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通过选种选配工作的开展改良奶牛品质,把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公母牛进行组合交配,使后代取得较大的遗传改进。选配能创造变异,又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培育出理想的奶牛。只有通过恰当地选配,才能保证牛群的品质,达到产奶量高,奶的质量好,体型无严重缺陷,经济效益高。选配是在牛群鉴定和选种的基础上进行。选配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决定公母牛的配对,有意识地组合后代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和利用良种的目的。对一个牛来说是个选配,对牛群来说是分组选配。奶牛场制订的选配方案一经确定,要严格按照既定的育种目标去实行,并对公母牛的亲和力和公牛的选配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要加强育种资料的整理,防止近亲交配。通过若干年不断的努力,将会使牛群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增加农民(养殖户)收入。
母牛的妊娠、分娩与护理
一、妊娠期
母牛配种以后,从受精开始,经过发育到成熟的胎儿娩出为止,这段时间称为妊娠期。牛的妊娠期一般为275~285天,平均为280天。妊娠期的长短与牛的品种、类型、个体、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一般饲养管理条件好的比饲养条件差的短,怀母犊比怀公犊的短。
母牛妊娠后,为做好下一步的生产安排及分娩前的准备工作,应大致确定妊娠母牛的预产期。其推算的方法,预产期可按配犊月份减3,日数加6的公式计算。
例1:3号母牛于2000年5月10日配种,它的预产期为:5-3=2(月)……预产月份。
10+6=16(日)……预产日期
即3号母牛的预产期是在2001年2月16日。
例2:5号母牛于2001年1月28日配种,它的预产期为:月份不够减,须借一年,故加12,则(1+12)-3=10(月);日数加上6已超过1个月的天数,故减去30天,再往月份里加上1个月。
即28+6-30=4(日)……预产日期
10+1=11(月)……预产月份
所以5号母牛的预产期是在2001年11月4日。
二、妊娠症状
母牛配种后,经过一两个发情周期不再发情,证明可能妊娠了。母牛妊娠后,性情变得安静、温顺,行动谨慎、缓慢,放牧时往往走在牛群的后面,常常躲避角斗和追逐,食欲逐渐增强,被毛光亮,身体饱满,腹围变大,乳房也逐渐增大。
妊娠后的母牛,由于胎儿不断发育,子宫体积逐渐增大,压迫内脏,使内脏器官挤向右侧,脉搏和呼吸次数增加,排粪尿次数增多,右侧腹围逐渐增大。经产奶牛,妊娠5个月后,产奶量明显下降。妊娠后期,母牛后肢及腹下出现水肿现象。临产前,外阴部肿胀,松弛,尾根两侧明显塌陷。
妊娠时,母牛体内也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卵巢有妊娠黄体存在,随着胎儿的发育,子宫角失去对称,孕角变得短粗,逐渐下沉到腹腔。
三、妊娠检查
母牛的妊娠检查是提高繁殖率的手段之一。通过早期妊娠检查,可判断妊娠与否。如果妊娠了,则需保胎;如果未孕可促其早日发情配种。如若早期确认妊娠,以后又开始发情,经直肠检查又无胎儿存在,证明为早期隐性流产,可待发情后再次配种。同时查明流产原因,以便加强保胎工作。
1.阴道检查法母牛配种后1个月进行。妊娠的母牛,当开膣器插入阴道时,有明显的阻力,并有干涩之感;阴道黏膜苍白,无光泽;子宫颈口偏向一侧,呈闭锁状态,为灰暗浓稠的黏液塞封闭。
2.直肠检查法母牛配种后一个月,可进行直肠检查。主要检查子宫角的变化和卵巢上黄体的存在。
妊娠牛触摸一侧卵巢体积增大,约核桃大或鸡蛋大,呈不规则形,质地较硬,有肉样感,有明显的黄体突出于卵巢表面;触摸另一侧卵巢无变化。子宫角柔软或稍肥厚,但无病状变化,触摸时,无收缩反应,可判定为妊娠。
未妊娠牛两侧卵巢一般大或接近一般大;两侧卵巢的大小与发情检查时恰恰相反;两侧卵巢一大一小,大的如拇指大或核桃大,小的如食指大或小指大,有滤泡发育;一侧卵巢大如鸡蛋,既有黄体残迹,又有滤泡发育,触摸时卵巢各部质地软硬不一致,不像卵巢囊肿时那样软,又不像妊娠黄体那样硬。其原因是上次发情在这侧卵巢排卵后形成黄体,因未受胎,黄体正在消退中,下次发情前本侧卵巢又有新的滤泡发育。所以同一卵巢上同时存在黄体残迹和新的发育滤泡,是未妊娠的表现。
3.激素诊断法母牛配种后20天,用己浠雌酚10毫克,一次肌肉注射。妊娠者,无发情表现或表现微弱;未妊娠者,第二天便表现明显发情。
四、母牛的分娩
(一)临产征兆
