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解读“中国第一病”
48494100000005

第5章 肝脏——承受不住(2)

三、HBV的轻度泛嗜性。虽然HBV具有嗜肝性,但它还有泛嗜性,所谓泛嗜性就是非肝脏组织它也侵袭,比如胆管上皮细胞、胰腺上皮细胞、肾小管细胞、胃黏膜细胞及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等,侵入这些地方也可致病,如HBV相关性肾炎、HBV相关性糖尿病等,也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但这些泛嗜性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很多人不表现泛嗜性损害,所以说是“轻度”泛嗜性,HBV主要还是侵袭肝脏。

四、严格的种属特性。到目前为止,只有人、黑猩猩、长臂猿、狒狒等对HBV易于感染,我国在进行动物实验时急需进口这些动物,虽然有人在吸血昆虫体内检查到HBV的踪迹,但只是暂时“居住”而已,一般不会在它们体内复制和增殖。

近年科学家又发现至少有3种动物的肝炎病毒与人的HBV类似,如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北京鸭肝炎病毒,可以用这3种动物研究乙肝的动物模型。新近又研究成功“转基因鼠”,把HBV的基因“转入”鼠的基因内,让鼠自身不断复制HBV。猪、狗、猫、牛、马、羊等对HBV不易感。

五、HBV感染的慢性化。我国HBV感染有明显慢性化倾向,特别是胎儿期及幼儿期感染,多为慢性化过程,长期携带HBV,体内呈“免疫耐受”状态,不能将病毒消除,这个过程长达10~30年或更久,是重要的传染源。成年期感染后,90%表现为急性肝炎,10%为慢性过程。

六、HBV的基因变异性。HBV是极度易变异的病毒之一,它的四个基因组(S、C、P、X)均可变异,如S基因变异可使HBSAG消失,C基因变异可使HBEAG消失,P基因的YMDD变异等,变异是病毒的特性,但往往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甚至使治疗失败,治疗乙肝必须注意到它的变异性。

七、HBV的致癌性。现在已经肯定,HBV是肝癌的重要病因,有80%~90%的肝癌有乙肝背景。有人观察发现。20年乙肝病毒感染史者,有5%~10%发生癌变。癌变的原因是HBV的X基因整合到肝细胞基因上,发生突变,导致肝癌。慢性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必须警惕肝癌的发生。

八、HBV的顽固性。说它顽固是指它侵入人体后,进入肝细胞内复制,并在肝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

(CCCDHA),成为HBV复制的模板,而目前任何抗病毒药都对CCCDHA无效,干扰素、拉米夫定等都不能将其清除,造成抗病毒药停用后的复发,惟有长期应用抗病毒药,强有力地抑制HBV,才可使病情好转或得到较大的恢复,但不能杜绝以后的复发,医学家们指出,复发后仍然可用抗病毒药抑制HBV,并仍然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了解HBV的特性,会使我们对乙肝这种病有深入的认识,既不能惧怕它,也不能轻视它,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有效防治。

从1986年开始,我国成功研制出乙肝疫苗,并用于预防乙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卫生部确定实施新生儿普遍免疫,即用乙肝疫苗重点保护新生儿,特别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

自从我国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以后,在免疫儿童中乙肝病毒携带率已由10%左右下降为1%左右。北京、上海等地由于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高,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下降至0.5%。实践证明,如同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一样,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最有效的武器。接种乙肝疫苗不仅可以预防乙肝,而且可以预防与乙肝病毒有关的肝癌,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推广、使用乙肝疫苗,为我国最终摘掉“乙肝大国”乃至“肝炎大国”的帽子,带来了希望。从我国实施乙肝免疫策略以来,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已取得很大成就。在城市里,新生儿的接种率已达到90%以上。但是,广大农村新生儿的接种率还很低,近几年始终徘徊在40%左右。当前工作的关键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村新生儿的接种率。为此,我国卫生部已经提出了分阶段提高接种率的总目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并将乙肝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进一步推动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乙肝疫苗接种率的总目标是:至2005年,以省为单位,城镇地区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率达到90%,农村地区达到80%,贫困地区达到60%;至2010年,则以县为单位,城镇地区达到90%,农村地区达到80%。为了解决贫困地区新生儿接种疫苗的费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已实施“乙肝疫苗扶贫项目”,将各厂商赠送的乙肝疫苗转赠给各省贫困地区,以推动农村贫困地区新生儿乙肝免疫计划。

乙肝的预防工作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推算,通过2或3代人,用50年时间,全国人口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将从10%下降到1%,达到或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最终摘掉“乙肝大国”这顶沉重的帽子,为最终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迈出关键的一步。

切断血液传播途径,也是预防乙肝的一个重要举措。乙肝病毒在血液中的传染性是极大的,即使非常微量的血液,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引起感染。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各种注射,尤其是预防接种。大家知道,在注射过程中,都要回抽一下看有无回血,但是,如果被注射者血液中含有乙肝病毒,这抽回血的过程就会造成注射器的污染,若再给别人注射,特别是对那些小儿就很可能造成传染。同样,凡是会见血或会破皮的医疗措施,都应当做好严格的消毒工作,如对采血针、银针、牙钻、手术器械等的消毒。

对于血液和血制品,除非医疗上确实需要,一般应该尽可能少用。有人认为,血液很宝贵,如能输点血会提高自己的抵抗力,病会好得快一些。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目前虽然对献血人员都进行了乙肝病毒检查,但有的单位所用的检查方法不够敏感,常使一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出现假阴性。这部分人所献的血输给患者,可以使受血者患乙肝。

丙肝,助纣为虐

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甲肝病毒和乙肝病毒,并发明了敏感的检测方法之后,人们过于乐观地认为,从此肝炎问题可以划上句号了。谁知后来又发现一些患者肝功能不正常,他们患的既不是甲肝又不是乙肝。人们只好暂时称这类“两不像”的肝炎为非甲非乙型肝炎。因输血而引起的肝炎,被称为“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1988年,美国科学家从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发现了一种新的肝炎病毒,即丙肝病毒,并于1989年得到了国际公认。

丙肝病毒一经发现,立即成为世界上研究肝炎的热门课题之一。因为这种病毒是输血后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

这类肝炎虽然在表现上与乙肝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很容易转变成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并且与肝癌形成有关,因而成为全球瞩目的问题。

随着检查丙肝病毒抗体的试剂得以问世和不断升级,目前及时发现和诊断丙肝患者并不困难;据科学家调查,在我国肝炎患者中,丙肝约占16%。它虽然远不及乙肝所占的比例,但在乙肝患者中,有25%同时存在丙肝。这充分说明丙肝处在仅次于乙肝的地位,而且与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的形成难脱干系,因而成了肝炎治疗的一大难题。虽然丙肝的发病率不如乙肝,但是它对患者的影响不容低估。如果说乙肝是“纣王”,那么丙肝就是助纣为虐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