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解答乙肝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48493900000004

第4章 乙肝的基本常识(3)

5.何为家族聚集性乙肝

我国乙肝中70%以上为家族聚集性感染。所谓家族聚集性乙肝,是指乙肝患者的父亲或母亲以及同胞中有2个以上感染了乙肝病毒,包括家庭内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母婴传播。一方面是指患有乙肝的孕妇怀孕时,胎儿在子宫内就被感染上了乙肝病毒。另一方面是在分娩时,通过产道,婴儿吸入带乙肝病毒的羊水,或是因吸吮母乳而被感染。所谓水平传播,就是家庭内通过密切接触而被感染。

促成家庭聚集性传播的因素有三个:家庭成员本身对乙肝病毒免疫力低下;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机会多。至于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大部分只是体内残留病毒,而且复制不活跃,经临床做肝穿证实,对肝脏损害较少。乙肝病毒携带者绝大部分没有症状,少数人会有疲乏的感觉,休息之后即可消失。60%~7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通过体检发现的。

一般家族性的乙肝感染后大多数不发病或是隐匿发病,成为临床上所说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多数人在成年后发病或是因为单位体检及就诊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一旦发现,不论是做肝功能检测还是B超等检查,多已显示出慢性肝损害或是肝硬化。

患了乙肝切忌掉以轻心,要注意同时给自己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们查一下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两对半”),看看他们中间有没有感染者,切不要认为没有发病、没有症状就是没有感染乙肝病毒。患者要配合医生做肝脏病理检查,目的是明确肝损害程度及病毒在肝细胞内的生长情况,以准确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为什么这样要求呢?这是因为,家族聚集性乙肝要比其他途径感染的乙肝病毒在体内免疫耐受多,病毒变异多,慢性肝损害导致肝硬化的多,癌变的多,合并症亦多。特别是慢性酒精中毒,癌变比例更是明显升高。

(三)乙肝的传播途径及其传染性

1.乙肝病毒感染有哪两种来龙去脉

根据机体排除乙肝病毒的难易程度,可以将乙肝病毒感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一过性感染”,即乙肝病毒在体内逗留是暂时的,终会被机体所清除;

二是“持续性感染”,即乙肝病毒在体内往往是滞留终身,难以被机体所清除。造成这种差异并不是主要由药物治疗所引起的,而是由病毒侵袭和机体免疫状况的特点所决定的。

(1)一过性感染:主要有急性肝炎和不显性感染。一般来说,急性肝炎无论是黄疸型还是无黄疸型肝炎,病程都不会超过6个月,除了极少部分(1%~2%)可演变为急性重症肝炎而易致死亡外,绝大多数均可得到痊愈而不会转变成慢性肝炎。在一过性感染中,急性肝炎只占20%~30%,更多的是不显性感染,占70%~80%。所谓不显性感染,是指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感染者并不发病,或仅表现为短暂的、轻度的疲乏和食欲缺乏,大多数受染者并未介意,体内的病毒已被清除。例如许多并未患过临床型肝炎的人在体检中查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即属此类。一过性感染者的绝大多数都能痊愈并获得比较持久的免疫能力。

(2)持续性感染:主要包括慢性肝炎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所谓无症状携带者,是指体内有乙肝病毒感染,但并无明显的病毒感染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然而对无症状携带者的肝穿刺活检研究表明,将近半数或半数以上的携带者肝内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浸润和肝细胞变性坏死,多数肝脏轻微的病理变化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对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只是目前采用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不能敏感地测出而已。无症状携带者在我国主要由母婴垂直传播所致,持续性感染的大部分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

无症状携带者的绝大部分(约95%)在其某个阶段可能会转变成慢性乙肝(即肝功能变得异常),而另外的5%左右可以彻底清除乙肝病毒而痊愈,其中e抗原阳性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自然转阴率较低。

由无症状携带者转变成慢性乙肝后,有5%~6%的慢性肝炎患者会发展到肝硬化;有9.9%~16.6%的肝硬化患者有发生肝癌的机会(也有小部分肝癌直接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除此以外,90%以上的慢性肝炎患者经过治疗甚或未经过治疗,又可恢复到无症状携带者的状态。因此,一些无症状携带者与慢性肝炎之间是存在互相转化的。

