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应用伦理学已经被看作是“一种以解决定位之危机为目标的智慧的反思艺术”,而应用伦理学中发展最为迅猛、争议最大的学科便是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深深地扎根于医学,汲取哲学伦理学的养分,致力于协调医患关系,维护医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从而最终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医学道德原则与规范
医学道德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形成的并依靠社会舆论监督和内心信念指导的,用以调整医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以及医务人员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一、道德和伦理
(一)道德和伦理的基本涵义
1.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存在差异。
道德的性质是说,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要对他人及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有些行为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也有些行为引起了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更有些行为甚至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动荡和灾难。为了适当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必要的约束,引导人的行为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这就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可见,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赖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归纳起来,道德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2)调节功能: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3)教育功能: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4)评价功能: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它以评价来把握现实,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5)平衡功能:道德是人与自然的“调节阀”。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它教育人们应当造福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2.伦理
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如,“天地君亲师”为五天伦;又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五人伦。忠、孝、悌、忍、信为人伦处理的规则。伦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指人与人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
关于伦理的学术定义有多重。
定义一:美国《韦氏大辞典》对于伦理的定义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义务的学科。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乐纪》:乐者,通伦理者也。
定义二: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
定义三:所谓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们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和行为的秩序规范。任何持续影响全社会的团体行为或专业行为都有其内在特殊的伦理的要求。
定义四:伦理是指人们心目中认可的社会行为规范。伦理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只是它调整的范围包括整个社会的范畴。管理与伦理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当然离不开伦理的规范作用。
定义五: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如生态伦理是伦理道德体系的一个分支,是人们在对一种环境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上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要求。
总之,伦理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必然规律,是要探寻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
(二)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伦理道德”这个复合词,实质是说二者一般是相通的,可以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伦”衍生“理”,“理”构成“道”,“道”演化为“德”,即,伦—生—理—成—道—化—德。
二者的不同表现在适用范围、主客观层面以及侧重点的不同三个方面。从适用范围上看,伦理一般体现在以血缘为基础关系的人的行为上,主要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一般体现在社会成员的行为上,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可见道德的适用范围要比伦理的适用范围大得多;从主客观层面上看,道德是相对主观层面的,伦理是相对客观层面的,黑格尔在其《法哲原理》中曾说:“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善的统一就是伦理,在伦理中产生了根据概念的调和。其实,如果道德是从主观性方面来看的一般意志的形式,那么伦理不仅仅是主观的形式和意志的自我规定,而且还是以意志的概念即自由为内容的。”道德是相对主观层面的,是自我的自觉行为选择,而伦理受人伦关系制约,是客观层面的;从侧重点不同来看,道德一般侧重于实践,是个人依据社会所接受的标准而推行的行为,伦理层侧重于理论,是以哲学的理论来说明社会标准。
二、医学道德原则
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医学实践活动中调节医务人员人际关系以及医务人员与社会关系的最基本出发点和指导准则,也是衡量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尺度。
(一)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医学道德基本原则是1981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医德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其内容表述为:“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修改,把上述提法确定为:“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1.防病治病
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认为:中国在医学领域的科研应该注意预防,注意改善医疗环境因素,这样投入少,而见效明显,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我们的身体并不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长期的工作劳累过度,不能及时舒解疲劳;长期的营养失衡、缺乏锻炼,就会使人出现疲劳倦怠、腰酸背痛、精力不济、反应迟钝等症状,有的积劳成疾,有的甚至英年早逝。因此对于疾病主张重在防范,从改变不良的心理和不当的行为做起,而对于已生成的病,也须正确看待,并从心身两方面标本兼治。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该把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医学的目的要从专注于发现、确诊疾病到征服乃至消灭疾病的医学,上升为以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痊愈能力及自我健康发展的健康医学。
2.救死扶伤
救死扶伤,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徵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现指临床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患者身心健康谋利益。“救死扶伤是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天职”,这一伦理思想,是古今中外所有医家的共识。我国医界以“医乃仁术”出发,以“医者父母心”的命名来要求医师,以“仁爱救人”的优良传统作为医家的职业操守。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为病家谋利益”和“不伤害”等准则,阐述着中外医学工作者共同的理想境界。
3.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理论基础。它是对以往历史上的人道主义和人道精神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尊重知识和才能。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集古今中外医学人道精神之大成,要求对人的生命加以敬畏和珍爱,对人的尊严予以理解和维护,对患者的权利给予尊重和保护,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投以同情和仁爱等。
4.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切事业的不可动摇的原则,是关系到医疗卫生工作为什么人服务的根本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就是要在医疗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保护和恢复病人身心健康的需要,要求医务工作者时时处处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疾苦,像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那样:“伤病员是你的同志。在一切事情当中,要将他们放在最前头,倘若你不把他们看得重于自己,那么你就不配从事卫生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仍然是每个医务人员必须坚持的基本职业底线,违背了这个宗旨,就偏离了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
医学道德基本原则几方面内容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体现了医学道德不同层次的要求。
(二)医学道德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把“牺牲医务工作者个人利益”作为医德标准
过去我们一提医德,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大公无私、舍己为公,并以此来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表现为把“牺牲医务工作者个人利益”作为评价医德的标准而广泛推行。伦理作为道德的外在规范,一旦形成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大的约束力。这种“牺牲医务工作者个人利益”型的医学道德伦理,是把共产主义医德理想和社会主义医德现实混同起来了,如果用这样的医德准则来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将可能对其积极性、进取性和主动性带来消极影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为人们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自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要求真正的平等待人,尊重人的权利,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回避医务工作者正常的利益诉求
谈道德基本原则,不是要回避正常的利益诉求。医务工作者作为社会劳动者,在医疗岗位上,按照自己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得到相应报酬,医疗单位和社会因医务工作者提供的劳动量而增加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医务人员在以良好的医疗质量做好治病救人工作的同时,取得的个人利益,完全是符合医学道德的。相反,无视集体、社会的利益,不首先做好治病救人工作,孤立地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是既不符合医学道德也有损于患者和社会的。因此,在谈医德基本原则要求时,不能回避医务工作者正常的利益诉求,而要考虑医务工作者切身利益和本单位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注重自身利益和医院兴衰的关系,在强调“主人翁”工作态度时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医学道德规范
医德规范是指衡量医务人员的医德意识和医德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其涵义是指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医学界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的非权力规范。
(一)医德规范的本质
医德规范是医务人员在医学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医德原则的具体体现和补充。医德规范明确医务活动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应做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禁止的。因而,医德规范不是简单的服务态度问题,而是有其深刻的实践内容在其中;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约束,而是特定性社会行为的标准。在医务活动中,医德规范发挥着把医德理想变成医德实践的中间环节的作用,因而,医德规范是协调医疗关系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