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无限内疚,问我:“你为什么不去看看车子?你为什么不骂我?”我说:“车子怎会比你重要呢?以后千万注意安全。”
平日我严厉得像后母,对孩子训话是常有的事。一到紧要关头,马上换个姿态:有什么我可以为你做的吗?我永远是孩子的“战备军人”。
孩子大学毕业,观礼毕,走出礼堂,他把学士帽往我头上戴,文凭塞到我手中,笑嘻嘻说:“妈妈,是你的!”
婆媳缘
我两个儿子结婚后,我们一家五口,逢人就被问同样的问题:都在一起住啊?
然后是个讶异的表情。似乎看到一幅都市奇景。
婆媳妯娌本是一家人,同住有什么大惊小怪呢?
有人又猜测:他们在等组屋吧?
我家的孩子都没申请组屋,也没另起炉灶的念头。
孩子结婚前,我也曾就这个问题与他们讨论过。
老大明明确确地说:如果要我去外面住,我就不结婚!
老二断然表示:我们之间没有这个问题,我是一定跟你住的!
老大有个很好的理由:大家都知道,我们兄弟是母亲抚养长大的。我是大儿子,结婚后就丢下母亲外面住,有什么面子跟人家说?
老二更是一开始交上女朋友,就明白宣布:你只能在我心中排第二,第一是我妈妈。
你不能争,争了就会有麻烦!可是你放心,我会好好待你!
我不知道女孩子为什么会接受老二这种条件,而事实上,她很乖,很温柔,他也很照顾她。
孩子们的这份孝心,我视为“特别花红”。怀着感激的心情,我在想,该怎么“回礼”,才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深情。
我没有女儿,迎来两个媳妇后,满屋都是女孩儿清脆的笑语,更年期变成欢乐期!
半年来,媳妇们耳朵边,不断有好心人忠告这个那个,先知先觉地预测“敌情”。
长媳淳朴,未入门时给这类好心人吓得脸青唇白。现在人前常自称是个幸运者,相偕出门,人们总以为我们是母女。
次媳聪慧,相处有年,早就情胜母女,常笑对同事说:跟家人同住很好啊!我做夜班,婆婆给我做饭,大哥给我送来。你们却要去外面买!
婆媳相处,基础要建立在爱屋及乌的诚意上,年轻人要能够尊敬长辈,肯学习,戒狂妄;长者则须体谅初入门的媳妇孤鸟入群来,乍换环境的惶恐心态,更要记得媳妇也是人家的娇娇儿,既要教导也要宠爱,做得好要称赞,做错了背后悄悄说。容许她撒娇容许她偶尔偷懒。
次媳曾经很有见地地说:与其臆测将来会有摩擦,为什么不化顾虑为决心,培养好一家人的感情呢?
(1998年)
阿顿
眼睛像黑宝石,鼻子像蒜头,发型是怒发冲冠,光芒四射,就像刺猬。这就是阿顿。
阿顿,这个名字像小贩,又像杂货店伙计。很容易记,很亲切。阿顿的曾祖父阿杰,当年就卖过水果,开过杂货店。他一生朴实,待人至诚,小镇人人都知道。
当然,阿顿的真名并不叫阿顿,那只可以说是他的乳名。
长媳有喜时,合家欢喜,大家计议该给小成员取什么名字。我说,别取个一叫起来四处有人应的通名。老二马上有个馊主意:“叫朱拉隆贡。只有泰国人才同名。”
老大当然没同意,夫妻二人又计议了许久,从初怀胎到将生产,都没有定下洋名来。当时我们住在牛顿路,我说:“就叫牛顿吧,又特别又有纪念性。”大家都觉得牛顿这样的名字怪怪的,没表同意。
长媳生产那天,老大公务在外,我陪在她左右,见她阵痛,回想当年老大诞生的险况,不放心让她独留产房受痛苦,不顾护士抗议,坚持在旁抚慰。
眼见媳妇临产的痛楚,哪个婆婆能不想当年,又怎不加倍怜惜?天下婆媳,在此刻应是情感相通,玲在产床上拉着我的手,说:“妈,孩子就叫牛顿吧!”