2.乙肝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1)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尤其是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婴儿,引起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怀孕时经胎盘传播、分娩期产程中的传播及分娩后经哺乳等密切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又称垂直传播或围生期传播。孕妇若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几乎不可避免地要感染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尤其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的孕妇,使95%的新生儿被乙肝病毒感染。新生儿被感染后易形成长期性携带。

(2)经血传播:只要输注入体内极微量含有乙肝病毒的血(0.00004ml),就会造成感染。各种锐器如注射器、针头、针灸针、刮面刀等,只要沾有乙肝病人的血液或组织液而未经彻底消毒,刺入健康人的皮肤黏膜都可能引起感染。使用被污染的血制品和使用被污染的器具如针灸针、注射器、手术器具、透析器具、采血器具,可传播乙肝。

输血与血制品的使用,往往是主要传播途径,如外科手术、牙科治疗、注射、文身或实验室意外接触、共用牙刷等,由于受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液的污染而造成传播(经皮肤、黏膜尤其是破损时)。

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如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组织制品如胎盘组织液等)的供血、供组织者本身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被乙肝病毒污染,使用上述制品即可形成感染。因接种污染和生物制品导致乙肝感染,甚至局部暴发的报道已不少见。

针刺也可引起乙肝传播。消毒不严,无意中接触有传染性的血液,均可引起传播。医源性传播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3)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组织液通过密切生活接触或经被接触者皮肤或黏膜微小的擦伤裂口进入机体而感染。

(4)性生活传染:在精液、阴道分泌物、月经和皮肤溃疡渗出液中也已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通过接触可被感染。国外已将乙肝列入性传播疾病范围。调查证实,同性恋者、性混乱者、妓女等人的乙肝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国内外的资料均表明,夫妻间的感染率高于父母与子女间或婆媳间。

(5)消化道传播:乙肝患者和携带者的唾液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很高。据调查证明,唾液中乙肝表面抗原出现的时间比血中晚1~2个月,平均持续存在18天。发病1~3周内的唾液中,乙肝表面抗原检出率高达90%以上,5周后不易检出。慢性乙肝患者及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难以确定乙肝表面抗原排出及持续存在的时间。唾液排出的乙肝表面抗原与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滴度呈正相关,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滴度越高,唾液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检出率越高,浓度也越高。

但唾液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浓度是否可达到导致感染的剂量,即使达到感染剂量的乙肝病毒,通过健康的胃肠道是否能形成感染,尚无确切证据。至今国内外也无文献报道经胃肠道传播导致乙肝发病或造成食物型暴发流行的例证。

(6)吸血昆虫传播:从吸血昆虫(蚊子、臭虫、虱子等)体内均检出过乙肝表面抗原。一般认为吸血昆虫只起机械传播作用,在流行病学上意义不大。

3.乙肝病毒也可父婴传播吗

母婴传播是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主要途径,但调查显示,父婴传播也可以引起婴儿乙肝,只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研究表明,乙肝患者的精子中确实带有乙肝病毒,乙肝病毒DNA可存在于精子头部的细胞浆中,通过受精,就可以在子代细胞中继续复制,发生子代细胞感染,引起乙肝的父婴传播。父婴传播的发生都是在生命的早期,有调查显示,父亲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者,其所生婴儿的感染几率可达80%以上;父亲e抗体阳性时,其后代的感染几率为20%左右。因此,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的几率比母婴传播还要大,而且更容易造成终身携带。

4.乙肝在什么情况下也可经粪-口传播

因为小肠胆汁中的蛋白酶与去氢胆酸可直接抑制乙肝病毒的活性,故乙肝病毒一般不从粪便排出,但乙肝病人或带病毒者患有溃疡病或痔疮等出血性疾病,粪便中有血液渗入时,也有可能从其中测出乙肝表面抗原或乙肝病毒颗粒。这时粪便有可能起传播作用。在流行病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5.乙肝的传染源是哪些人

