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基本素质及执业能力训练
48503900000019

第19章 医患沟通(3)

2.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

疾病本身就是对安全需要的威胁。患病时日常生活秩序受到干扰,患者会产生不安全感,丧失安全感常使患者害怕独处,唯恐发生意外,从而体验到深深的孤独,热切期盼亲人的呵护。患者和家属非常迫切地需要知道伤病的诊断结论、治疗方案、预后结果、康复指导、医疗费用等翔实的信息,以便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相关准备。及时、准确地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这些信息,既是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有利于开展医疗工作,避免医患纠纷。

3.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

患者需要被关心和接纳。患病住院后与亲友分离,接触新异的检查与治疗,患者特别需要医护人员和亲人的关怀、同情和理解;同时,患者入院后改变了原来的生活规律和习惯,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患者需要尽快地熟悉环境,被新的群体接纳,需要与病友沟通,在情感上被接纳。另外,患者需要社会联系和交往。除了与医护人员和病友交往,患者还需要与家庭成员沟通、与同事和朋友保持联系和交往。

4.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

疾病可能干扰患者尊重需要的满足。患者常感到成为别人的负担或累赘,自信心降低,因而可能对尊重的需要会强于健康人。患者需要得到人格的尊重,需要保密隐私;另外,向患者提供与疾病有关的诊治信息及患者的知情同意,也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患者入院后在适应新环境中需要得到有关信息,包括了解住院生活制度、自己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治疗计划、手术效果以及如何配合治疗,主管的医生和护士的技术水平等。了解这些信息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护人员更为合作,从而有利于治疗和康复。

5.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

患病时,最难以满足的就是自我成就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表达个性和发展个人的能力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成就感下降,特别是有些意外事故致残者,其自我成就需要受挫更严重。因此鼓励患者战胜病痛,对生活充满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患者的心理需要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若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一些抵触行为。所以,医护人员应认识和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时沟通,根据具体患者的心身特点加以引导和解决。

(三)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

患病状态下,患者会出现一些和健康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适应社会生活,而患者的心理活动则更多地指向于自身与疾病。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种类疾病的患者其心理变化都有不同的特点,研究表明,患者在患病期间普遍会有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1.患者的认知活动特征

(1)感知觉异常。在感知方面,患者的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感知觉的指向性、选择性及范围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进入患者角色后,由于疾病的反应和角色的变化,患者的主观感觉异常、敏感性增强。患者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声、光及温度等特别敏感,稍有声响就紧张不安;对躯体反应的感受性增高,尤其对自身的呼吸、血压、心跳、胃肠蠕动及体位等感觉都异常敏感,对症状的敏感性增强。由于主观感觉异常,患者还会出现时间知觉异常和空间知觉异常,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味觉异常等现象。

(2)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在记忆方面,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异常。一些躯体疾病伴发明显的记忆减退,如某些脑器质性病变、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另外,患者的思维活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判断能力下降,猜疑心理明显,也常常影响患者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判断。多数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而血糖的波动可直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注意力、定向力、记忆和思维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后果是呼吸衰竭和脑缺氧,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在病情缓解时做神经心理成套测试表明:注意测验、语词性及视觉记忆、一般智力及数学问题解决等认知功能均有损害。

2.患者的情绪特征

情绪不稳定是患病后普遍存在的情绪反应,患者控制能力下降,易激惹。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几乎都伴有情绪变化,表现为紧张、易激动及情绪不稳定。临床上常见的患者的情绪问题有焦虑、抑郁及愤怒。

(1)焦虑。焦虑是个体感受到威胁或预期要发生不良后果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对疾病的担心,对疾病的性质、转归和预后不明确;对带有一定危险性的检查和治疗怀疑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对医院陌生环境或监护室的紧张氛围感到担心和害怕,尤其是目睹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或死亡的情景。

(2)抑郁。抑郁是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情感活动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状。严重的器官功能丧失、预后不良的疾病、危重疾病及某些对工作和生活影响较大的疾病更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情绪;另外,抑郁情绪的产生还与患者的个性及社会经济因素有关。

(3)愤怒。愤怒是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受到挫折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患者往往认为自己得病是不公平的、倒霉的,再加上疾病的痛苦,使患者感到愤怒;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使患者的治疗受阻或病情恶化,或发生医患冲突,都会使患者产生愤怒情绪。愤怒常伴随攻击性行为,愤怒可指向外部,患者会向周围的人如亲友和医护人员失去理智地发泄不满和怨恨的情绪;愤怒还可能指向自身,表现为患者的自我惩罚和自我伤害,如拒绝正当的治疗,甚至破坏正在采取的措施和已经取得的疗效。

3.患者的意志行为特点

治疗疾病的过程对患者来说也是一个以恢复健康为目的的意志活动,患病后患者主要表现为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如有的患者意志力减退,不能按医生的要求完成治疗,使疗效受到影响。许多患者有行为退化的现象。行为退化指的是患者的行为表现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称,显得幼稚,退回到婴幼儿时期的模式。如躯体不适时发出呻吟、哭泣,甚至喊叫,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获得关心与同情。自己能料理的日常生活也要依赖他人去做,希望得到家人、朋友、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

4.患者的个性改变

一般来说个性是比较稳定的,通常不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在患病情况下,部分患者会出现个性的改变。患者可表现为独立性降低而依赖性增强,被动、顺从,缺乏自尊等。尤其对于一些慢性迁延疾病或疾病导致的体象改变,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很大,患者常常很难适应新的行为模式,以致改变了患者原有的一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个性发生了改变。如一些患者患病后变得自卑、自责等;部分截肢患者可能会变得自卑、冷漠;脑卒中后可致人格衰退,患者可能变得孤僻和退缩。

