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礼让操守
48500300000005

第5章 礼让篇(4)

曹仁带领一队人马来到荀彧的门前,却见大门紧闭,敲了半天,才有人出来,告诉曹仁,荀彧今天不见客。曹仁一听火冒三丈,恨不得一把火烧了荀彧的房子,只是害怕回营不好向曹操交代,这才强忍怒气,带人离开了。回到大帐,曹仁余怒未消,添油加醋地向曹操汇报,说荀彧如何如何狂妄,藐视曹操,并建议一刀杀了他。曹操怒斥道:“你好大胆,杀了他就等于砍掉了我的臂膀!”

曹操求贤心切,见曹仁请不来荀彧,便决定亲自出马,登门去请。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天又下着鹅毛大雪,曹操来到荀彧府第,只见大门上挂着锁,显然家中无人,等了好久,也没人回来。后来打听到荀彧的另一处住宅,又赶紧冒雪赶去,敲开门,家丁对他说:“我家主人见这样的好天气,到许田打猎去了。”说完就关上了大门,将曹操一行人拒于门外。曹操两访不遇,冻得胡子上都结成冰碴子,但他并未恼怒,准备耐心等待机会,再次拜访。

有一天,曹操的手下人向曹操报告:荀彧要到城东北自家祖坟去扫墓。曹操一听,觉得好机会来了,忙命人备下礼物,领着一行人前往荀家祖坟凭吊。

曹操凭吊完毕,心中有事,就在坟院里转来转去,他想碰上荀彧。转来转去,就转到了飨堂,看到里面端坐着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姿态风流,仪表堂堂,正专心致志阅读《孙子兵法》。

曹操猜想这人一定是荀彧,于是就走进屋来,站在一旁。荀彧连头也没抬一下,只顾看书。忽然,门外一阵风吹来,把书吹落在地上,没等荀彧动身,曹操赶紧上前,从地上捡起书来,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桌上,并乘机上前行礼问候:“荀公安康。”荀彧眼也不眨,淡淡地问道:“你是什么人,到这儿来干吗?”曹操立刻进行了自我介绍:“我是谯郡人,叫曹孟德,今天来请荀公,是要共扶汉室江山。”荀彧冷冷地一笑:“我是普通百姓,不懂治国大事,你另请高明去吧!”曹操听到这话,并不着急,而是赔着笑脸对荀彧说:“我在山东的时候,就听说过先生的大名,知道您胸藏用兵、治国的谋略,今天是特地来请您的。与我共扶汉室江山,非先生您不可。”荀彧说道:“你不怕我骂你吗?”曹操连连点头,说:“您骂得有理,多骂才好。”

荀彧见曹操果然礼贤下士,一片真心,也就不再推辞。只是告诉曹操,自己患有腿病,行动不便,行军打仗怕有些麻烦,让曹操再考虑考虑。曹操二话不说,命手下人牵来一匹上等良马,亲自将荀彧扶上马去,然后前呼后拥,将荀彧迎入曹操的大帐中去了。

自从曹操有了荀彧,两人终日形影不离,谈起兵书战策、当世急务来,常常忘了吃饭与睡觉。荀彧给曹操出了一个主意:“唯才是举”,门第、出身一概不论,只要德才兼备,就大胆使用。从此以后,曹操大批招揽天下英才,力量不断壮大起来了,荀彧也成了他的重要谋士。

曹操一世枭雄,宏图大略,却能尊敬贤才,礼待他人,受到了后人的赞扬。

陶刺史让贤

东汉末年,诸侯纷争,致使天下大乱,贫苦百姓没了安生的日子,纷纷逃离家园。唯有徐州的百姓安居乐业,没受到战乱的侵扰。

原来,徐州有个好刺史陶谦。陶刺史为人忠厚、贤明,也很有能力,将徐州治理得政通人和,深受徐州百姓爱戴与拥护,但陶刺史在位多年,年事已高,再加上平日操劳,体弱多病,继续治理徐州,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于是他开始考虑自己的继承人问题。

当时,由于中央集权削弱,许多年老诸侯都把自己的职位直接传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了刺史世袭的局面。陶谦也有两个儿子,但德才两方面都不能让陶谦满意,他认为在这诸侯纷争、战乱四起的形势下,让某个不成器的儿子来接任,虽然也可以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与权势,但有可能给徐州的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因此,他决定不把刺史的职位传给儿子,而要选择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来接任。从此以后,他便开始时刻注意合适的人选。

