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结核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48493600000029

第29章 牛结核病防治技术

牛结核病防控现状

一、发达国家牛结核病流行情况

发达国家对牛结核病的防治非常重视。目前主要采取检疫后扑杀的策略控制该病,美国通过该策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根除牛结核病的国家。自1917年实施消灭牛结核病的计划以来,已经使牛结核病发病率降为0.48%,以后一直呈零星散发。目前,美国全国已经是无结核病牛群。但由于其他动物以及人类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随时有感染牛群的可能性。所以,美国的牛群处在不断地检疫和高度警惕之中。目前,正在进行牛结核病根除计划或基本完成的国家包括欧洲的大部分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新西兰。被认为无牛结核病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丹麦、法国、德国、卢森堡、芬兰、荷兰和瑞典。

二、我国牛结核病流行概况与控制工作

1.我国牛结核病流行情况

20世纪40年代,我国从国外引入了大量混有结核病的奶牛,使牛结核病在我国的流行更加广泛。以后,牛结核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一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结核病已经给我国的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对奶牛的危害极其严重。患病奶牛的寿命缩短,产奶量显著降低,奶的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也迅速提高,与之相一致的是乳制品需求量的急速攀升,随之带动了奶牛业的迅猛发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国的牛结核病疫情正在受到日益广泛而密切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牛结核病的流行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主要是由于奶牛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个别地区阳性10检出率高达67.4%。20世纪80年代后牛结核病感染率虽有所下降,但仍较高,1985年和1987年进行的两次全国奶牛抽样调查结果,牛结核病患病率分别为5.83%与5.43%。1979年、1985年和1990年三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由牛型分枝杆菌导致的结核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4.2%和6.4%。

2.我国牛结核病控制工作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人与动物结核病防治工作力度,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如期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结核病控制阶段目标和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中期目标:到2005年底,我国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为100%,新发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为79%,病人治愈率为91%。我国如期实现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结核病控制的阶段目标和《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中期目标。2001~2005年,全国发现和免费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病人205万。而且各级政府对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力度有了显著提高。

国家和地方颁布了很多与动物结核相关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动物防疫法》《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 18645-2002)》《宁夏回族自治区动物结核病、布鲁氏菌病防治办法》《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管理条例》及各省的动物防疫条例等。这些法规与条例对牛结核病的研究、分类、诊断、检疫、监测、防控、净化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截止到2008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21.6亿元,是国家结核病防治体系日趋完善。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中国初步建立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区)的4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乡、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在内的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体系。实施了免费诊断政策和激励政策,实行为初诊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疑似肺结核患者免费进行胸片和痰涂片检查。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实行报病奖励。注重监控与评价,逐步完善了结核病监测系统。健康促进工作有效开展,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紧紧围绕着《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结核病防治工作筹资模式,积极争取有关国际组织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和援助。目前,中国结核病防控工作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结核病防治服务工作的质量和可及性以及结核病的发现、治疗和管理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耐药结核病的控制工作亟待开展,结核病防治相关保障措施仍然不够等。

对于牛结核病的净化措施,我国也是采取先检疫后扑杀的策略。由于检测技术水平、资金补贴、生产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观念等原因,这一策略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随着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于牛结核病诊断、检测、防控的投入也正逐年加大,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进步,必将要求彻底消除此病。

牛结核病防治技术

牛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采取以“监测、检疫、扑杀和消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监测对象

牛监测比例为:种牛、奶牛100%,规模场肉牛10%,其他牛5%,疑似病牛100%。如在牛结核病净化群中(包括犊牛群)检出阳性牛时,应及时扑杀阳性牛,其他牛按假定健康群处理。成年牛净化群每年春、秋两季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各进行一次监测。初生犊牛,应于20日龄时进行第一次监测。所有的种牛、奶牛每年必须进行两次监测。并按规定使用和填写监测结果报告,及时上报。

二、种牛、奶牛调运的检疫

异地引进的种牛、奶牛,必须来自于非疫区。调出前,在装运前30天内,须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检疫,检疫合格,并出具有效检疫证明后,方可起运。调入的种牛、奶牛,必须隔离观察45天以上,且经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检查阴性者,方可混群饲养。

三、工作人员

牛场工作人员,每年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有患结核病的应及时调离岗位,隔离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服、用具要保持清洁,不得带出牛场。

四、饲养环境

牛饲养场生产区应与生活区隔离,奶牛场内不应饲养猫、狗、猪、鸡、鸭等动物,并应禁止其他动物出入。消灭鼠、蝇等传播媒介。

五、防疫监督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对辖区内奶牛场、种牛场登记造册,并建立档案;结核病监测合格是向奶牛场、种牛场发放或年度审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必备条件。鲜奶收购点(站)必须凭《动物防疫合格证》对奶牛场(户)收购鲜奶。

六、净化措施

被确诊为结核病牛的牛群(场)为牛结核病污染群(场),应全部实施牛结核病净化。

1、牛结核病净化群(场)的建立

⑴污染牛群的处理:应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该牛群进行反复监测,每次间隔3个月,发现阳性牛及时扑杀,并按照规定处理。

⑵假定健康牛群的处理:经扑杀病牛及阳性牛后的牛群为假定健康牛群。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进行反复监测,每次监测间隔90天,发现阳性牛及时扑杀。犊牛应于20日龄时进行第一次监测,100~12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监测。凡连续两次以上监测结果均为阴性者,可认为是牛结核病净化群。凡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疑似反应者,于30~45日后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为阳性,则按阳性牛处理;若仍呈疑似反应则间隔30~45天再复检一次,结果仍为可疑反应者,视同阳性牛处理。

2、疑似牛群隔离

隔离疑似结核病牛或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可疑畜须隔离复检。隔离牛舍处在下风口,并与健康牛舍相隔50m以上。

3、消毒

(1)定期消毒:每年春、秋两次进行定期消毒。畜舍、饲槽、饲养用具;牛栏、牛床、天棚、舍内地面、粪尿沟及墙壁等用5%来苏尔或3%苛性钠液消毒,在消毒后2~6小时用清水冲洗后使用。运动场清扫后用20%石灰乳或2%的苛性钠液消毒,亦可用更换30cm的表土的方法。

(2)经常性消毒:畜舍出入口处应设置永久性消毒设备,风装5%的来苏尔或3%苛性钠液(每周更换一次),进行出入消毒。

(3)临时消毒:每当牛群检出阳性牛时,在隔离阳性牛时,进行一次临时大消毒,方法同定期消毒。

(4)粪尿消毒:粪尿应集中堆放于距离畜舍较远的地方,外用泥土封闭经过发酵后利用。

七、疫苗

人结核病防制疫苗有卡介苗、营养缺陷结核减毒活疫苗、结核亚单位疫苗和结核DNA疫苗等,但目前对动物结核病的防治还没有商品化的疫苗使用,所以,我国对牛结核病原则上不采用免疫,只加强检疫、阳性牛一律扑杀的原则。

八、药物

目前对结核病的治疗主要是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异烟肼等,但由于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不能间断药物,对奶牛等大型经济动物来说,不论从经济上还是时间上都不允许,而且为保证人的健康,世界各国加大对动物药物残留的监控,对动物结核病的治疗意义不大,所以,各国在结核病的处理上均采用扑杀方式,家畜若检查出结核病,一律扑杀。但国内有学者在对结核阳性及可疑牛进行治疗时,发现治愈率为89.33%,并且结核病阳性牛中许多牛为胎重、高产奶牛,是否这类牛在怀孕期对结核菌素更敏感性些,研究发现对此类牛检疫时应避开怀孕期,推后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