暖流从我手直畅我心。于是,我们共同情系牛顿。
阿顿的中文名字取自古文:“风惟涤涤,木渐欣欣”中的二字。祝愿他在和风丽日的温暖中,快乐成长。
阿顿爱喝功夫茶,会吃咖喱,榴莲是他的最爱。阿顿好度量,每逢妹妹对他拉发扯衣,他总是痛得叫喊,却不还手,而是无可奈何地走开。阿顿喜欢看大戏,最爱马连良演的京剧《借东风》。每日功课少不了:“姐姐,开,锵锵锵!借风!”然后立等荧幕人影儿现,周瑜出场,脚一踢,袖一摔,他一一学足,似模似样,单足立地,小脚儿有时站不稳,跌坐在地,抬头看看有没有人笑他,得到鼓励之后,又起劲地表演。
《荔镜记》中陈三执白扇,五娘挥水袖,阿顿也闻歌起舞。他有把扇子,敲在玩具上有声响,他管它叫“KIKIKOKO”,陈三一出场,他就找来“KIKIKOKO”,拿在手上转啊转的,小脚儿左抬右抬;他拿着自己的长裤,倒转了套在双手,舞裤管为水袖,学五娘和益春左挥右摔,小手儿转来转去,来去有致,全神投入。
伴读
灯下长儿做笔记,我读书。偶尔文字感触,搁笔掩卷,随兴笑谈。有时伏案神疲,推书相邀:下一盘棋。棋盘摆下,先礼后兵,聚精会神,彼此力争赢他一步。
我没上过几年课堂,倒与儿子做了30年同学。
他牙牙学语时,我用两盒启蒙卡片当玩具,与他看图教他识字。一岁半,他不看图也识字,50余个旧体字,无一认错,灯(燈)与橙还可以分别。
家务完毕,抱他怀中,同看报纸,大字标题上的大、人、口、中、天……一一指认。晚上唐诗宋词就当摇篮曲,念啊念,也不知是谁先睡着了。稍长,为他讲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戏剧故事。故事讲完,总要来一番辨忠奸善恶的研讨。
初中,他的华文不进反退,几乎全无兴趣。夜夜课读,总要生气。迫于无奈,引进武侠小说。初时不肯就读,只得严令勒逼。限他读完金庸《天龙八部》的前20页。书中情节引起他的浓厚兴趣,自此爱上武侠小说。西毒北丐黄蓉杨过是我们共同相识的人物。
近日他问:“杭州的杭去掉木字边读什么?”
“我也不懂读音。待会儿给你查字典。这字极少用,情绪亢奋用的就是这字,武侠小说里也有一招‘亢龙有悔’。”
“那是郭靖的第一招。”他伸腿探臂比了个架势,“就是这样!”
亏得当年那一着逼读,到如今他才识得繁体字。
接着是他一连串紧迫的考试,服兵役。学习华文中断了,华文报也不看了。其时生计家务两烦,我力绌难以督导,常剪下报刊一两篇好文章,附了字条留在他书桌上。
大学毕业后,怕他放弃华文,促他到林徐典教授开办的东方学院读东方文学。端茶送水之外,也与他谈论古人的思想,分析世事的变化。
前年他结婚,去年他生子,恐他耽于儿女情,就此停止学习,力劝他进修北大课程,每星期二、四、六上夜课。他的工作非常忙碌,匆匆忙忙赶到学校,即使不吃晚餐也迟到。虽则心有不忍,还是刺激他:这哪算苦!我早年有饭吃就不放下书本了!你现在一切条件强得多,不抓紧机会怎说得过去!
他虽然读了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古汉语、诗词小说等,语文运用仍未流畅,盖因学习断层,工作上不用,缺少磨炼。为此,又剪下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张木钦的文章,告以:这位大家文字功力深厚,且又诙谐有趣,读之既可消闲,亦能学习。知你忙碌,三五日读一篇可也。
昔日课儿夜读,未届花信之龄,如今伴儿读书,墙上青影龙钟。转眼,我们在一起读书30年。
与儿同知与儿同识,我心中充满了幸福感,儿子们心眼里,母亲不是只靠辈分、年老和生养功恩建立权威。我们是同学好友。
(1999年6月30日)
除夕鸡汤
今年春节,兴致特好。
除夕前一晚吃过晚饭,一家老小照例到中誊鲁上夜巴刹。往年买老人院的菜,总要花几个小时,这一次单买家里的,不必一小时,便轻松回家。
除夕煮了整一天的菜,将初一初二的年菜都备齐。今年团圆,有了两个媳妇,说说笑笑,热闹多了。孩子们都说:今年过年,不必去工作,最好!去年这个时候,妈妈还没回家!
几乎年年除夕,我都在老人院做饭,一面安排老人过年的种种生活小节,一面挂心家里晚饭未煮。有一年除夕,因为老人家属给我麻烦,迟了回家,打电话交代小儿子:煮一锅开水,把鸡骨放下去熬汤,鸡肉留着我回来才切。
回来时候,鸡骨鸡肉都在汤里熬着,想到里里外外的劳累,工作的辛苦,家庭的支撑,压不住的委屈竟化成怒气,劈里啪啦没由来地骂了小儿子一顿!
孩子不生气,也没顶嘴,低声说:超级市场可能还开着,我去买。
他出去后,门关上,我泪如泉涌!
别人家的孩子,这时已在享受妈妈做的佳肴,我的孩子,买了米填满米桶,收整齐了屋子,好不容易在暮色中等到母亲回家,没饭吃,还要挨骂!
怀着内疚做饭,一家三口在冷清中互相祝福。
吃过团圆饭,给孩子每人一个红包,他们将红包压在枕头底下,换过新睡衣,与我打牌。一年里头,就这一个除夕夜最欢乐。直到过了12点,互道新年好,才入睡。
次日,一起到老人院工作,下午,兄弟俩去看戏,连看两出,直到我下班,一起吃晚饭。
年年都暗里自勉:工作再辛苦也不能松懈,多几年,责任完成才休息。
一年盼一年,总算气喘喘的到达接力站,肩上重担卸下,还差点失去平衡!