(1)乙肝患者:各类型乙肝病人包括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重型肝炎等,均具有传染性。而且在感染的潜伏期和恢复期,都具传染性。经临床治疗后,只要尚未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其他任何1项乙肝病毒标志物存在,就仍具有传染性。目前国内外均无可靠的治疗方法消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这就使传染源在人群中逐渐形成一种累积状态。

经调查证明,乙肝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危害程度,由强到弱为慢性活动性、慢性迁延性、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因为急性乙肝,尤其是急性黄疸型乙肝,自愈性强,传染期较短。

(2)隐性感染者:被感染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或称亚临床感染者),也可称为急性无黄疸型患者。据报道,黄疸型与无黄疸型数量化为1:100。这种患者不易及时发现或根本不被发现,其传染性和传染源作用也易被忽视。

(3)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分为无症状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和感染后携带者。绝大多数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单纯1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极少,而与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共存。此种乙肝病毒携带者与隐性感染者一样,其传染性与传染作用往往被忽视。故认为,隐性感染者与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的主要传染源。

6.乙肝是怎样传染的

乙肝病毒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乙肝病毒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肝。

是不是有了传染性的标志就一定会传染给周围的人?实际上不是这样。乙肝病毒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

概括来讲,乙肝病毒经血液途径传播,在感染者的精液中也发现有病毒存在,因此,有可能经过血液的针刺都可能传播,如不清洁的文身、扎耳朵眼、未严格消毒的多次使用注射器、共用剃须刀等,也可能经性传播。但是,一般的生活接触,同一环境共同生活、就餐和工作都不会传染。

为什么乙肝病人发作期传染性最强?因为发作期的病人,血液中乙肝病毒复制(繁殖)明显,血清学指标表现为ALT明显异常,病毒学指标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原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俗称“大三阳”。其中乙肝e抗原最具传染性,如乙肝e抗原阳性的血液输给受血者或乙肝e抗原阳性的血液不慎污染了健康人破损的皮肤,乙肝病毒即可通过血液进入体内,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如发热、热退后厌食、恶心、呕吐、尿色加深、ALT升高等。

7.乙肝何时传染性最强

乙肝起病比较隐匿,不少病人很可能在获知得了乙肝时,已属于慢性肝炎阶段。乙肝传染性的强弱取决于病毒是否仍在体内继续复制。如果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IgM的滴度、DNA聚合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几项化验呈阳性,表明有传染性,阳性的强弱和传染性的强与弱成正比。

8.与乙肝患者接触就一定会患乙肝吗

接触了乙肝患者不必过于紧张,一般的接触是不会传染上肝炎的。乙肝不会通过空气、消化道或饮食传播,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工作也不会被传染。但病毒携带者的唾液可能含有病毒,应采用公筷、分食。乙肝一般也不会通过握手传染给其他人,除非双方双手都有裂口、出血的情况。因为乙肝主要是通过输血、注射途径传播,生活上密切接触才有可能传播。只要注意自己皮肤破口及时包扎、分餐进食、常洗手,可大大减少传染上肝炎的机会。另外,人体抵抗力在防御肝炎方面至为重要。接触了某一病毒会不会得病,在很大程度上看你对该种病毒有无免疫力。

9.乙肝配偶之间相互传染吗

乙肝病毒感染者之精液、阴道分泌物、月经以及唾液中均存在乙肝病毒。配偶之间的传播已被调查所证实。据报道,感染率的高低与一方感染程度、带乙肝病毒量有关。一般夫妻间感染率为50%,若一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双阳性,感染率可增至78%。

一旦发现对方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健康的配偶可先在臀肌深部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周后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相距1个月和6个月再各注射1针。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再结婚。隔3~5年应再进行1针乙肝疫苗的加强注射。

10.乙肝病毒携带者能和恋人接吻吗?会不会传染给对方

因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乙肝病毒,在和恋人接吻时有可能会由于皮肤黏膜破损造成传染。预防的最好办法仍然是给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正常人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产生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