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析:此病证为舌痛伴有舌乳头增生,临床较为少见,单从主症来看无从辨证。但其舌面光红,舌体上有裂纹呈现红色,口干咽燥,脉细数,当属胃阴亏损,究其原因,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致肝气不舒,肝郁化火亦可灼伤胃阴而致诸症出现。且舌面上乳头突起,疼痛,舌为心之苗窍,故心火炽盛,火热上扰可致上症出现。
诊断:中医诊断:舌痛(胃阴亏虚,兼以气虚)
西医诊断:舌乳头增生
治法:益胃养阴,清热
方药:增液汤合导赤散加减
沙参15克、麦冬10克、熟地25克、石斛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竹叶10克、川木通6克、知母10克、黄芪30克、生蒲黄10克(包煎)、阿胶10克(烊化)、肉桂3克、生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3月25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症状略有减轻,但舌体上仍有裂纹,舌面上红色突起,口干咽燥,大便仍干结,舌红苔少,脉细,守法继进:
元参30克、生地30克、麦冬30克、竹叶6克、当归15克、肉桂1克、菊花10克、炒栀子10克、阿胶10克(烊化)、茯苓10克、生白芍15克、生蒲黄10克(包)、生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10年4月6日,患者自述服用二方后舌痛缓解,大便1日1次,口干缓解,舌红苔少,脉细,舌体上裂纹及红色突起仍在。上方继服6剂
四诊:患者后来诊治他病时告知服药后舌痛缓解,能正常饮食故未再就诊,但舌体裂纹仍然存在。
按:舌光红无苔甚则起刺,舌体有裂纹之症多见于老年人,中年人有时可偶见,是心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用导赤散加生蒲黄使心火由小肠屈曲下行,用增液汤加阿胶补液生津,更用肉桂反佐以引火归源,此证治疗多例,虽难速效,但终可痊愈。
病案二
姓名:张淑琴
性别:女
年龄:54岁
民族:汉族
职业:农民
初诊时间:2009年5月13日
主诉:舌面裂纹,口干舌燥1年,加重2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舌燥,舌面渐起裂纹,舌光红而少津,伴有舌体疼痛,饮食时加剧,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脉细数。
辨证分析:心脉系于舌本,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脉挟舌本。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热结于舌致使津液耗伤,舌不得濡润,日久成裂纹;心脾两虚,胃阴不足,胃火循行上炎,胃燥液涸遂成舌裂。故脏腑阴虚,虚火上炎,故见口干舌燥,虚火下移,耗伤津液故见大便干燥,小便短少。脉细数属阴虚火旺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舌裂(阴虚火旺)
西医诊断:舌体皲裂症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导赤散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生蒲黄10克(包)、生地20克、川木通6克、竹叶6克、生甘草6克、元参15克、麦冬15克、阿胶10克(烊化)、黄连4克、茯神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5月20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口干舌燥症状明显减轻,舌面仍有裂纹,舌红少苔,寐可,纳可。患者要求继续服用上方散剂1月。方药:
生蒲黄60克(包)、生地120克、川木通40克、竹叶40克、生甘草60克、元参100克、麦冬100克、阿胶100克(烊化)、黄连30克、茯神60克、生牡蛎180克
上方研成粉末冲服,一次6克,日两次
2009年7月3日,电话随访,患者告知其症状已全部消失。
按:舌裂的形成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者不必当病治疗,在治疗他病时时刻顾及阴津即可,不可妄用大量辛温香燥之品再耗其阴液。而后天造成者治疗首重心肾,次责肝胃。用导赤散清泻心火,黄连阿胶汤益肾阴。此治疗方法往往可获良效。
腹痛
病案一
姓名:朱宽
性别:男
年龄:46岁
民族:汉族
职业:职员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09年9月16日
