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解答乙肝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48493900000013

第13章 乙肝的预防(3)

17.乙肝疫苗要不要复种

接种乙肝疫苗后要不要复种?何时复种?其免疫保护期有多长?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接种乙肝疫苗后,虽然随着时间延长,接种者的抗体水平逐年下降,但当他们受到乙肝病毒攻击时,由于免疫记忆作用,抗体水平可再度升高。这在乙肝高发区和高危人群中尤为明显。因此,从总体来说,如果是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并于接种后产生了高滴度的乙肝抗体,则在10年内可不复种。

但从个体来说,每个接种者的情况可能不同,对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如是非全程接种的儿童可能无乙肝抗体或抗体滴度较低,对此类儿童应检测乙肝抗体,如抗体未产生或已消失,则应及时复种。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接种全程乙肝疫苗,也有5%~10%接种者不产生乙肝抗体或只产生低滴度的抗体,对这些无应答或低应答的儿童应多次接种乙肝疫苗直至抗体产生。此外,对一些感染乙肝病毒几率高的儿童,例如在其父母或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则应定期监测其抗体水平和乙肝感染指标,一旦抗体降至低水平或完全消失,则应及时复种。

18.何为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

一项研究表明,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随年龄增长,乙肝表面抗体水平逐年下降,至12岁时降至10.27%。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10岁以前均在1.5%以下,未见升高趋势。但自10岁开始出现升高趋势,波动于1.50%~2.19%之间;与此同时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率也出现升高趋势,波动于2.74%~4.59%之间。但考虑到在乙肝表面抗体消失后的一定时期内尚有免疫回忆反应,且10~12岁受传染的几率相对较低,故在初中期间如果最好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同时为了使加强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降低缓慢,而又便于实施,一般多采用2针法进行加强免疫,间隔1个月。

19.乙肝疫苗包你万事大吉了吗

经临床验证,乙肝疫苗是非常安全有效的。儿童在0、1、6个月程序接种后的免疫效果持续时间较为长久,免疫力一般可维持4~5年,到4周岁时再加强注射一次(由于原来免疫过,机体有一种“回忆反应”,所以只需注射10μg疫苗),就可以产生较高抗体。

作为国家计划免疫的一部分,大多数的婴儿或儿童都接种了乙肝疫苗,机体相应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力。但是作为父母不要认为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据研究,许多因素可影响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如果掉以轻心,很可能使疫苗的抗病毒功能付诸东流。

(1)被动吸烟:有关的调查发现,被动吸烟的儿童体内抗体水平下降较快。

(2)肥胖:接种乙肝疫苗后,肥胖儿童感染乙肝的概率是正常儿童的3.5倍。

(3)挑食:挑食的儿童常常有某些营养缺乏,使机体免疫反应功能降低,体内产生的抗体有限,因而易受乙肝病毒的感染。以上因素都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希望家长们密切留意。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在注射乙肝疫苗时不能同时注射麻疹疫苗,也应引起家长的注意。

20.注射疫苗后怎么还会患乙肝呢

大量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注射乙肝疫苗的确是预防乙肝的好方法。但是乙肝疫苗的保护率为90%~95%,对少数人可能无效。影响乙肝疫苗效果的因素很多,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的保护作用。

注射疫苗后能否预防乙肝,取决于疫苗能否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以及抗体产生的多少(用滴度表示)。一般认为,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IU/ml时才能预防乙肝。约有30%的人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后出现抗体,完成全程注射1个月后抗体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在完成全程注射前,抗体未产生或滴度比较低时,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仍须注意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另外,有的人在注射疫苗前未检查“两对半”,在全程注射完成后,经检查发现表面抗原阳性,便认为是注射疫苗引起了乙肝,这是误解。注射乙肝疫苗是绝对不会引起乙肝的。事实上,即使注射疫苗前做了检查,肝功各项指标正常,仍有可能因处于感染的潜伏期而检查不出来。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血液中的病毒有效,对已经进入肝细胞的病毒无效。所以,如果注射乙肝疫苗前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注射乙肝疫苗无效。

