来看,枣粮间作的收益比较好。从资源的投入量来比较,马铃薯单作种子用量每亩地需100斤,与枣树间作种子需80斤,荞麦单作种子用量每亩地需14斤,与枣树间作种子需求11斤;冬小麦单作种子用量每亩地需15斤,与枣树间作种子需求12斤。一般单作种子用量比间作多,主要是枣树占了一部分耕地面积,间作的实际播种面积与单作播种面积不等。化肥用量,马铃薯单作每亩68斤,间作54斤;荞麦单作每亩11斤,间作9斤;冬小麦单作每亩17斤,间作13斤。间作与单作相比,化肥用量的投入少,但是减少的幅度均在10%之内,主要是因为在雨养农业区,肥料投入量相对较少,投入太多,不能收到预期收益,还有可能烧伤种苗。用工量更小,与灌溉区有很大差别,一般的人工投入不超过5个工/亩,间作的相对多一些,主要是间作的枣树在土地整理方面不方便,需要人工除草,会增加一部分的人工投入。

灌溉水量在雨养区基本很少,只对枣树进行点灌,单作粮食没有水源进行灌溉,只能是依靠自然降水,因此,自然降水是该区种植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降水量多少及降水时间早晚都会影响种植结构,因此该区倒茬比较严重,基本是年年倒茬。

1.枣粮(薯)间作与粮(薯)单作的成本构成分析

从枣粮间作与粮食单作的投入成本分析中可以看出,枣粮间作比粮食单作成本大。枣薯间作总投入每亩地578元,单作每亩地445元,除去多投入的灌溉枣树的水费32元,两者最大差别在人工费。间作人工费是420元,单作为300元,人工费是最主要的投入成本,马铃薯间作人工费占总投入成本的73%,单作马铃薯人工费占总投入的67%。荞麦和冬小麦间作投入成本比单作投入高,最主要的也是人工,间作小麦人工费占总投入的78%,单作小麦占77%;间作荞麦人工投入占总投入的82%,单作荞麦占总投入的83%。因此,人工费控制是雨养农业投入成本的主要因素,要想提高农户收益,需要降低用工投入,但是对于间作比较困难。该地区枣树大部分是2008年春季栽种,到现在树形已基本长大,减小了枣收获时对耕作的影响。

2.枣粮(薯)间作与粮(薯)单作的效益分析

枣粮间作与粮食单作两者相比,间作的净收益相对较高,但是投入也高。单作在产量方面相对较高,但是加上枣树的收益,间作的净收益比单作的高。但是单作小麦和单作荞麦的净收益为负,分别为-147元/亩和-175元/亩;间作小麦和间作荞麦净收益为正,分别为54元/亩和1元/亩。主要是因为枣树效益掩盖了单作粮食的负收益。在三种粮食作物中,只有马铃薯单作与间作净收益都为正,说明马铃薯适合该区种植。

间作马铃薯的资源投入比单作马铃薯增加了30%,收益幅度增加了138%;间作马铃薯的资源投入比单作马铃薯增加了38%,收益幅度增加了137%;间作马铃薯资源投入比单作马铃薯增加了35%,收益幅度增加了100%,说明间作马铃薯的收益最好,投入较少资源,获取更大利益。

(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枣粮间作是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林农复合体。虽然现在间作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枣树产量的增加,间作效益会明显提高。但随着枣树树形的增大,枣粮间作越来越困难,枣树胁地影响粮食种植。枣树进一步生长,其群体效应对水分的需要增加,可能会出现自疏过程。因此,其生态过程值得密切关注。粮食在种植过程中也会影响枣树。对于干旱的宁夏中部地区来说,枣树的根系发达,间作既利用了土壤深层水也利用了浅层水,降水少或降水时间晚,都会有一些收成,短期内间作产量有一定的保证。单作只是利用土壤浅层水,对降水的依赖程度更大,如果降水量少或降水时间太晚,都会影响作物种植时间和产量。对于劳动力市场不发达地方的农民来讲,用工的多少可以不计较,但如果没有收获,生活就会成问题,而且必须有人留在家中,大部分农户需要依靠土地维持生计。

从枣粮间作的栽培管理看,枣树具有栽培容易、好管理的特点。由于枣树抗旱耐瘠薄,成活率高,技术管理易掌握,只要抓好施肥、病虫害防治工作,就能获得稳定的产量。实行枣粮间作能科学地利用光能,由于枣树对粮食作物生长因子的改善,使农作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实现立体生产。

四、集雨场—窖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集雨场—窖的技术要点及适应特征

集雨技术是干旱区为了适应降水的波动性、分布的不规律性,而发展的一项集水技术。从最初的沟道集水、路边集水,到后来的庭院集水,再发展到近些年来的集雨场地和集水器的硬化处理技术,即集雨场—窖技术。它包括硬化的集雨场、砖砌水窖、管道导流渠。

在不受前期降雨影响下,自然黄土坡面、清除杂草的自然黄土坡面和黏土夯实集水面的临界产流降雨量分别为8.5mm、8.0mm和4.1mm。混凝土面在干燥情况下,降雨量达到或接近1.55mm,集雨面就会产生径流。宁夏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适应气候变化农业开发项目在同心县下马关镇五里墩村建立的农户200m2集雨场在正常年份可以蓄满50m3的水窖。降水较多的年份反复蓄水,集水量远远超过50m3。

(二)集雨场—窖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

集雨场—窖技术是在严重缺水的中部干旱带实施的一项示范措施,主要包括集雨场硬化、水窖砌衬、管道导流渠等部分。农民利用庭院做集雨场,与屋顶连接成更大的集雨场,集雨窖修在庭院内或门前,既不浪费土地也便于管理,还能将集雨窖与生活和庭院菜果生产联系起来。集雨场—窖技术实施前后农户的生活用水有很大变化。实施前,农户各自在自家院子或院外打制了土窖,由于地面没有硬化,水窖没有砌衬,在年降水量仅为270mm的同心县,农户集水窖中的集雨量是很有限的。降水强度和水量太小,是不能够集水的,大部分会成为下渗水。实施后只要院子中有流淌水就可以集到水窖中,水窖集水量大大增加,现在的集水量可以满足农户的生活饮用水和夏半年生活食用蔬菜的灌溉水,有些农户水窖水每年还有剩余,用于羊只等牲畜饮水。

1.集雨场—窖技术的成本构成分析

集雨场—窖硬化需要沙石、水泥和人工,集雨场硬化面积越大,材料用量越多,总费用越高;但是从单位面积费用看,硬化面积越大,单位面积费用越低。集雨场面积越大,集水窖中的集雨量越多,生活用水保证就越大。在不同的降雨年份,水窖集水深度不同,但整体上硬化面积大的院落,积水量多,因此农户除了按照GEF项目的要求硬化一定面积之外,自己拿资金增加了一定面积,保证生活和牲畜的正常生活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