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解读“中国第一病”
48494100000006

第6章 肝脏——承受不住(3)

由于丙肝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因此,必须密切关注献血者的丙肝病毒感染状况。据调查,在职业献血员中,丙肝病毒抗体阳性者为10%左右,有的地区可达20%~30%。职业献血浆者又比献全血者患丙肝的概率高。现已证实,在丙肝病毒抗体阳性者中,80%是带毒者,并具有传染性。因此,如果事先未经筛选,输血时就会有10%的机会将丙肝病毒输给患者,使患者染上丙肝。如果输的是血浆,则患丙肝的危险性更大。因为不仅献血浆者丙肝的感染率比献全血者高,而且血浆制剂是由多份混合而成,如果有一份血浆带有丙肝病毒,就会“一粒老鼠屎,搞坏了一锅粥”,污染了全部血浆。

可见,对献血员或献浆员除了要做乙肝检测外,还应进行丙肝检查,以筛除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的献血员或献浆员。这是目前预防丙肝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如果把这一关把好了,丙肝的发病率就会大大地降低。

丙肝病毒能藏善变。这一方面使它容易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在人体内长期作恶,引起慢性肝病等;另一方面也给研制丙肝疫苗出了难题。目前,甲肝和乙肝都已经有很成熟的疫苗,而丙肝由于其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国际科学界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在丙肝疫苗尚未研制成功以前,大家只能好自为之,尤其是在使用血液或血制品上慎重一点,以免引火烧身。

除了输血后感染丙肝外,还有22%的患者从未输过血,也未用过血液制品,医学上称其为散发性丙肝。这类患者的感染途径,目前尚不清楚,也有可能是通过注射、针灸、拔牙、手术等,不知不觉中感染丙肝病毒的。有人还从唾液、精液中检出丙肝病毒,认为丙肝至少在传播途径上可能与乙肝相似,也可以通过家庭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现已证实,丙肝也可发生母婴传播。

丁肝,狼狈为奸

记得在一首“颠倒颠”的儿歌里,有“先生你,后生哥”这么一句。对于丁肝来说,情况正是这样。丁肝虽然排在“老四”的位子,但它却比“老三”丙肝先“出生”,或者说先获得命名。

1977年,意大利肝病专家雷策托教授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抗原。当时以为可能是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E抗原之后,发现的第四种乙肝病毒抗原。后来经大量研究证明,它是一种新发现的肝炎病毒,而并非是乙肝病毒的抗原成分。根据以前甲肝、乙肝、非甲非乙的命名顺序,雷策托教授等建议命名这种新肝炎为丁肝,其病毒称为丁肝病毒。

丁肝病毒与乙肝病毒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互联系。一个完整的丁肝病毒总是穿着乙肝病毒的外衣,即包裹着乙肝病毒的外壳——表面抗原。因此,丁肝病毒只能感染乙肝患者。如果说乙肝病毒不能直接破坏肝细胞,那么丁肝病毒却能做到乙肝病毒做不到的事——直接损伤肝细胞。感染丁肝病毒后,可使肝脏病变加重,病情急剧恶化: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成肝硬化。可见,与其他类型肝炎相比,丁肝是更为严重的肝脏疾患。这不禁让我想起“披着羊皮的狼”的故事,但说它们“狼狈为奸”似乎更确切一些。因为乙肝也绝非善类,以“羊”相称简直是对羊的亵渎。

与“老二”和“老三”一样,丁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或血制品,也就是通过注射、针灸、血液和血制品、吸毒、性交等,以及密切生活接触而传播。1984年,着名的传染病专家郝连杰教授首次证实我国乙肝患者中确实有丁肝病毒感染,检出率为7%~10%。丁肝病毒的主要感染对象是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和肝硬化患者,但检出率最高的是重型肝炎患者,检出率达20%,说明重型肝炎发病与丁肝病毒感染有直接关系。虽然丁肝病毒感染率还不算高,但是不要忘记我国是个“乙肝大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都是丁肝病毒潜在的感染对象。