主诉:腹痛,泄泻反复发作5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出现腹痛、腹泻,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经反复治疗不愈而来就诊。患者腹痛、腹泻反复发作5年之久,现右小腹疼痛,肠鸣,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每日大便3~5次不等,纳差,食后脘腹胀痛不适,形体消瘦,面黄少华,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此患者病已5年之久,泄久损伤脾肾之阳,脾肾阳虚,木不疏土。病者平素食少腹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可知患者素体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肝失所养,疏泄不及,又可形成郁象,故有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之症,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均为虚弱不足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腹痛(脾肾阳虚,木不疏土)
西医诊断:慢性肠炎
治法:温补脾肾,调达肝木兼涩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合痛泻要方加减
补骨脂15克、吴茱萸10克、肉豆蔻10克、炮姜6克、炒白术10克、炒白芍10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茯苓15克、炒薏仁12克、五味子10克、党参15克、葛根10克、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9月23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精神佳,纳可,食后脘腹胀满感缓解,但仍有腹部隐痛,大便每日2~3次,便质溏稀,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守方如下:
补骨脂15克、吴茱萸5克、五味子10克、煨豆蔻10克、葛根20克、防风10克、炒白术10克、炮姜6克、黄连6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因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服药后症状缓解即停止治疗后因生活不规律导致病情再次复发,故又来就诊,仍以上方上法进行治疗,效果佳。
按:腹痛、泄泻每责之于脾,然脾为土,又赖肾中真火温之始得健运。故治疗慢性腹痛、泄泻多脾肾兼治。四神丸、四君子、理中汤等为常用之方。治疗此病要嘱病人严格忌口,生冷,油腻,黏滞难消化之食物皆当不食或者少食,亦当按时就餐,勿使饥饱失常,否则难以彻底治愈。
病案二
姓名:高卫仓
性别:男
年龄:65岁
民族:汉族
职业:农民
初诊时间:2010年4月1日
主诉:左下腹疼痛时发时止7年余,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隐隐作痛,时发时止,白天疼痛明显,夜间疼痛减轻,喜温喜按,大便正常,舌质略暗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若中焦虚寒,气血不足,温煦无能,脘腹失于温养故见下腹隐痛,时痛时止。寒则喜温,虚者喜按故患者喜温喜按。
诊断:中医诊断:腹痛(中焦虚寒)
西医诊断:胃肠道功能紊乱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合金铃子散合天台乌药散加减
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乌药10克、青陈皮各6克、当归15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桂枝10克、吴茱萸3克、小茴香3克、橘核10克、荔枝核10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4月9日,患者自述服用上方后腹痛较前减轻,但仍有隐痛,白昼疼痛明显,夜间减轻。大便正常,纳可,但饮食生冷后即出现腹泻。脉沉,舌红苔黄。仍以温中散寒为法,方以小建中汤合良附丸合金铃子散加减如下:
白芍30克、炙甘草6克、当归15克、桂枝10克、高良姜6克、制香附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荔枝核10克、橘核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10年4月16日,患者自述服药后腹痛明显好转,偶有隐痛,午后明显,余无不适。脉沉,舌淡红苔白。李老仍治以温中行气止痛,方以良附丸合金铃子散合芍药汤加减如下:
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乌药10克、当归15克、元胡15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打,后下)、橘核10克、荔枝核10克、小茴香3克、高良姜6克、制香附10克
10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10年5月3日,患者以其他病来就诊,自述腹痛未再发作。
按:下腹部是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络阴器抵小腹”,故少腹之病中医多从肝论治。其痛喜按为虚,喜温为寒,昼为阳,夜为阴,昼痛为人体阳气不随天阳而彰显。方用小建中汤以资阳气生化之本,用乌药、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温肝散寒。寒气凝滞非温不行,非木香不效,故木香、砂仁、香附等疏散滞气,芍药、当归和血,共奏痛止病愈之效。
癃闭
姓名:李振东
性别:男
年龄:76岁
民族:汉族
