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允许男孩犯错,但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男孩从小到大会不断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待孩子的错误,是听之任之、大声吼叫还是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其实,允许男孩适当的犯一些错误,让他尝尝自酿的苦酒,对他的成长将更有利。
孩子只有不断地犯一些错误,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一个人要真正掌握一样知识或一种技能,就必须犯一点错误。可是在家里、在课堂上,父母和老师总是处处设防,以尽可能避免孩子犯错误,现在的教材也是“好心”地避免学生在学习时思维走弯路,在许多留给学生的作业中都引导学生怎么想,怎么解题。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家和学校本身就应当成为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家里不让孩子出错,校园里不让孩子出错,那他们只好留到社会上犯错误了。
如果孩子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通过自己努力想方设法避免错误,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所获得的那种快乐的体验是通过别的方式无法获得的。这就像前面例子中的蓝蓝,她在搭积木大楼的过程中犯了很多次错误。如果她在自己的一次次的失败后,不断地寻找办法,终于搭成了积木大楼。当她看着自己的杰作,所感受的快乐是非比寻常的。只有在感受错误之后,才能获得这样的满足。这种快乐可能会鼓舞着孩子的一生都不断地进行探索。
曾经听到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他去好友家做客,无意中看见好友不满3岁的儿子正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中,也许他是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好。于是就想过去帮他一下,但他的好意却被自己的好友阻止了。好友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永远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他欣喜地大拍其手,兴高采烈的程度绝非大人帮他开门所能比拟。
其实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孩子犯错误的机会,轻易地帮他打开门,这样做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孩子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不会满足于大人告诉他的那些知识,他总会找机会探索未知世界的。在成人眼里,咖啡是苦的、辣椒是辣的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实。可是在孩子眼里,却是他要进行探索研究的重要问题。比如,孩子看到爸妈喝咖啡,就想知道咖啡的味道,爸妈简单地告诉他,咖啡苦,不好喝,孩子肯定不满足,他会寻找机会亲自尝尝味道。当他尝到咖啡的苦味时,会哇哇大叫“苦”的。这个错误让他体验到了咖啡的苦味,这个探索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体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还获得了知识。
邻居家的皮皮是一个刚5岁的淘气男孩,有一次好奇心发作,竟当着我的面拿了一只瓷碗往地上摔,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想知道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面对满地的碎片,皮皮自知犯了“错误”,以为将遭受训斥和惩罚。但他的爸爸只是要他自己扫去碎片,并给他讲了很多瓷器容易破碎的道理。后来皮皮从易碎的瓷器延伸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这类物品,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
不知道父母们是否体会到,当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不也是特别的高兴吗?孩子也如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多尝试,敢于让他犯“错”。因为每一次失败都会使他离成功更近。如果总是帮助他,或许在第二次、第三次再遇到这个问题时,他还是不能独立解决。不让孩子犯“错误”,等于封杀了他们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会。孩子是一个正在努力求得自身发展的发展中的人,独立自主的活动有助于他的成长。父母应该多给学生“尝试——错误——完善”的机会。
孩子的“独创性”难免伴随着幼稚和犯错。但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家长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包办代替,甚至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孩子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锁闭,泯灭天性。事实上,往往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犯很多错误。这不是坏事,犯这些错误其实是他积累经验的过程。当孩子在尝试错误时,父母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更不要伸手代劳。父母要相信孩子,给他多一点自由,多给他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总结,他能做得比我们想像的好。如果你的孩子无缘无故把玩具汽车轱辘卸了,把家里的闹钟拆了,大人千万不责怪他,要知道,这是他在研究,这时的孩子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没有什么区别。孩子学习中会有很多的失误,打破物品,弄伤自己,说错误的话,写错字……感受错误会让孩子沮丧,难堪……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心灵和心智都在经受考验和历练,他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从中领悟到不要害怕挫折,不要回避失败,只要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作为家长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正确对待孩子的创新求异,多给孩子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使孩子成为勇于尝试、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成为不断进取的、具有积极健康心理人。正确的引导孩子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有些家长经常感叹我的孩子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其实这主要是孩子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心里想什么就去做什么,明知是不对的事仍要去做,这主要是由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的。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做了错事,家长无动于衷,从不追究,甚至还纵容、袒护。孩子看不到自己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做错事和没做错事一个样,也就感到无所谓了。
由于家长的娇惯和无原则的迁就,孩子经常以摔打物品或其他破坏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故意把爷爷奶奶的报纸撕碎,故意把妈妈的毛衣针折断,故意把玩具损坏等等。家长的多次妥协,使孩子为所欲为。对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要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男孩做了错事,家长不可听之任之,一定要认真处理。必须向孩子严厉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去做的,并要根据孩子错误情节的严重性给予必要的惩罚,让孩子体验到做错事后所引起的不愉快,从而牢记教训。对孩子故意的破坏性错误不能任其发展下去,要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所以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不能性急,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明白道理,学会自尊、自律。
4.行成于思——引导男孩学会思考
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
如果能正确引导男孩积极动脑,独立思考问题,那么,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时,男孩都会有比较冷静的分析能力和主见。反之,如果男孩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常常被剥夺,则孩子会养成惰性及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注意正确引导男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多加思考,这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个人到学校里上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主要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知识积累的重点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拿破仑·希尔曾写了一本名为《思考致富》的书,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如何运用我们的大脑去获得成功。任何人要取得成功都必须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拿破仑曾经去见一个专门以出售主意为职业的教授,结果教授的秘书回答说:“这时候,教授谁也不见,即使美国总统现在来,也要等2个小时。”拿破仑犹豫了一会,虽然他很忙,但他仍然决定等2个小时。2个小时后,教授出来了,拿破仑问他:“你为什么要让我等2个小时?”教授告诉拿破仑:他有一个特制的房间,里面漆黑一片,空空荡荡,惟有一张躺椅,他每天都会准时躺在椅子上默想2个小时。此时的2个小时,是他创造力最旺盛的2个小时,很多优秀的主意都来自于此时,所以这时他谁也不见。听着教授的讲述,拿破仑豁然明白:运用思考才是人生成功的要诀。由此,拿破仑写下了使他名扬世界的著作《思考致富》。
思维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让我想一想”,“我再考虑考虑”中的“想”、“考虑”指的就是思维。
拿破仑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森和欧内斯特·卢瑟福一共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天才都是很懂得如此去思考的人。
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当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
前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母亲在《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卓娅的学习成绩很好,虽然某些功课她学得很吃力。有时候她做数学和物理学功课做到深夜,可是始终不让舒拉帮助她。有很多次都是这样的:舒拉早已准备第二天的功课了,可是卓娅仍然伏在桌上。
“你做什么哪?”舒拉问。
“代数。算不出这道题。”
“来,我算给你看。”舒拉说。
“不用,我自己想想吧。”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舒拉生气地说:“我睡觉去了!答案就在这里。你看,我放在这里啦!”
卓娅连头也不回。舒拉遗憾地挥了挥手,离去了。卓娅又做了很长时间。在十分困倦时,她就用冷水洗脸,洗完后仍然坐在桌旁。算题的答案就在旁边放着,伸手就可以取来,但是,卓娅连往那边看上一眼也不肯。
第二天,她的数学分数得了“优”,这事并不使班上任何人感到惊异。可是,我和舒拉都知道这个“优”的代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