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宁夏长城
48515700000008

第8章 宁夏镇长城的布局及特点

明代的宁夏镇长城基本上分布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北部,全线被划作五路防守。

东路长城呈东南往西北方向,起于花马池营城东界,至于毛卜喇堡西境。花马池营,即今盐池县城,其东界相当于今宁夏陕西分界线。在这里,长城有两个起端,其一是成化十年(1474年)徐廷璋所筑长城东端,其二是嘉靖十年(1531年)王琼所筑的深沟高垒东端。两道长城在兴武营合为一股。东路长城沿线有毛卜喇堡、高平堡、柳杨堡、安定堡、英雄堡、兴武营。东路参将府设在花马池营城。

中路长城东南自清水营城东境与东路接界起,北临横城堡附近黄河东岸。中路长城沿线有清水营、横山堡、红山堡、横城堡。分守参将驻灵州城(今灵武市)。

北路长城东自横城堡北境起,西达镇北堡南界。北路长城在嘉靖前归宁夏镇城直辖,其后相继设北路平虏守备,负责本地段防务,参将府设在平虏城,即今平罗县城。这段长城延亘于陶乐、石嘴山、平罗、贺兰、银川等地,以及内蒙古鄂托克旗西北境。

南路长城南北走向,自平羌堡北境始,迄大坝堡南境。平羌堡即今银川平吉堡,大坝堡即今青铜峡大坝村。南路长城以守备分守,未设立分守参将。守备初驻大坝堡,后迁驻邵刚堡。这段长城横贯今银川、永宁、青铜峡三市县之地,自头关口而南,长城连绵一线且较完整,分布于贺兰山东坡或山麓。山沟内砌筑数道障墙。

西路长城呈西南走向,起自广武营北界,终止于中卫西南境喜鹊沟。喜鹊沟是中卫与固原镇靖虏卫的界线,相当于今黄河南岸的中卫市与甘肃省靖远县的交界线。分守西路参将府设于中卫城。这段长城穿行在今青铜峡市、永宁县、中卫市境。

宁夏镇长城穿行在今宁夏多个县市,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今天,其当年的风姿和作用早已消失,唯有残骸或隐显于流沙之中,匍匐在贺兰山坡,斜卧于黄河之滨,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历史与自然的变迁。

长城在历史上一直是两种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分界线。

宁夏自古处于农耕与游牧文化交会地带,宁夏北部长城所经之地,临近于宁夏北部边界线,其三边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与明朝边界相似。长城的西北,宁夏边界上有海拔3500米的高峻的贺兰山为其天然屏障,黄河从西南向东北漫流,纵贯区内,从北口流出,形成一个广阔的冲积平原。区内土地平展,流渠四处,农业经济发达,历史上早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汉以前,银川已是平川沃野,屯田数万顷,粮食自给有余。明时,宁夏镇驻银川,为经济、政治之中心。长城外则是另一天地,著名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和毛乌素三大沙漠(地)三面环绕宁夏,河流稀少,流沙、沙丘、盐碱湖泊较多,再向北草原广布,寒冷干燥,降水少温差大,适于逐水草发展的游牧经济。

以上两类地区对比,一为漫流沃土,一为平沙荒原,两个地区、两种生产方式,其先进与落后,必然出现代表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两种社会经济形式的对比。推及到秦、汉、明三朝,居于两个自然地理景观区间的整个万里长城主要区带内外,也莫不如此。然而,尽管有万里长城的界分,这两种经济、两种社会制度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于一个统一体中。但由于根本利益的决定,彼此一直处于不断对抗与交往的反复中,且呈现出错综复杂而又多变的局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长城始终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长城是出于农耕经济和封建政治的需要,除了表现在军事方面的直接作用外,其间接的作用就是以一个半圆式的长城体系,拱卫了历史悠久而物产丰饶的宁夏引黄灌区。另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分裂又统一的过程中,在一朝一国的兴衰更替中,和平毕竟多于战乱,道道长城虽属军事上的重要防线,但对长城内外民族间的交往,经济和文化的沟通,民俗的影响,直至统一民族的形成,功不可没。事实上,如今长城内外的市镇,多是由原边塞隘口的互市、榷场和一些营堡奠基而成。宁夏吴忠市即其一例,原是吴忠堡,早有“天下大市”之美誉。

总之,长城以其完整而独特的军事工程防御体系的形式,展示给古今。它不仅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也是特定社会阶段演变的见证。长城是建筑在农耕经济和封建制的基础上,受制于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中。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统一民族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至明末清初,随着封建社会进入崩溃期,资本主义因素萌动,长城也就完结其历史使命。当然,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将是永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还将赋予新的内容。这就是一部长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