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基本素质及执业能力训练
48503900000013

第13章 医疗职业的心理素质(4)

对每一个人来说,知道自己是谁很重要。了解和认识自我,主动进行自我的动态评估与反思,可避免自我的迷失,解开心中不解的困惑。作为医生,怎样进行自我探究呢?要放慢脚步,静心思索,问问以上的问题,也许答案是:我首先是人,我的一切思维和行为要符合做人的原则,我在做事之前要先担当起人这个角色;然后,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深刻的理解和不断的认同。要了解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怎样完成这个社会角色赋予的责任,自己是否意识到对病人交付给我们的生命负有庄严的守护职责等。

(二)接纳自我

改变从接受自己开始,接受自己才能接受他人。接受自己要从坦然面对自己开始。这实际上是困难的,这需要先完成自我的谅解和宽恕。美国心灵导师保罗·费里尼在《宽恕就是爱》一书中说:“若你已经宽恕自己,就很容易宽恕别人。但是,若你尚未宽恕自己,就绝不可能宽恕别人。宽恕是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与别人的关系并不大。”医生若能够宽恕和接受自己,则内心在面对病人时是平静和坦然的,就会带着温暖和热忱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以及自己的职业。

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对美好的追求并非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而这种欲望是建立在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完美主义并不只是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而是不完美让他们感到深深地恐惧。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完美”是无法完成的目标,所以完美主义者几乎一生都在“完美”的诅咒中度过,很少能够真正地接纳和喜欢自己,因而他们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西方心理学家指出,完美主义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一方面为自己设定高标准,积极地追求完美;另一方面在达不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时产生差异感,并进行消极的自我评价。当个体过度追求完美就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与抑郁、焦虑、强迫症、饮食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相关。

在个人成长的历程中,要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这就是客观现实,既不要回避,也不要苛求;为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感受和欣赏追求目标的过程,从中获得自信和愉悦;宽容自己、宽容他人。

(三)积极地完善自我

1.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人际背景等各种因素来设计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包括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对个人成长具有非常具体的实践意义。它可以引导个体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我审视,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可以帮助个体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年轻人认识到自己与本岗位要求的差距,从而可以进行比较准确的自我定位,弥补不足,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能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医院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医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职业认同感;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将医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事业发展联系起来,并达到协调与平衡,促进医生个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的良好适应。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规划是一个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和价值观等逐渐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定位有关的自我概念。当个体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这就是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

专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确定了八种基本的职业锚类型: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和生活型。

2.树立自己的个人成长榜样或楷模

“楷”和“模”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两种树木的名字。北宋孙奕在其《履斋示儿编》一书中记载:“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孔子为后世师表,其墓上的楷树“干枝陈而不屈”,且枝繁叶茂,似为众树的榜样。而《说文解字》则认为“模”的本义是铸造器物的木制的模子,由此衍生出标准、样板、规范、榜样的意思。于是后人以树喻人,以道德品质高尚、能起表率作用的人为楷模,鼓励人们像榜样和楷模学习,完善自我。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个体需要通过模仿、学习甚至创新来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他人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行为举止等对个体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回首往昔,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他人。有一个著名的心理游戏,叫“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是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可能是家中的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师、同学、朋友,甚至可能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小说电影中的主人翁,当个体遇见他们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某一个原因而被感染、内心被深深触动,生命就会发生转折性的、质的改变和成长。个人成长的榜样激发了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其生命状态的某一处独特的表现让个体的自我开始了反思和改变的历程,并成为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医生服务于人,是一个严肃的职业,需要终身不懈的努力和学习。这就需要寻找和树立个人成长榜样或楷模,来帮助医生更好地成长,医疗职业中自古以来均有优秀杰出的医学大家,堪称每一位医生学习的楷模,如古代的孙思邈、李时珍和当代的林巧稚、裘法祖等众多优秀的医生。在医疗工作和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和学习,就会为自己树立起拥有理想、积极向上、宽容豁达的榜样力量,他们会带领并促进医生感悟和思考人生,体验生命,树立希望和信心,学习技术和经验,修正并完善职业态度,在从医的道路上坚毅地前行。

(四)提高情商

情绪是个体对重要机遇和事件做出适应的生物反应倾向。情绪状态标志着个体适应环境时的结果,每一种情绪都代表着个体对自身状态的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整合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行为策略和机制,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和约翰·梅耶首先提出情商的概念,到1995年,时任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才引起全球性的情商的研究与讨论。情绪智商又称为情绪智力,简称情商。情绪智力是指在对自我及他人情绪的知觉、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情绪进行成熟的调节,以使自身不断适应外界变化的这样一种调适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了解和察觉自身情绪,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②管理情绪,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③自我激励,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④识别他人情绪,能够通过观察各种信息,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⑤处理人际关系,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戈尔曼认为,促使一个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商作用占20%,而情商的作用占了80%。目前,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医生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情商水平高,容易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会给病人带来愉快的心境,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曾有著名作家在撰稿中引用《圣经》内容:“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爱)。对这三个字诠释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医院。”如果一个医生能够认真地守望每一个病人,对病人无条件地关注、倾听、接纳和尊重,给予病人坦诚和信任,让病人看到生命的希望,感受到人间的爱和温暖,那就是作为一个医生自我成长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个人成长的最终目的是自我实现。这意味着要寻找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向着自我能够达到的目标而努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常常会经历阻碍和烦恼,使自我内心挣扎,困惑,甚至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相信人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和自我导向,即使在不利环境中受到阻碍,个体有能力减少内在冲突、改变自我、增强自我整合能力与自尊,并且对情绪体验进行调整。在自我实现目标的驱动下,人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医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面临很多的阻碍的时候,常常需要停顿下来,思考并寻找自己内心成长的力量。爱和信念是自我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动力因素。一个人若心中有爱,心存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将要努力达到的目标的正确性,就会感到温暖和力量,对于未来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并为此努力奋斗。个人成长伴随着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每个医生都需要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包容纷杂多变的世界;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完善,在个人成长的历程中整合个人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潜能,最终成为自己渴望成为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会因为相信自己前进的方向而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式,最终使个人得到健康的成长。

医务人员自我身心健康维护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医疗工作繁忙复杂,责任重大,同行之间竞争激烈,工作中过度接触到伤痛、残疾、死亡和压抑的氛围……医生不仅要治疗病人身体上的疾病,还要关注病人的心理感受,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给病人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给家庭、社会造成损失。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考核、晋升的竞争压力,以及来源于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的压力等,都对医生造成了很大的身心压力。此时,心理素质相对处于弱势的医生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患上身心疾病。因此,在现代日趋紧张的医疗环境下,医务人员自我身心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前提是:医生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医疗工作中保持身心健康,应该成为医务人员自身以及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健康的概念

大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的疾病和死亡谱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社会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发布了对健康的新认识:健康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与虚弱;1989年,再次强调了健康的定义: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看来,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人们通常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实际上,健康和疾病之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以用一条界线来区分。在人漫长的一生中,健康和疾病是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生存状态。没有绝对的健康,也没有绝对的疾病。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常常会在这两者之间从量变到质变动态地变化。真正完满的健康状态是人类的一种理想,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而多数人是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许多专家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社会学家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个体成长观把心理健康解释为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潜能的最为完整的发展,认为心理潜能的最佳发展取决于人在一生中是否能够成就某种事业。在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心理健康被定义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两种概念的综合,认为有关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争论就是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把二者之间的平衡作为幸福的指标,而生活满意度被看做是一种认知成分,是幸福感的一种补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