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引起急性胃炎的原因很多,有化学原因、物理原因、微生物原因和毒素原因等。急性胃炎患者常有上腹疼痛、嗳气、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等。其临床表现常轻重不等,但发病均急骤,大都有比较明显的致病因素,如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或误食不洁食物、受凉、服用药物等。由药物和应激因素引起的胃炎,常仅表现为呕血和黑粪,一般为少量,呈间歇性,可自止,但也可发生大出血。另有一些患者临床上无症状,仅在胃镜下观察有急性胃炎的胃黏膜炎症改变。1982年,国内胃炎会议上将急性胃炎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腐蚀性胃炎和化脓性胃炎4种,尤以前两种为多见。
急性胃炎的诱发因素
急性胃炎的病因虽然多样,但各种类型在临床表现、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临床诊治等方面有一些共性,且急性胃炎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诊治能在短期内恢复正常。
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其病变可以长期存在并转化为慢性胃炎。
引起急性胃炎的原因很多,一是化学刺激,有烟酒嗜好者,长期受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乙醇的刺激,或由浓茶、咖啡、香料和调料刺激胃黏膜而引起急性胃炎。另外有些药物也可引起胃黏膜急性炎症,如水杨酸盐类和消炎、解热镇痛药物,激素类,某些抗生素以及洋地黄、氯化钾、氨茶碱等。二是物理刺激,经常食用过冷、过烫或过于粗糙的食物,以及X线照射,均可损伤胃黏膜,引起胃炎。三是细菌及其毒素的刺激,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过的食物,也可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此时常与肠炎同时存在,故又称之为急性胃肠炎,或为食物中毒。致病菌以沙门菌属及副溶血弧菌为最常见。日常接触的家畜、家禽、肉、鱼、蛋中可能有沙门菌寄生;海产品如蟹、蛏、螺等,可带有副溶血弧菌。尤其是夏天食用这些食品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是否新鲜干净。
1.急性单纯性胃炎的诱发因素
急性单纯性胃炎是由化学、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等引起的。化学因素有药物,如水杨酸盐类、保泰松、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利舍平、某些抗生素(红霉素等)和抗癌药物;刺激性食物,如白酒、浓茶、香料和咖啡等;物理因素,如食物过冷过热,食物粗糙损伤胃黏膜引起炎性病变;进食由微生物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也可发病,常见致病菌是沙门菌属、嗜盐菌,细菌毒素则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有的为肉毒杆菌毒素;病毒感染常为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等,上述病因都可作为外源性刺激因子而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
此外,各种精神神经功能障碍或各种原因导致的机体变态反应皆可作为内源性刺激因素,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损害。急性单纯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胃黏膜水肿、充血及黏液分泌增多,黏膜的表面覆盖黄色或白色渗出物。严重者可呈现点状出血和程度不同的糜烂。
2.急性腐蚀性胃炎的诱发因素
由吞服强酸、强碱类腐蚀剂造成。
3.急性化脓性胃炎的诱发因素
为严重血源性感染引起。
4.急性糜烂性胃炎的诱发因素
本病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约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20%。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的各种外源性刺激因子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导致急性糜烂,成为本病的病因;一些危重疾病(如败血症、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恶性肿瘤、创伤、休克)及大手术后等应激状态则是更常见的病因。一般认为,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大量释放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黏液减少、黏膜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合成不足,致使胃黏膜易受损害。同时,病变部位的肥大细胞释放5-羟色胺和组胺,除刺激胃壁细胞释放溶酶体酶、直接损害胃黏膜外,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又可使局部小静脉收缩,导致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局部缺血缺氧,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红细胞外漏,从而发生黏膜糜烂出血。