由于丁肝病毒只能感染乙肝病毒携带者,所以根据与乙肝病毒感染时间的先后,丁肝病毒感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时感染,意思是在同一时候或前后相隔不长的时间内感染了这两种肝炎病毒。这种同时感染在临床上比较典型的表现为两个血清丙氨酸转氨酶高峰,即第一个转氨酶高峰刚下降后,又很快升了起来,形成第二个转氨酶高峰。这种感染如果未形成重型肝炎,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是好的。但也有少数患者演变成慢性,最后发展为肝硬化。

另一种是先后感染,即先患乙肝,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之后,再感染丁肝病毒。表现为患者在乙肝病毒携带过程中,突然出现急性肝炎样症状,如发热、呕吐、乏力、转氨酶升高、黄疸等。以后病情反复发作,转氨酶居高不下,最后出现肝硬化。

乙肝合并丁肝,可使原来无病变的肝脏产生病变,也可使原有病变的肝脏病情加剧、恶化。对于丁肝,同乙肝和丙肝一样,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在短期内,这类患者可迅速发展为肝硬化,最后多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对于第一种形式(同时感染)的丁肝病毒感染,最好的预防办法是接种乙肝疫苗。如能防止乙肝病毒感染,也就防止了丁肝病毒感染。因此,对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实行免疫接种,具有双重保护意义。对于第二种感染形式(先后感染),预防起来则比较困难,因为患者已经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了,而目前又无丁肝疫苗可用。

所以,只能通过提高使用血液及血制品的安全性,减少与丁肝患者的接触,改善卫生状况等措施,预防丁肝的发生了。

戊肝,病从口入

戊肝的出身与丁肝差不多,也是从非甲非乙型肝炎中分出来的。目前已知有两种病毒可引起非甲非乙型肝炎,但侵入人体的途径大不相同,引起的病变也各异。一种是经血液传播,另一种则是通过肠道传播的。将这两种病毒所引起的肝炎还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显然是欠妥当的。因此,在1989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鉴于经血液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已被命名为丙肝,就将经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命名为戊肝,同时废除原来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名称。至此,“老五”总算有个名份了。

同“老大”甲肝病毒相比,“老五”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戊肝病毒也是从口腔进入人体导致发病的。现已查明,它主要通过水源传播,人类对戊肝病毒普遍易感。当人们饮用了被戊肝病毒污染的水后,常造成暴发流行。如果水源受到污染,可发生长期流行。水源污染主要发生在雨季和洪水过后,因此戊肝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和洪水过后多见。流行特点主要是在青壮年中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孕妇患者病死率高。其传染性低于甲肝(HAV)一户一例较多见,家庭接触者两代发病率低(为2%~3%),丙氨酸转氨酶异常率为8.4%~32.6%,但临床症状较甲肝严重,不转为慢性肝炎。感染戊肝后,体内可产生抗体,但抗体持续时间较短,存在一个月左右即消失,无终身免疫力,可重复感染。戊肝也可散在发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这主要是戊肝病毒污染食物和饮用水造成的。近年发现戊肝对老年人“情有独钟”,这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戊肝与甲肝均为急性发病,同样有发热、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厌油腻、黄疸等表现,很少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也不大,预后比较好。但是,戊肝可长期流行,比甲肝流行的危害要大。孕妇戊肝发病率较高,病死率也高,这一点明显不同于甲肝。另外,感染一次甲肝病毒,即可终生获得免疫力。感染戊肝病毒后则不一样,感染者获得的免疫水平较低,且持续的时间较短,可再度感染戊肝。

根据戊肝病毒的传播特点,预防戊肝应该从把好入“口”关着手。首先,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喝生水。特别是在雨季和洪水过后,必须提高警惕,饮用水一定要煮沸再喝。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和没有洗干净的水果。孕妇要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在戊肝流行区更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