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解答乙肝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48493900000007

第7章 正确认识和防治乙肝(1)

(一)乙肝面面观

1.我国乙肝呈“金字塔”式分布吗

目前我国乙肝的分布状态很像一个“金字塔”,该“金字塔”大致有六层结构。

最底层(第一层)人数最多。由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构成,大约有一亿数千万人之多。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症状,肝功能检查正常,化验乙肝病毒指标可以是“大三阳”,也可以是“小三阳”,常在偶然查体(招工、上学、参军、办健康证等)时被发现。他们大多来源于家庭内感染或母婴传播。如果父母—方有乙肝,所生子女被传染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乙肝患者常常是一家几口同时染上。我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达10%左右。这么多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严格说来不能算作乙肝病人,因为他们虽然携带病毒,但尚未发病。人体携带某种病毒是十分正常和常见的事情,不携带任何病毒和细菌的人是不存在的。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这些病毒或细菌一般是难以发病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治疗会怎样?如果心态正常,心平气和,不乱用药,绝大多数(80%以上)可平安度过一生,只有少数向“金字塔”的上层发展,即向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方向转变。

“金字塔”的第二层是慢性迁延性肝炎阶段(现称慢性轻度肝炎阶段),这一层人数大约为2000多万人,特点是身体有轻度不适(疲乏、肝区不适、食欲下降等),化验肝功能轻度异常,乙肝病毒指标(表面抗原、e抗原和乙肝病毒DNA等)为阳性。这些患者可进行治疗,治疗的目标是返回到“金字塔”的最底层,即病毒携带状态。大约50%以上的患者可以经治疗达到治疗目标或自限,80%以上的迁延性肝炎预后良好,病情稳定或向好的方面转化,只有少数(20%左右)向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发展。值得强调指出的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迁延性的乙肝虽然预后良好,但是决不意味着患者可以放任自流、高枕无忧。从目前情况看,患者不但要正确用药,而且一定要注意药物治疗以外的因素,那就是定期随访、心态平和、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等。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问世。但是,正常的心态及预防保健措施往往比药物更重要。

“金字塔”的第三层为慢性活动性肝炎阶段,这一层有1000万人左右,特点是症状突出,有严重的疲乏、食欲缺乏、皮肤和巩膜发黄等,化验肝功能明显异常。这些患者病情反复,肝功能难以平稳。如果患者肝脏病理检查提示有碎屑样坏死(包括桥性坏死和多小叶坏死),多会演变成肝硬化。活动性肝炎演变成为肝硬化的概率为40%~60%。另外一些患者可在正确积极的治疗下,向好的方向转化。

“金字塔”的第四层是慢性重型肝炎阶段,这一层的患者为50万~100万。人数虽少,病情却十分严重,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合并有肝硬化(在肝硬化基础上发展而来),也可发生在乙肝的任何阶段,但并非每个肝炎病人发展的必然阶段。不过,此阶段是肝炎发展的危重阶段,特点是症状十分严重:萎靡不振、重度乏力、意识不清、重度黄疸等,化验肝功能,其血清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可明显异常。病情发展到这一步,预示着肝脏组织出现大片或亚大片坏死,病情严重,大约一半患者会死于重型肝炎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出血、脑水肿、感染性休克等),所以重型肝炎的治疗是争分夺秒的。如果重型肝炎患者救治成功,患者可据肝功能恢复的情况,向好转方向发展。

“金字塔”的第五层是肝硬化阶段,由乙肝发展而来的肝硬化称为肝炎肝硬化(旧称肝炎后肝硬化),为数约为500万,其中约有一半为静止性代偿期肝硬化,特点是肝功能基本稳定、基本正常,症状不明显,体力尚可,这些人预后尚好;另一半是活动性(失代偿期)肝硬化,特点是肝功能反复异常,症状突出,并发症为腹水、感染、出血等,预后较差,一部分因肝功能衰竭、严重的并发症而被夺去生命,一部分患者可能最终演变成肝癌。

“金字塔”的第六层(最高一层或称塔尖)为肝癌阶段,有30万~50万人,特点是肝脏被恶性肿瘤侵蚀,患者消瘦、疲乏,影像学(B超、CT)检查明确提示占位性病变存在。肝癌患者最后可能死于肝衰竭和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乙肝并非“洪水猛兽”,而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就是单纯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其实无需进行治疗。

