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宁夏岩画
48515000000013

第13章 方亦有维纳斯——宁夏岩画中的女神形象

在宁夏大麦地岩画中,有这样一幅女性岩画:裸像敲凿在高60厘米,宽50厘米的红砂岩山体岩面上。裸像通高26.5厘米,体宽12厘米,通宽17厘米(包括手臂),身体最宽处在双乳下部,乳房的长、宽约占胸腹的1/2,双乳的宽度与身体最宽处等同。裸像体态矮小丰腴,头圆无耳,眉眼明显,张口露齿。两只乳房硕大饱满,腹部滚圆似孕,臀部宽肥显露。两臂纤弱,右臂里曲,抚于肚、腹之间;左臂弯曲上举,手持角形器。岩面泛黑,敲凿沟槽开口宽阔,边缘不齐,凿坑深浅不一,凿痕几与岩面同色,画面极其古老。这个女性形象具备了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奥瑞纳文化石雕女性裸像的所有典型特征,与法国岩雕洛赛尔维纳斯造型一样,与奥地利维伦多府维纳斯、曼顿维纳斯形象的典型特征相同,因而被称之为中卫大麦地岩画版维纳斯。除此之外,还有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岩雕原始女神及其变形的兽类女神,它们与世界各地发现并为学界公认的史前原始女神、兽类女神同质、同形,被历史学家昵称为史前维纳斯。

石器时代的原始维纳斯造像,大都突出妇女与生殖孕育有关的部位,省略其他部位,古朴稚拙,言简意赅,所以制作成的维纳斯雕像体态矮胖,双乳硕大,肚腹滚圆,臀部宽肥,四肢纤细,面部模糊。可以看出,原始社会的维纳斯造像,是按照对女性生殖繁衍后代的要求,突出女性孕育生殖的典型特征,把自然状态的女人变成了神。

更令人惊奇的是,大麦地岩画在题材内容、图像特征、制作技法、位置选择等方面与欧洲同类型的西方岩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特别是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的发现,呈现出东西方文化在大麦地交流融合的奇特现象,反映了史前时期的东西方文化是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大麦地象征型岩雕女性裸像的发现,说明原始社会发展到母权制氏族社会阶段,对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神”崇拜,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史前维纳斯在一些地方、一些著作中也被称为母神、原始母神、大母神,这些女性裸像就是母神、原始母神、大母神的偶像。这就是当时各种女性裸像产生的社会基础与观念成因。只要经历过原始社会的地方,发现各种质地、形态与工艺的史前维纳斯都是理所当然的。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在全球范围内,石器时代的文化具有同质性。中国大麦地史前维纳斯岩画的发现再一次证实了这一观点。大麦地岩画及其毗邻地区还遗存有石器时代的遗址、石器、陶片、玉片。这说明,原始社会时期的大麦地,是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聚集地区,是他们举行祭祀仪式的朝拜圣地。这里遗存发现的密集岩画群与史前维纳斯岩画,正是原始社会母权制社会的真实写照与印证。

史前维纳斯是原始社会母权制氏族社会时代人类创造的一种用以崇拜的标志性造型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在亚、欧两大洲之间有一条奇特的分布带。从大麦地维纳斯岩画家族的遗存地向西,沿河西走廊进入中国新疆天山腹地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区,从这里继续向西,就先后进入了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这一地带发现的象征型史前维纳斯逐渐增多,其造型与中国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石雕女性裸像形象相类似,将女性裸像与孕育、生殖有关的器官再加以提炼、简化、浓缩,使之成为女性孕育、生殖的变形特征,使造像更具抽象性。

从宁夏大麦地维纳斯岩画与法国的洛赛尔维纳斯各自的出生地及两个出生地之间的史前维纳斯分布带来看,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在时代背景与艺术造型上,两者都遗存于史前文化环境中,都敲凿雕刻在山体岩面上,双方造型的样式、体量、特征、风格、工具、技艺都相同或相似,都属于写实型史前维纳斯系列。但是,从空间距离上看,中国大麦地维纳斯岩画位于东半球,傍太平洋;法国洛赛尔维纳斯濒临西半球,傍大西洋。在东亚中国与西欧法国这两个原始型史前维纳斯的中间地带,大量分布的是象征型史前维纳斯。这一地带的维纳斯大多数是新石器时代或稍晚一些的作品。史前维纳斯的这一分布特征,似乎反映着其内在含义与史前经济基础、社会进程、观念形态、文化渊源、文化传承、人类迁徙诸方面的关系。

雕塑女性裸像在东亚与西欧之间的广泛分布,说明这一文化现象的古老与悠久,反映了这一地带史前时期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进程方面的一致性,证明人类在生理、心理、思维、创造才能方面具有相同性、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