很长时间过去了,陶刺史还没有遇到合适的接班人,他的心里非常着急。有人开始劝他就让儿子来接任吧,但他不同意,告诉劝他的人说:“我这是为了徐州百姓着想,刺史的职位,传贤不传子。”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陶谦的部将张闿(kǎi )杀了曹操的父亲。曹操哪里能善罢甘休,马上率领大军攻打徐州,并扬言要血洗徐州城,往日平安无事的徐州城如今大祸临头了。陶谦孤军作战,如何能敌兵强马壮的曹兵,只好写信给北海太守孔融和青田太守田楷求援。

孔融接到信后,立即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率领军队前来解围。来到城下,刘备、张飞大战曹兵将领于禁,冲破拦截,首先进入了徐州城,与陶谦的守军汇合。

陶谦与刘备并不相识,但早就听说过刘备的贤名,这次解围见面,自然十分高兴。交谈片刻,便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觉得刘备名不虚传,是个非凡的人才,便生出将徐州刺史让给刘备的想法。陶谦是个看准了就行动的人,他马上命人将徐州的官印拿出来,双手捧给刘备。

刘备不知所以,自然坚辞不受。陶谦解释说:“现在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你年富力强,才能卓越,正是为国家、为百姓出力的时候。你今天解了徐州之围,我干脆将徐州让给你,由你来率领百姓保护徐州的安宁吧!”刘备哪里肯听,连忙说:“徐州百姓非常拥戴您,您也把徐州治理得很好,现在徐州之围已经解除了,您就继续做刺史吧,徐州的百姓离不开您。我虽然解了徐州之围,但那也有大家的功劳,何况我也没有做刺史的才能与威望,您还是将官印收回吧!”陶谦见刘备一再拒绝,就说:“我现在年事已高,常感到做事力不从心,我早有心让贤,可惜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人选。今天有幸遇上您,我的这桩心事总算是可以了结了。请您收下官印,我马上申报朝廷。”刘备还是摇头摆手,不接官印,并说:“我是为救徐州而来,如果最后把徐州据为己有,那是不仁不义之举,不仅会被天下英雄耻笑,我自己也于心不安。所以,我无论如何也不能从命。”

陶谦见此事推来让去,一时也难有个结果,就不再说什么,先将官印放回去,将此事搁置下来了。

徐州解围之后,陶谦邀请城外的援军首领孔融、田楷和刘备的部将关羽等人入城,设宴庆功,慰劳将士,与徐州百姓一起庆祝解围。

在酒席上,陶谦身为主人,招呼应酬,不得空闲,但心里始终装着一件事,就是让刘备接任徐州刺史这件事。因此,酒过三巡,陶谦也不征得刘备的同意,就当着大家的面,请刘备坐在上首的位置,再次提出让贤的请求:“我今年已经63岁了,已是风烛残年了;两个儿子都是无能之辈,不堪重任。刘公是汉朝王室的后代,而且德才兼备,如果能接替我治理徐州,我死也放心了。今天就请您看在徐州百姓的面上,答应我的请求吧。”刘备一听这话,就知道陶刺史让自己坐于上首的原因了,赶紧离座,推辞道:“我受孔刺史的派遣来救徐州,为的是急人之难,即使有一点点功劳,那也不足挂齿。如果再无缘无故地接任您的刺史之职,那么,普天下的有识之士就会以为我乘人之危,不仁不义了!”陶谦见刘备还是推辞,很是着急,想到今后徐州要是没有贤明的人来治理,肯定难逃战乱,出现民不聊生的惨象,不由得又十分伤心,流泪说道:“您要是不答应,离我而去,徐州百姓就永无安宁之日了,我是死不瞑目啊!”