2.对乙肝的误解更可怕吗

乙肝是中国的大问题,但现在最可怕的是人们对乙肝传播途径的误解。误解带给乙肝患者的就是歧视。社会上招聘、考学以及结婚生育,乙肝患者常面临歧视。有的单位体检,发现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甚至听说谁的家人得了乙肝,同事都会恐慌。而乙肝病毒携带者则担心受到歧视,尽量隐瞒病情。

要改变目前的乙肝歧视,就要消除人们对乙肝传播途径的误解。乙肝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如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等,一般不通过消化道传播。一同工作、吃饭不会感染乙肝。

成人感染乙肝相对较少,而且程度也较轻。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结婚,配偶应接种乙肝疫苗加以预防。

但处于病毒复制期的患者,最好延缓生育。乙肝病毒处于活跃复制期(乙肝病毒DNA及乙肝e抗原双阳性)的孕妇,婴幼儿的感染率在90%以上。因此,所有孕妇在怀孕的产前保健时应常规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母婴传播主要在围生期通过产道和产后密切接触而感染,只有5%~10%的新生儿属宫内感染。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应接种乙肝疫苗,在出生时、1个月及6个月时,皮下各注射1次。如果母亲为乙肝病毒核酸和乙肝表面抗原双阳性者,还应给婴儿同时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目前,乙肝疫苗已纳入我国的国家计划免疫,即每个新生儿均可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可以说,这是控制乙肝最有效的方法。只要坚持下去,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一定会走“下坡路”。

3.乙肝患者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

(1)乙肝的结局并不像想象、谣传的那么可怕,绝大多数乙肝患者都能平安度过一生,仅有极少数发展成为肝硬化。掌握乙肝命运的主人是自己,没有神药问世,自己的心理、精神、饮食、休闲等十分重要,不要让乙肝把你给压垮了。

(2)乙肝是一种普通的慢性病,其传染性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可怕,一般接触不会被传染,其主要传播是带有点“遗传”味道的垂直传播,只要切断了这道途径,患乙肝的人数可以大大减少。

(3)千万不要相信什么“转阴治疗”、“基因治疗”类的乙肝广告。如果你想侥幸一试的话,除了把钱捐献给这些骗子外,你什么也得不到。

(4)请你像正常人一样地工作、学习、生活。

4.乙肝为何多为慢性

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约65%的感染者并不发病,可以没有任何不适,或仅表现为短暂的亚临床症状,出现轻度、一过性疲乏和食欲缺乏,没有特殊的异常表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自然免疫过程。体内的肝炎病毒逐渐被清除,高水平的表面抗体产生,对乙肝获得了较持久的免疫能力。约10%的感染者会发病,表现为典型的急性黄疸或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而真正的急性乙肝几乎都可以自愈(自限),不留下后患,仅有极少数(10%左右)的感染者可由急性变为慢性。另外还有25%左右的感染者,尤其是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因自然免疫过程不完备,免疫能力缺如,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而长期携带病毒。其中有的患者在携带过程中免疫耐受状况被打破,成为慢性迁延或活动性肝炎患者。

临床上发现转氨酶持续高水平超过1.5个月不降者,急性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阳性在12周以上者,乙肝e抗原阳性8~10周以上不转阴者,都有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识别慢性乙肝的主要依据有:①有明确的乙肝家族史;②乙肝病毒携带多年;③有一些特殊体征,如肝掌、蜘蛛痣、面色灰暗等;④肝功能检查出现蛋白比例倒置、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倒置、球蛋白明显增高、胆碱酯酶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等;⑤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害;⑥肝穿刺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慢性肝炎;⑦急性期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患者。

5.乙肝慢性化的因素有哪些

哪些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容易发生慢性化?目前认为除遗传因素和种族因素外,以下几个方面在乙肝慢性化中有重要意义。

(1)最初感染乙型病毒时的患者年龄。资料表明:新生儿感染乙型病毒,90%~95%要成为慢性携带者;儿童时期感染乙型病毒约20%成为慢性携带者;成人约10%发展为带病毒状态。

(2)急性期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比急性黄疸肝炎患者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这与前者不能得到及时休息和治疗有一定关系。