临近分娩的母牛,尾根两侧凹陷明显,特别是经产母牛凹陷得更明显;乳房胀大,分娩前1~2天内可挤出初乳。阴唇肿胀、柔软,皱褶开始展平,封闭子宫颈口的黏液塞开始融化,在分娩前1~2天呈透明的索状物从阴门流出,垂挂于阴门外。母牛食欲减退,时起时卧,显得不安,频频排粪尿,头不时回顾腹部。此时,分娩即将来临,要加强护理,做好接产准备工作。
(二)接产
临产母牛应牵拉到预先打扫干净,有柔软垫草的产房或产床内。用0.1%的高锰酸钾温水洗涤外阴部及其周围,然后擦干。当胎膜露出外阴部时,要使母牛向左侧倾卧,以免胎儿受到瘤胃挤压而难以产出。当胎儿的前蹄将胎膜顶破时,流出的羊水最好用盆接取,让产后母牛喝下,促使胎衣排出。正产时两前肢夹着头部先产出,倘若发生难产,要及时矫正胎位,趁母牛努责时顺势协助拉出胎儿,千万不能硬拉。倒产时,是两后腿先出,应趁母牛努责时顺势及早拉出胎儿,以防胎儿窒息死亡。当母牛努责、阵缩无力时,需进行助产,即用消毒绳缚住胎儿两前肢系部,交助手拉住,助产者双手伸入产道,捏住胎儿下颌,乘母牛努责时一起用力向臀部后下方拉引。当胎儿头部拉出阴门后,再拉时动作应缓慢,以免发生子宫内翻或脱出。当胎儿腹部通过阴门时,用手固定住胎儿脐孔部,防止脐带断在脐孔内。
犊牛产出后需立即用干抹布将口腔、鼻的黏液擦净,以利呼吸,然后擦净全身黏液。脐带已断时,在断端用5%碘酊充分消毒;未断时,可距脐孔8~10厘米处剪断或扭断,充分消毒,一般不需结扎,以利于干燥。为了防止污染,可用纱布把脐带兜起来。剥去胎儿软蹄,称重编号,登记,送入保育栏,最好在产后30~50分钟内让犊牛吃到初乳。
五、产后护理
产后母牛应饮麦麸盐水汤(麸皮0.5~1千克,食盐80克)或红糖温水汤,可暖腹、充饥、解渴、增加腹压,有利胎衣排出。然后,清除污草,换上干净垫草,投喂优质干草。
胎衣排出后,首先检查胎衣是否完整,立即取走。然后,用1.5%来苏儿溶液清洗外阴部及臀部周围,防止细菌感染。一般胎衣排出时间为5~8小时,最长不超过12小时。若超过12小时胎衣仍未排出,应及时进行手术剥离。
提高母牛繁殖力的主要途径
奶牛业要迅速发展,必须提高母牛的繁殖力。而母牛繁殖力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与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和疾病防治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繁殖技术和做好保健工作事关重要。
一、加强科学的饲养和管理
大力提倡科学养牛,进行合理的饲养和管理,能够增进牛群健康,使之正常生长发育,杜绝营养性不育,保证正常的繁殖机能。如果营养水平过高,造成母牛过肥,生殖器官被脂肪所充塞,使受胎率下降和难产;营养过于贫乏,则体质消瘦,影响母牛发情配种;营养比例不当,易发生代谢疾病,也会影响繁殖机能。因此,保证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合理供给,才能促进母牛的正常发情、妊娠、产犊。在管理上,给予适当的运动,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空气。牛舍建筑要宽敞明亮,通风良好,运动场宽大平坦,做到冬有暖舍,夏有凉棚。对妊娠母牛更应加强管理,进出圈舍要先进后出,防止相互拥挤碰撞引起流产。
二、掌握发情规律,做到适时配种
母牛发情,一般情况下是有规律性的,掌握好时机及时配种,能提高受胎率。母牛产犊后,20天生殖器官基本恢复正常,此时,注意发情表现,产后1~3个发情期,发情及排卵规律性强,配种容易,受胎这对奶牛生产极为重要。随着时间推移,发情与排卵往往失去规律性而难以掌握,产后多次错过发情期,有可能造成难孕,达不到一年一头犊。对于产后不发情或发情不正常的母牛要查找原因,属于生殖器官疾患的要及时治疗,属于内分泌失调的应注射性激素促进发情排卵,以便适时配种。
三、保证精液质量,提高人工授精技术水平
保证精液质量是提高繁殖率的重要条件。冷冻精液的广泛应用,对于种公牛的精液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特别要加强种公牛的饲养管理,保证提供优质精液。同时,新鲜精液的处理,冻精制作技术、保存、解冻技术和解冻液的选择,以及解冻后的使用和保存等,都与精液质量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母牛的受胎率,因此要重视每个技术环节,保证精液质量。
人工授精技术是每个配种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未经培训不准上岗。要求配种员熟练掌握母牛发情鉴定、直肠把握输精方法和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学会直肠检查发情、排卵和配种后的妊娠检查,从而提高受胎率。
四、加强疾病防治,做好保健工作
