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德与医术
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品德,包括外在的医学道德规范和内在的医学道德品质两个基本方面。医术是医务工作者在开展医疗活动中的经验和技术。中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的医学定义,认为医生的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完成医疗活动的方方面面。医德医术,密不可分。道德作为医学的本质特征蕴涵在医学实践之中,道德高尚是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医学家裘法祖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他在《假如躺在你面前的是你的亲人》《回忆五十年外科生涯》等文章中都提出要把每一位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诚如裘老先生所言,医生的医术再高,有才无德的医生只能是给病人和家属带来无尽的痛苦。只有医德这个魂在,医术才不至于仅仅成为医生安身立命的皮囊。其实,医德和医术从来不是对立存在的。医德是医术的根本保障,医术是医德的必要基础。医德和医术犹如医学马车的两个车轮,缺了任何一个,都将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
医德和医术可以相互转化。一个好的医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对医术的“精”和对患者的“诚”。古人云:德之深者,必以术造其德;术之精者,必以德固其术。只有具备“精”和“诚”两个基本的素质,才能成为“大医”,才能成为“仁者”,即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家。医学博大精深,非孜孜不倦刻苦认真不能得其真谛。一名具有崇高医德、一心救死扶伤的医生是不会容忍自己医术低下、裹足不前的。也正是源自于一种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的崇高使命感,促使医务工作者孜孜以求,从而使医疗技术、整个人类的医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相反一个没有医德或医德不良的医务人员是不可能真正运用好医术的。
一名医生要体现自己的美德和价值,大概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克己,暂时撇开单纯的个人利益;利人,维护和促进病人的利益;同情,要体察病人的痛苦,并减轻或解除痛苦;正直,要一视同仁,要终身献身于医学事业。
医生与医生的相互理解与配合,是医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不要随意指责别人,至少不应该当着病人的面指责其他医生。在临床上常可听人说:“这个手术怎么做的?一塌糊涂”,“根本不应该用这个药?”“他们把病给耽误了。”这些话会给病人带来非常恶性的刺激,给病人造成的痛苦更多。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当时的病情怎么样?当时的医疗条件怎么样?当时的医生经验怎么样?都会有具体问题。我们应该懂得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尊重实际。
同事间、同道间的友爱合作至关重要。上级对下级是爱护、提携的,下级医师对上级医师是尊重、虚心的。同级医师是友爱、合作的,这样才能组成一个和谐的团队。
2.增加人文修养、正确处理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服务高质量的基础,而医患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过:有两件事情可以治病,一是语言,一是药物。
在医患沟通中,加强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是提高医患沟通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主要措施之一。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修养和哲学思维具有根本性、终身性,需要积累,要学点文学、艺术、哲学。出台新医改以后,政府要求医院要有宾馆化服务、微笑服务等。医院对微笑服务的理解,就是希望患者能够微笑走出医院。微笑服务很抽象,就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只有真正从各个环节让患者感受到我们在关注生命、呵护生命,这种微笑服务才是最真实贴切的。
医生和患者的交流已成为21世纪一个必备的技能,如果不善于和病人交流,就像不懂技术,或者技术不够一样。要特别会细心地观察、耐心地倾听和敏锐地交谈。交流是有技巧的,医生对病人请注意这三句话:有时是治病,常常是帮助,却总是安慰!在医患沟通中要遵循基本的伦理原则,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坚持仁爱的、无害的、公正的、诚实的原则。在处理医患关系时通常有这几种模式:家长作风模式、知情模式、解释模式、协商模式。我们主张协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明确的判断、足够的信息告诉病人及其家属,要坦诚地交流,还要相互理解。要特别注重工作的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还要审慎估计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医疗问题和经济纠纷,准备完善并贯彻执行必要的、合理的、合法的手续和相关的文件。
3.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
恩格斯说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因为科学的临床思维可以使疾病获得及时的正确诊断,错误不恰当的临床思维则会导致疾病的贻误或治疗的错误。科学的临床思维是医生以逻辑思维的基础,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临床思维的实质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形式逻辑思维的辩证逻辑思维和具体应用,作为临床医生可能无暇研究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但实际上我们对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肯定运用着逻辑思维方法,想要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培养训练临床思维能力必不可少。
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医生,一般要经过五至七年的理论学习,三至五年的临床实践才能较为独立的处理一些临床问题,而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这个成长周期就更长。但是每个人的成长速度和程度有很大不同,确实有一些人成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滞不前了,结果是不进则退;而另有一些人呢,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注重思考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成为出色的医生。分析产生这两种结果的原因除了个人努力外,注重临床思考和临床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吴阶平院士总结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是从重视思考到比较善于思考。外科专家吴咸中强调:“医生成才需要学习辩证法,注意研究临床思维。”外科专家曾宪九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对培养外科医生有很精辟的见解:“操作技巧虽然与手术成功有关,更重要的成功原因是诊断无误,手术适应证准确,手术方案选择得当等,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临床思维决不是脱离实际的冥思苦想,具体用于一个病例的诊断时,则首先取决于他通过询问病史和查体等方式所得到的信息是否确实可靠。从患者那里直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医生进行临床思维的根据。只有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认真总结自己和别人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逐渐建立比较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
鉴于医学的学科特点,作为一个医生,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遵循两个原则,即科学原则和人文原则。遵循科学原则,就是要针对病情——疾病的病理、生理等技术路线来做判断、做决策,确定治疗方法。遵循人文原则,就是要讲人情,也就是病人的心理、意愿、生活质量,个人与家人需求。
如何培养、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要从几个不同层次的基础入手:首先牢固掌握基础医学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其次,收集病史要有技巧、查体要认真而有明确目的;最后要能全面理解和合理解释各种检查,不断提高对各种检查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是形成科学而缜密的思维方式的根本之道。
(杨银学)
参考文献
[1]郎景和.一个医生的哲学.第1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2年
[2]威廉·奥斯勒(英).生活之道.第1版.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闫广庆,任家顺,陈洪,等.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探讨.重庆医学,2010,39(14):1927~1928
[4]杨银学.别让医院受损.中国医院院长,2012,7(Z1)83
[5]郝丽霞,闫曙光,费丽萍,等.医学的哲学本质及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讨.卫生软科学,2012,26(7):639~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