(3)免疫力低下者。如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等患者在感染病毒后常容易演变为慢性化。

(4)有其他肝炎或肝炎史的患者,再感染乙肝病毒时不仅容易急性转为慢性,而且预后较差。如原来就有酒精性肝硬化或血吸虫病、结核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也同样要注意。

(5)其他因素,如急性期的肝炎患者过度劳累,酗酒,性生活过度,吸毒,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营养不良或有其他微生物的严重感染的,均有可能转变成为慢性化。

6.乙肝患者的出路是什么

(1)自然转阴。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自然出现病毒转阴现象,年平均转阴率为1%~2%;但能否转阴与某些因素有关。①15岁以上成年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高于1-14岁儿童组;②乙肝表面抗原低滴度组(≤1:128)的转阴率高于高滴度组(>1:256);③乙肝e抗原阴性者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高于乙肝e抗原阳性者。

(2)持续无症状携带状态。持续携带乙肝表面抗原达数年之久甚至终生,经多次反复化验肝功能均正常,做肝穿刺活检无组织学损伤。此类病人可以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大部分人预后良好。

(3)慢性化与恶变。部分患者在持续无症状携带状态若干年后可演变为慢性肝炎,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肝组织学上可见到肝细胞的坏死、变性和纤维化。有些患者已经转化为慢性肝炎,但仍然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肝功能化验也不能发现问题。这时肝穿刺活检就成为是否演变为慢性肝炎的重要依据。因此,为明确诊断,必须做肝活体组织检查。如证实肝脏有病理损害,则应及时进行治疗。

7.乙肝患者该复查什么

有些患者每年只检查“两对半”,以为是“小三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这正是不能早期发现病情的原因。因为“小三阳”并不表明肝脏没有炎症活动。那么,怎样复查呢?

一看肝脏有无炎症,看有没有全身无力,吃饭不香,不能吃油腻食物,饮酒量明显下降等。

二是看肝脏功能有无损伤,即转氨酶、胆红素、球蛋白有否升高,白蛋白有否降低,这需要抽血化验肝功能。

三是看肝脏有无逐渐缩小,脾脏有无逐渐增大,这可以由B超检查得知。B超检查需要动态观察才有更大的意义,即前后几次的肝、胆、脾B超结果相互对比才能发现问题。许多患者每次B超检查后以为医生看过的结果就没用了,把报告单就扔掉了,很可惜。

四看肝癌标志物,即甲胎蛋白(AFP)。AFP在B超、CT、磁共振成像没发现肝脏肿块之前就可以明显升高,即可以超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这是医学界目前公认超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定性检查,县级医院均可以做,但阳性并不意味着就是肝癌,尚需看AFP浓度有多高,这就需要进行AFP定量检查。因此,复查时一定要检查肝功能、B超,30岁以上的人要查AFP。而“两对半”检查倒在其次,因为“两对半”只能反映病毒的复制状态,而不能反映肝脏的炎症情况。有些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转氨酶也不高,但B超检查肝脏逐渐缩小,脾脏逐渐增大,也表明肝脏有活动性炎症,需要积极治疗,否则易致肝硬化。

那么,多长时间复查一次好呢?一般认为,30岁以下的人患肝癌的机会较少,半年查一次即可,当然,有症状时就不能等半年了,要立即检查。30岁以上的人需3个月或4个月检查一次。许多患者会问,为什么要查这么勤呢?这是有道理的。30岁以上的人患肝癌的机会增大,而肝癌体积增大一倍的时间是3个月左右。在肝癌超早期AFP明显升高,但B超、CT、磁共振成像却无法检查到肿块,3个月后就可能在B超、CT、磁共振成像检查中发现肿块,这时手术切除是可以治愈的,故而以3个月检查一次为最好。

8.如何知道乙肝转为肝癌了

当患者怀疑自己或医生怀疑求诊者由乙肝转变为肝癌时,就需要做一些辅助检查。一般常规检查项目有CT、B超、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化验检查。与肝癌诊疗相关的血清学化验检查主要是检测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其他的检测还有铁蛋白(Fer)、血清酶(γ-GT及同工酶、碱性磷酸酶及同工酶、丙酮酸激酶及同工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