医患沟通的技能

提高医患沟通能力,首先要对什么是医患沟通能力进行深入了解。医患沟通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由许多更具体的能力所组成。能力模型是指把某类人群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及其所包括的具体的能力进行定义。医患沟通能力模型中包括:职业化态度与服务能力、主动倾听的能力、语言与非言语表达与解读能力以及化解冲突的能力。

一、职业化的态度与服务能力

(一)职业化的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现象的评价,它由情感成分(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喜爱、厌恶等)、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认识、评价等)和行为成分(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组成。职业化是指在某个领域以特殊的技能服务于社会与公众利益的一个承诺。对于职业化的从业人员来说,专业知识技能在其获得从业资格之时都已经通过了严格的考核。所以,他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职业化水平,更多时候是由其职业道德水平所决定的。如果一个人不能认同所从事职业所追求的使命及对公众所作的承诺,如果一个人不能在工作上处处以其行业的道德规范来要求与约束自己,那他最多只能算是一名专业人员,而算不上一名职业工作者。

医患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医生拥有关乎患者性命的专业技能和对医疗信息绝对优势的掌握,而患者又依赖于医生的帮助,这就决定了医生在医患关系中自然处于主导地位;其次,医生由于拥有高学历和高度的专业技能,很多时候会有意无意间流露出优越与傲慢感,而其所服务的患者很容易产生一种恐惧与谦卑的心理;另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时需要向医生暴露生理与心理隐私,因此非常需要医生能保护其隐私和尊严。从上面这些医患关系的特殊性中,我们可以看到医生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医学职业道德所涉及的是“医务人员职业活动中与伤病员的关系,也涉及医务人员相互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德与医学技能是医生实践其职业承诺走向职业化的支柱。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吴阶平认为,医德甚至比医生的专业技能更为重要,因为医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技的缺陷,而医技却不能弥补医德的不足。医德规范由两大部分组成:以价值观表述的医德原则及类似于法律条文的具体医德规范,而这具有互补性。

以价值观表述的医德原则包括:①自主选择原则:患者有权获知有关自己的医疗信息并且有权拒绝接受任何治疗。②无害原则:这一原则实际上由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关于医生不应该做出伤害患者的部分而来的。③有益原则:是指医生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应该是有益于患者的。④公正性原则:作为医生应该能平等对待不同生活背景的患者,公平地分配其有限的医疗资源。

(二)医德与医患沟通之间的关系

在上面对医德所包含的价值观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医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医德的其他方面,如尊重他人,诚实正直,富有同情心等都会对医患沟通产生重要的影响。崇高医德使得医生愿意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职业化的医生从内心认同医生这一职业具有的神圣的使命感,能够在实践中关心患者的疾苦,愿意尽可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富有高度职业精神的医生必然愿意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医患沟通水平,并且在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勇于与患者沟通,很多时候这意味着将要承担的责任。

如何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有效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水平的重要基础。以能力模型为基础来设计医德培养的内容及其培养方法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品格培养:品格是一个人能对作为医生的崇高使命有发自内心的认同,能够自然真诚地热爱患者,甚至在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也能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品格的培养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培养者自己必须能起到表率作用,整个社会的风气对于品格的培养也很重要。

二是认知技能:对于认知技能培养,常用的方法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道德两难问题,让其分析讨论寻找出最佳的决策。

三是行为技能:无论是品格上的培养,还是认知能力的开发,医生的表现最终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反映出来。行为技能的培养主要以各种演示与模拟的方法来进行。

(三)态度性技巧

在医患沟通过程中,沟通态度通过医生的言语、行为、表情等表现出来之后,首先就直接对沟通关系产生影响。尊重、热情、真诚的沟通态度,是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前提。

尊重的态度是建立相互信赖的医患关系的基本要素,当患者受到尊重时,就意味着他受到了平等的对待,得到了医生的承认和肯定。当你在接诊中尊重患者时,就是向他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对我很重要”,“我理解并信任你”。这样的氛围,常常能唤醒患者的自尊和自信,产生对医生的信任。医生对患者的尊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患者的接纳:把患者看成具有人权、价值、情感和独立人格的人,接纳一个有可能价值观和自己不同、生活方式相差甚远的患者,并与之平等交流;尊重意味着,无论患者贫贱富贵、相貌美丑、地位高低、脾气好坏等,医生都应该一视同仁,予以相同的尊重。②对患者的礼貌:无论患者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以及个性特点如何,医生都应以礼相待,不轻视,也不奉承。③对患者的信任:医生应该相信患者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有时会受到自身和环境的阻碍,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医生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对患者的信任往往会换来医患双方的互相信任,是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④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对于患者暂时不愿透露而与治疗密切相关的隐私,医生应该创造安全的氛围,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治疗无关的隐私,医生不得随便干预或出于好奇而去探问。

热情与尊重相比,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色彩。热情是人际沟通的必备素质,医生热情的态度,会让患者感到自己受到了最友好的接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对患者热情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初次见面时对患者这个人的兴趣,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的心情,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交流过程中对患者的关注,能让患者体会到医生对自己的在意,感受到医生的热情,这会大大激发患者与医生的合作愿望;在交流结束时,对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将会极大地激发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