在养牛业中,培育健康牛群的同时,必须加强疾病防治,才能有效提高牛群的繁殖力。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对牛群健康、繁殖影响最大,必须加以控制,防止传染蔓延。母牛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持久黄体等生殖器官疾病也直接影响牛的繁殖力,造成母牛不孕。因此,及时检查,发现病症及早治疗,早愈早配,提高繁殖力。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
奶牛生产性能相关知识简介
王瑜等编著的《农村现代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分为奶牛养殖实用技术、肉牛生产技术、肉牛常用饲草栽培及加工技术、现代养猪实用技术和鸡的饲养技术5个部分。内容涵盖畜禽良种繁育、优质牧草栽培加工和利用、高效生态养殖和保健技术。该书针对农村畜牧养殖生产重点环节,以操作性、实用性为主,通俗易懂,易于被基层畜牧养殖人员理解和掌握。
一、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概念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是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一项新技术,国际通常用英文Dairy Herd Improvement三个单词首字母DHI来简称。其含义是奶牛群改良,被养殖户形象的称之为“测奶养牛”。其主要内容是收集奶牛系谱、胎次、产犊日期等牛群饲养管理基础数据,每月采集一次泌乳牛的奶样,记录其当天产奶量,并收集泌乳牛每月产犊、干奶、淘汰、繁殖等信息,通过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的检测,获得牛奶的乳成分、体细胞数等数据,最后将这些数据统一整理分析,形成生产性能报告。生产性能报告反映了牛群配种繁殖、生产性能、饲养管理、乳房保健及疾病防治等准确信息。牧场管理人员利用生产性能报告,能够科学有效的对牛群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牛群的生产潜力,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利用收集的大量准确数据,组织开展全国奶牛良种登记、种公牛后裔测定、遗传评定及奶牛的选种选配等工作,达到提高奶牛整体种质遗传水平,提高奶牛产量,增加农牧民养殖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国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发展与现状
生产性能测定自诞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发展演变为综合的牛场记录方案,旨在向奶农提供全面的牧场管理的基础信息。1953年,美国、加拿大两国正式启动“牛群遗传改良计划”,即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目前,加拿大有70%的牛群参加生产性能测定测试,美国有45%的牛群参加生产性能测定测试。奶牛单产水平最高的以色列参加生产性能测定测试的牛群高达90%。几十年的发展证实,美国、法国、荷兰等奶业发达国家通过应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这一先进体系,为奶农指导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单产水平已经平均达到9000~10000千克。
三、我国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情况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在我国起步较晚,1992年天津在“中日奶业技术合作项目”的扶持下,开始启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1993年国内开始进行正式、规范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1995年以来,随着中国—加拿大奶牛综合育种项目的实施,我国先后在上海、西安、杭州、北京等地试行生产性能测定工作。
2006年,全国畜牧总站根据《关于下达2006年畜禽良种补贴项目资金的通知》(农财发[2006]84号)文件要求,组织北京、上海、天津、山东、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和宁夏等8省(区)项目单位,完成了近10万头奶牛的生产性能测定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广大奶农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