今年除夕,小儿子不必煮鸡汤,和朋友打高尔夫球去了!
(1997年)
错爱陈三
半夜两点,我家那个热爱戏剧的小孙儿阿顿梦里醒来,揉揉眼睛,翻个身踢踢脚,叫人开电视:锵锵锵!
他要看大戏!
再没有人看戏像阿顿这么入迷了。大家都有些受不了!拒绝他,他吵个不停,谁也不用睡。答应他,就得陪看。呀!半夜两点,谁有心情。偏他小人家才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就是要看锵锵锵!
我爱戏剧,从没阿顿这个劲!老大30年来在我身边濡染,也不曾好好欣赏完一出戏,他儿子阿顿没费多少时间,就训练得他既肯看戏,又能看出心得来。
不知他陪阿顿看了几场《荔镜记》,忽有所悟:这个陈三不是好人!
《荔镜记》是潮剧戏宝,演的是三角恋爱,才子陈三、佳人五娘、举人林大鼻,三个冤家在元宵灯下相会,各有钟情。故事描写两个男人对五娘的爱慕,并且展开追求,林大鼻循正道,托媒提亲,得到五娘父亲的应允。陈三假扮磨镜徒弟,混入府中为仆,伺机接近五娘,侍婢益春牵针引线。林大鼻定亲之后,屡来催婚。五娘与陈三已是私恋情浓,为避婚事,相约私奔。
陈三是泉州才子,风流儒雅,看戏人从来不说陈三坏,都说坏的是陈三的情敌林大鼻。
也许半夜不是看戏时,看起戏来思路特别清晰。老大说:陈三像个登徒子,泡妞泡到人家家里去,伪装仆人,日夜等机会拐带人家的女儿。他的行为从头到尾都属非礼!不知道你们喜欢他什么!
看了几十年的陈三五娘,竟不觉得它有什么毛病。经此一提,果然是熟视无错。我们错爱陈三!
只能说喜欢他坏!他不坏就娶不到五娘,他不坏我们就没戏看。
陈三五娘这故事,传自明代,本是艳情小说,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有一股破旧之风,戏剧也参与,此剧旨在抗婚,打倒父母主婚的传统。于是陈三五娘乱爱、私奔。60年代的中国婚姻,自由恋还是不多,父母主婚的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党的安排。换汤没换药。
今人看戏,之所以没发现错爱陈三,皆因陈三是读书之士。自古至今,读书人占了许多优势。人家评女人一白遮三丑,读书人得到优势也是这个道理,一个士字盖去几分疵。设想陈三若是卖花粉之流,你看观众饶不饶他?
(2000年)
其余364天?
母亲节一大早,值夜班的老二回来,左手一大袋早餐,右手一大束鲜花,笑嘻嘻递过来。我将花分成三束,敲敲媳妇的房门:来!与你们分享我的快乐,也代表我的孙子送花,祝你们永远是个快乐的母亲。
媳妇们眼睛里泛起心花千万朵。
节前几天,家人提议去外面吃饭。我坚决反对!不到外面吃饭,就表达不了对母亲的敬爱吗?我不要这种形式化的感情。
老大过意不去,说:反正我们也是要吃饭的嘛。
我说:你有诚意,在家里做一顿给我吃。
哎呀!我哪会做饭?即使做了,你也不会要吃。
你就乱七八糟弄两个不像样的菜,也比上餐馆有意思。谁没上过餐馆?心意才重要。
2月14日虽然不属于我,收到康乃馨、红玫瑰,我格外动心。喜的是儿子在赠送情人节礼物给妻子时,并没忘记我。这份贴心的感觉,山珍难比其珍,海味不如其味。
我不喜欢节日,即使上庙,也不选初一、十五。对母亲节这个节日,很不以为然。母亲一辈子辛苦,就只得这一天?在这一天请母亲吃一餐就孝敬了?一饭消恩情,其余364天大可将母亲放一边?
昔日韩信受漂母一饭,千金以报;如今是子女一饭,报母亲千辛。行情跌得很厉害。
细想古人与古风,椿萱在堂,日日晨昏定省,可没一餐少。只有作古了,才在忌日与节日表孝思。
哺育儿女,孝养父母,都是做人的基本责任心。带孩子的日子,天天心挂神牵,完全是忘我无我的境界。侍奉父母,亦无须定在哪一天,家常日子,同聚共餐,笑语晏晏,也就是天伦之乐了。
时代的爱心流于大众化、形式化,甚至变成人有我亦必须有的虚荣心,很难真正感受深切的心意。
年轻一代,跟风很盛,又很懒得动心思,什么感情心意都用一餐饭去表示。吃吃吃!即使请吃一餐饭,也不肯细心安排,全无创意新意。
我宁可在家里吃碗白粥,也不上餐馆庆祝母亲节,除非老得糊涂了,被拐带。各大餐馆请注意:母亲节看到我,请别招待。
(1999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