乙肝疫苗不宜冰冻,冰冻可破坏其结构。37℃保存不宜超过1个月,4℃保存不宜超过1年。保存时间过长,疫苗效价会降低。另外,乙肝疫苗宜在三角肌注射,不宜在臀部注射。因为臀部脂肪组织多,免疫活性细胞少,注射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低,抗体下降速度快。可见,疫苗保存和使用不当,影响抗体的产生,也是接种疫苗失败的原因之一。

即使注射疫苗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少数人仍有得乙肝的可能。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可以发生变异,而现有的乙肝疫苗是针对正常乙肝病毒的。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发生了突变,注射疫苗的人不幸感染了这种变异病毒,就仍有可能得乙肝。

鉴于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仍然可发生乙肝,而其主要原因是未产生抗体或抗体滴度不高等,因此,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不能以为万事大吉了,而应进行乙肝全套检查。如果没有产生抗体,还应重新接种疫苗。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应加大疫苗剂量,如每次10μg,并且最好另选生产厂家的产品。

21.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越早越好吗

我国著名肝病防治专家最近呼吁:患乙肝母亲所生婴儿应在出生1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医学研究与实践表明,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时间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关键所在。因为大部分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是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的。此时,乙肝病毒刚刚进入新生儿体内,尚未进入新生儿的肝细胞。如果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能很快将新生儿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中和掉,新生儿就不会再得肝炎了(在子宫内已经感染者例外)。如果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得比较迟,乙肝病毒就可能抢先进入新生儿的肝细胞,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会失败,因为乙肝免疫球蛋白一般是无法进入肝细胞里的。所以,应在出生后立即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22.如何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系用经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血浆或血清分离提取制备的免疫球蛋白制剂。

(1)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适应证:①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以及乙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和其所生婴儿;②意外感染的人群;③与乙肝患者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密切接触者;④免疫功能低下者。

(2)乙肝免疫球蛋白使用方法。①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使用:从产前3个月起,每月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每次剂量200~400U。②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婴儿的使用:出生后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100U,并在2~4周后注射乙肝疫苗或按医生推荐的方案使用。

23.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无益吗

首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乙肝免疫策略中没有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内容,我国卫生部建议的乙肝免疫策略中也无此法。第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使用说明书中没有“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作用。第三,从临床应用效果上看,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根本不能阻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将乙肝病毒传给婴儿。

24.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效果如何

多项研究证明,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达95%左右,因此两者合用的预防效果是可靠的。

(三)治疗乙肝,预防并发症

1.防治乙肝的关键是降低肝硬化发病吗

由于肝硬化患者中,有九成患者属于乙肝肝硬化,因此,要降低肝硬化的患病率,预防乙肝最为关键。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证实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同时,还要注意从阻断乙肝的传播途径来进行预防,如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均应戴手套,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还要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对慢性乙肝病人,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以降低转变为肝硬化、肝癌的概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千万不要盲目地轻信虚假广告或者进行不规范的治疗,否则最终只能误入歧途,落得人财两空。

2.怎样预防乙肝发展成为肝硬化

乙肝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原因是肝细胞不断坏死。肝细胞坏死后,正常的肝组织发生“塌陷”,机体就会再生出一些纤维,来充填“塌陷”的部位。这是机体对坏死的组织的一种正常代偿功能,代表坏死部位的愈合,是好事。但是,如果肝细胞不断地坏死,肝脏内不断地再生纤维,这些纤维取代了大部分的肝组织,而它们又没有正常肝细胞的功能,肝脏变得又硬又小,这就形成了肝硬化。因此,预防乙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关键在于阻断肝细胞的坏死。这就是说要保证肝功能的正常。肝功能异常就是肝细胞坏死的标志。因此,乙肝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一旦肝功能异常就要及时治疗。另外,中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药(丹参等)、滋补药(冬虫夏草、鳖甲等)均有软化肝脏、减少肝内纤维生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