职业:农民
初诊时间:2010年1月6日
主诉:小便淋漓不尽5年,加重1年
现病史: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又患小便淋漓不尽多年。1年前,因突然不能排尿而急入院治疗,诊断为: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因高血压不适于做手术。经过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现患者形体消瘦,精神不佳,舌苔黄腻,脉弦而有力。
辨证分析:此病中医辨证为癃闭,由于痰瘀凝滞所致,由于痰瘀阻于小腹,故致小便淋漓不尽,甚至发生尿闭及疼痛,由于患者年事已高,气血流行不畅故致痰瘀停于内,水流不畅,水液停聚,炼而为痰,痰瘀互结以致此病发生。
诊断:中医诊断:癃闭(痰瘀互阻)
西医诊断:老年性前列腺肥大
治法:疏肝理气,软坚散结,活血化瘀
方药:疏肝散结汤加减
柴胡10克、怀牛膝10克、当归15克、赤芍10克、丹参20克、牡蛎30克(先煎)、海藻10克、昆布10克、海浮石10克(先煎)、玄参10克、川贝6克、夏枯草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1月18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诸症有所减轻,并有排尿感,服用6剂后自觉全身舒畅,尿道通畅,自知有效,又服原方4剂,现病情好转,嘱病人继服6剂以巩固疗效,方药如下:
柴胡10克、怀牛膝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丹参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海浮石15克(先煎)、海藻10克、昆布10克、夏枯草10克、玄参15克、川贝3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前列腺增生症从中医角度分析以虚为主,又与痰瘀阻滞关系密切,故应从化瘀,化痰,软坚活血入手治疗,补肾与软坚并施,临床观察疗效最优,但补肾气或者化瘀活血收效均不理想。本方祛邪有余,扶正不足,若配合六味服用收效更显。
痫证
姓名:刘兴耀
性别:男
年龄:7岁
民族:汉族
职业:学生
初诊时间:2009年6月10日
主诉:间断发作突然昏倒,两目上视3年,加重1年
现病史:患儿于数年前多次出现突然昏倒,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中作声之症。经多方求治效果不显故来就诊。自带诊断结果及检查单均符合癫痫病的诊断。就诊时症见患儿精神不振,头晕,健忘,舌红苔薄,脉弦细。
辨证分析:本患儿之症符合中医的痫证,病因多由五脏为病,肝风内动,痰浊中阻,而旁及阴阳维、跷及督脉诸经。《内经》云:二阴急为痫厥。故其症突然昏倒仅一两分钟或稍长即苏醒,多由惊恐或气恼而发作。
诊断:中医诊断:痫证(风痰上扰)
西医诊断:癫痫
治法:熄风止痉,豁痰开窍
方药:自拟方
蜥蜴100克、胆星30克、天竺黄30克、琥珀20克、生龙牡各20克、法半夏20克、蜈蚣20条全蝎20克、茯神20克、陈皮20克、白芍20克、当归20克、地龙30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5克,1日2~3次。
按:痫证中医多从治风,治痰,治肝入手。突然发作,不省人事是因:风邪善行而数变。突然发作是风之数变,口吐白沫是辨痰之理由,抽搐、痉挛为肝病,因肝主筋也。蜥蜴可祛风解表散结,多年来李老以蜥蜴为主合二陈汤、止痉散治疗痫证有较好的疗效。
胞轮振跳
姓名:马万林
性别:男
年龄:44岁
民族:回族
职业:工人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09年5月27日
主诉:易感冒,感冒后出现左侧眼皮跳动反复发作1年
现病史:1年前患者因感冒出现左侧眼皮跳动不止,曾在银川市医院被诊断为:眼肌痉挛。平素容易感冒,畏寒肢冷,睡眠差,容易醒,大便干,2日一行。舌淡苔白,脉细。
辨证分析:患者体虚,卫外不固,风邪易侵袭而致感冒。阳虚则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肝失所养,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虚风上扰头面故可见眼皮跳动。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可见睡眠差,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胞轮振跳(血虚生风)
西医诊断:眼肌痉挛
治法:养血熄风
方药:玉真散加减
蜈蚣2条、全蝎6克、僵蚕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制胆星10克、天麻10克、白芷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菊花10克、茯苓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6月3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大便不干,1日一行,仍有眼皮跳动,睡眠差,易醒。李老仍以养血熄风为法,为加强养血敛阴之功,故在一诊方中的白芍加量至60克并加炙甘草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