病理改变可见胃黏膜糜烂,呈局灶性或弥漫性分布,以泌酸区的黏膜病变较重。糜烂病灶可分批、分期出现,呈针头样或直径为数毫米,经常伴有轻微出血。
急性单纯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感染所致的急性单纯性胃炎最为多见。一般在饭后数小时到20多小时后发病。患者可自感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随着病情发展而伴发肠炎或出现腹泻。
病情严重者疼痛难忍,呕吐和腹泻频繁发作,每隔1~2小时1次,并伴有发热、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有的甚至导致休克,有呕血或黑色粪便。体格检查可发现患者腹软,上腹部或脐周围有轻度或明显的压痛,用手按压胃部时患者恶心感加剧,多数患者肠鸣音增强。大多数患者的病程短暂,数天后症状多可消失,少数病例出现腹痛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急性单纯性胃炎应与消化性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和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等相鉴别。
急性腐蚀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患者的唇部、口腔、食管、胃肠的损害程度与腐蚀剂的化学性质、浓度、剂量、空腹与否以及吞入时间的长短有关。轻者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和分泌黏液增多;重者出现黏膜糜烂、溃疡或坏死,甚至穿孔。重者在吞入腐蚀剂后,会立即引起口腔和咽喉、胸骨后和上腹部剧烈疼痛,吞咽时疼痛更为剧烈,常伴有吞咽困难、恶心、呕吐,严重病例可出现低血压、休克、食管或胃穿孔等。口唇、口腔和咽喉部的黏膜在接触各种腐蚀剂后,可出现各种不同颜色的结痂,如硫酸导致黑色结痂,盐酸引致灰棕色结痂,硝酸致深黄色结痂,醛酸或草酸致白色结痂,苛性碱则可引起透明性水肿等,这些结痂颜色对区别各类不同的腐蚀剂有参考价值。体格检查时可有上腹部明显压痛,且伴有腹壁肌肉强直。并发胃穿孔时,可出现腹膜炎体征(压痛、反跳痛和腹壁强直)及膈下游离气体(X射线透视或平片可见)。若有食管穿孔,患者可有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在急性期过后,可逐渐形成食管、贲门或幽门痕性狭窄。
急性化脓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发病后消化道局部症状,如上腹痛、恶心、呕吐等比急性单纯性胃炎要严重得多,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其全身症状有高热、恶寒、脱水、酸中毒或休克。自从应用磺胺药和抗生素以后,本病已极为罕见。
急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主要特征,患者发病之前并无明显不适,或者有单纯性胃炎的上腹部症状,发病后多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多有呕血及黑色柏油样大便,一般患者出血量不太多,出血常呈间歇性,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不同类型的急性胃炎如何治疗
1.急性单纯性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可由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等引起。本病病程较短,具有自限性。其治病原则主要为祛除病因、对症治疗、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2.急性腐蚀性胃炎
急性腐蚀性胃炎是由于吞服强碱、强酸或其他腐蚀剂而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本病是一种严重的内科急症,必须及早积极抢救,监测生命指征,应用解毒剂,营养支持及抗生素防治感染。
3.急性化脓性胃炎
急性化脓性胃炎是胃壁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病变。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其次为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及大肠杆菌。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胃溃疡、胃息肉摘除以及胃手术为其诱因。本病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手术,并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急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常伴有出血。急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原则主要为积极治疗原发病,祛除致病因素,并做相应的制酸和止血处理。如果为上消化道大出血应及时给予输血、输液、积极补充血容量。
急性胃炎的检查与诊断
急性胃炎的病理主要是胃黏膜炎症。纤维胃镜能够直接观察到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对急性胃炎具有确切的诊断价值,但不是所有的急性胃炎患者都必须做胃镜检查以确诊。如果是暴饮暴食、酗酒或食入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而引起胃部剧痛,由于病因明确,不必做胃镜检查就可诊断为急性单纯性胃炎。如果由于某些严重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而引起上腹不适、疼痛、烧灼感、恶心等,继而突然出现呕血、黑粪,那么,很可能是得了急性糜烂性胃炎,需做纤维胃镜检查以帮助确诊。做胃镜检查一般在出血后12~24小时内进行(因本病可在短期内愈合,且容易反复发作)。急性腐蚀性胃炎患者应禁做,因为腐蚀剂损伤了食管及胃壁,做胃镜检查可能导致食管和胃的穿孔,危险性极大,故不宜做。急性胃炎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但在诊断时应与下述疾病相区别:
1.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为腹部疼痛,其疼痛一般均在上腹部近中线处,范围比较局限,十二指肠溃疡疼痛部位稍低,且偏右。疼痛常为钝痛或烧灼感,有时仅为饥饿感。溃疡病的疼痛出现和消失与进食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疼痛一般在饭后1~3小时出现,胃溃疡疼痛出现时间常较十二指肠溃疡为早。疼痛出现后逐渐加重,0.5~1小时后即自行消失;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持续至下一餐饭后方能缓解,疼痛也常在夜间患者入睡后1~4小时出现,稍进食物或服碱性药物后即可缓解。一般溃疡病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多在春秋二季发作,夏季较少。而急性单纯性胃炎的腹痛则与进食不洁,进食生、冷、过热食品,以及物理、化学性刺激有明确的关系,且为持续疼痛阵发性加重,进食后不但不能缓解反而明显加重。只要详细问明病史和疼痛性质特点及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等,急性单纯性胃炎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不难鉴别的。
2.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最重要的症状也是腹痛,但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腹痛开始时在腹部中线脐周围或上腹部,为阵发性疼痛,初起时并不剧烈,但逐渐加重。经过数小时至24小时后,腹痛则转移到右下腹阑尾所在的部位,而且疼痛由间歇性变为持续性,这种腹痛的部位转移是急性阑尾炎的特点,有70%~80%的患者有腹痛转移的历史,在临床诊断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外,急性阑尾炎有明显的体征,在查体时易于发现,最明显的常见体征是腹部触痛,这是腹膜受到炎症刺激时的表现。在炎症仅限于阑尾本身时,疼痛局限在阑尾所在的部位,即位于右下腹髂前上棘内侧附近,临床工作中常以体表解剖标志表示阑尾的触痛部位,通常标志有两个,一为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接线上距右髂前上棘3.5~5厘米处);另一为兰氏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右1/3与中1/3交界点)。在右下腹部有一个范围局限的触痛点,即使患者自觉腹痛还在上腹部或脐周围时,查体也常可发现右下腹已经有局限性触痛点。患者行走时,因右下腹疼痛而躯体多向前和向右侧倾斜。此外,有60%~80%的患者右侧、左侧或双侧小腿上部外方也有一压痛点。这个压痛点位于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与上巨虚穴之间的中点,通常称之为阑尾穴。
3.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临床特征为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有该局部明显触痛、腹肌强直、高热、寒战及黄疸,一般不难与胃炎区分,但许多急性胆囊炎可在非手术疗法下消退,且常有轻度反复发作。胆囊屡经感染后其功能丧失,影响消化,致使患者多有消化不良症状,而被误认为胃炎。
4.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骤,最主要的症状也是腹痛。腹痛突发于上腹部或稍偏于左侧,随胰腺病变的进程,腹膜炎范围扩大。腹痛大多限于上腹部,很少蔓延到脐下,但可以向背部和腰部放射。疼痛为持续性,可阵发性加剧,强烈程度类似刀割、火烧,一般镇痛药难以缓解。恶心呕吐也常见,在起病数小时内比较剧烈而且频繁。严重病例可因麻痹性肠梗阻而有明显腹胀。患者多呈急性病容,早期即可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出汗、四肢发凉潮润、脉搏细弱加快、血压迅速下降。特别严重病例,脐部或腰部皮下脂肪被胰液分解,使毛细血管出血而皮肤呈青紫色,预后凶险。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3~12小时即有中度或显著增高,在24~48小时内异常显著。这一种类型称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5.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表现与急性单纯性胃炎时有混淆。临床表现有持续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多数患者具有濒临死亡的痛苦感觉,同时有胸闷、口唇发绀、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冠心病的严重症状。只要对这些急症患者想到有心肌梗死的可能,除了要观察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表现,如脉搏、血压、憋闷气喘、口唇青紫等,还要再详细询问病史和做心电图等检查,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把心肌梗死当作急性胃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