在座的人见到这样的情景,知道陶谦是真心相让,也就都劝刘备接受官印,但刘备还是不肯。陶谦没有办法,只好说:“既然刘公执意不从,那就以后再说吧!不过,您要是看得起我,就请答应我的一个请求,我这里有个小沛,就在徐州附近,请您暂时屯军在那儿,一旦有意外,您也可以帮我保护徐州,这样可以吧?”刘备这才勉强答应了。

又过了一些时候,陶谦得了重病,卧床不起,而且一天天加重起来。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开始和部下商议起后事来,他决定再努力一次,一定要把徐州让给刘备。于是,他派人到小沛去请刘备。派去的人见到刘备报告说:“陶刺史请刘公前去商议军务。”刘备没有多想,以为还和往常一样,确实有重要的军务要商量,就马上赶往徐州。

刘备带着随从赶到徐州时,陶谦已经奄奄一息了,见到刘备来了,一把抓住刘备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请您来,不是、不是为了别的事情……只是因为、因为我的病不会好了,怕是很快就要离开人世……我再次请求您,接受我的委托,治理徐州,那样,我死也瞑目了。”接着,陶谦又气喘吁吁地向刘备强调了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是无能之辈,肯定不能胜任刺史的重任,一再告诫刘备要亲自管理徐州,千万别传位给他的两个儿子。刘备还要推托,只见陶谦冲他摆了摆手,又用手指着自己的心口,慢慢地咽了气。

刘备和陶谦的部下一起,为陶谦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徐州的军民遵照陶谦的遗言,一致拜请刘备接受徐州官印,任徐州刺史。刘备推托不下,又不忍辜负死去了的陶刺史的重托,只好接任徐州刺史。

陶谦三让徐州,传贤不传子的故事,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刘备坚守仁义,非礼勿取的品格也给后人做出了榜样。

周瑜与程普

公元208年,曹操率兵南下,妄想一举消灭江南一带孙权的势力。孙权听从鲁肃、周瑜的建议,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并任命周瑜为正都督,老将程普为副都督,共同指挥战斗。

孙权这样任命有他的道理。周瑜不但年轻,而且多谋善断,在几次大的战役中屡建奇功,众望所归;尤其是对水师,指挥起来得心应手,而这次与曹操作战,主要就依靠水军。程普呢?这是一员难得的老将,曾跟随父亲孙坚出生入死,战功累累,尤其是指挥步骑作战,经验极其丰富,是有名的“常胜将军”。虽然如今年过半百,双鬓花白,但仍像年轻时—样,威武不减当年。他若与周瑜搭配起来,水陆兼顾,协同作战,那真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可惜的是,这个任命却让周瑜有些担心,让程普心里不太痛快。

原来,老将程普有个不足之处,那就是脾气倔得不得了,平时非常好交朋友,慷慨豪爽,但只要他对一个人有了成见,那就永远不会放过他,以至当时有一句关于他的顺口溜这样说:“惹恼程普,疤痕难除。”

程普与周瑜的关系,偏偏就有这种难除的疤痕,多年来程普常常给周瑜一点难堪。周瑜倒是与人为善,尽管多次遭到攻击与误解,但还是尽量忍让,不和这位老将军计较,有时还得特意躲开他。但这次怎么躲得过去呢?万一程普再和周瑜闹别扭,那可不再是两个人的事了,到时候如何向江东的千百万黎民百姓交代呢?周瑜想来想去,还是想不出一个好办法。这可真难倒了足智多谋的周瑜了。

再说程普呢,他现在也是非常不痛快,他对周瑜的军事才能还是很佩服的,可是一听说任命自己当他的副手,却不由得有些恼怒,心想:在武将当中,自己资格最老,活了这么一大把岁数,却要在一个年轻后生下面听候调遣,这口气怎么能咽得下去?

周瑜和程普就这样心事重重地领了任命,回到各自的家中,还都琢磨着这件事,不由得都想起过去的种种摩擦……

周瑜与程普的摩擦,弄到人人皆知地步的有两次。一次还是在孙策在位的时候,那次孙策领兵出征,大战前夕忽然想上山参拜神庙,周瑜劝阻无效,便声称身体不适留在军营中。程普也不同意孙策上山,但觉得既然孙策一定要去,那么将校们也应该跟随,所以对周瑜的做法很不满。况且,他早上还见到周瑜练武,生龙活虎,一点也没有身体不适的样子,现在借故不去,一定是避危求安,不是大丈夫所为。结果,孙策一行人一上山,就被敌军发现了,将他们层层围住,他们拼力突围,就是突不出去。正在这危急时刻,周瑜率援军赶到,杀入重围,救出了一行人。回营后,孙策认为周瑜援救及时,特地给他记了一次大功。程普心里非常不满,讥讽说:“言语不真诚,避危求安,这总不是好事,这样取得功劳,即使再大些,我程普也是不敢领教的!”周瑜听到这些话,当然不乐意,但还是忍耐着,没有去找程普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