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教您防治胃肠病
48493000000021

第21章 溃疡性结肠炎(1)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临床分型按照病程经过分为初发型、急性暴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按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按病变分期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按病变范围分为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泄泻、痢疾、便血、肠澼、肠风等范畴。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该病的存在,如《内经》称为“肠泄”,《难经五十七难》称为“小肠泄”,《伤寒杂病论》称为“下利”,《诸病源候论》称为“休息痢”,《备急千金要方》称为“滞下”等。虽名称各异,其实质相同,六淫邪气、饮食所伤、先天禀赋不足及七情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引发该病。如《内经》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下为飧泄,久为肠澼。”《诸病源候论》云:“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饮……肠胃虚弱,易为冷热,其邪气或动或静,故其痢乍发乍止,谓之休息痢。”《类证治裁》中记载:“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壅结,挟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腑,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而《难经》“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则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伤寒论》云“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其中桃花汤、白头翁汤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剂。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本病的发生与免疫因素有关。

1.常伴有免疫病

除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内表现外,常有虹膜炎、眼色素膜炎、结节性红斑关节炎、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病。而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体液免疫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内含有高滴度血凝抗体,患者大肠组织内曾分离出作用于肠黏膜上皮的抗体,患者血清中抗大肠杆菌O14型的抗体能与结肠上皮抗原起交叉反应,专家研究发现,患者血清常含有一种(或几种)抑制巨噬细胞移行的因子等。

3.细胞免疫

患者的淋巴细胞与正常成人或胎儿的结肠上皮细胞共同培养,可使结肠上皮受损,说明患者的淋巴细胞已被致敏,出现了细胞毒作用,这种细胞毒作用可由大肠杆菌O14型等的菌体中提取的脂多糖刺激正常人淋巴细胞、激发K细胞而产生,细胞毒作用对本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4.免疫复合物

荧光免疫技术显示本病患者结肠黏膜固有膜有IGG、补体和纤维蛋白原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存在;本病的肠外并发症如关节炎、皮疹和血管炎等也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着有关。

5.模型复制

利用免疫学方法,可在动物中成功地制成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精神神经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延续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可见有些患者伴有焦虑、多疑、紧张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而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复发或恶化,每与精神紧张、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等因素有关。这是因为大脑皮质活动障碍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而产生肠道运动亢进、肠血管平滑肌痉挛收缩、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形成结肠黏膜的炎症、糜烂及溃疡。采用精神疗法可收到一定效果。但近年来发现,本病有精神异常和精神创伤史者并不比一般人多见。可能有些患者由于疼痛折磨而继发精神障碍,成为加重病情的不利因素,但不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只是诱发因素而已。

本病因种族不同,发病差异悬殊。据统计,黑人的发病率仅为白人的1/3,犹太人比非犹太人多3~5倍。常为家族性,有血缘关系的患者亲属5%~15%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单卵双胎儿可同患本病。本病患者的组织相容抗原属HLA-B27者居多,尤其伴强直性脊柱炎者,属HLA-B27者可高达50%~90%。

基于以上这些事实,可提示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病中占有一定地位。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重,偶有急性暴发性过程。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

1.消化系统表现

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3~4次;重者可多至30余次。粪质多呈糊状及稀水状,混有黏液、脓血;轻型及病变缓解期可无腹痛,或呈轻度至中度隐痛,少数绞痛;严重病例可有食欲缺乏、恶心及呕吐。

2.全身表现

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者可有高热及心动过速,病程发展中可出现消瘦、衰弱、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营养不良等表现。

3.肠外表现

常有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葡萄膜炎、口腔黏膜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状态异常的改变。

4.临床类型

按本病起病缓急与病情轻重,一般可分三种类型。轻型最多见,起病缓慢,症状轻微,除有腹泻与便秘交替、黏液血便外,无全身症状,病变局限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重型较少见,急性起病,症状重,有全身症状及肠道外表现,结肠病变呈进行性加重,累及全结肠,并发症也较多见。暴发型最少见。

溃疡性结肠炎的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可有轻、中度贫血,重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及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严重者血清清蛋白及钠、钾、氯降低。

2.粪便检查

活动期有黏液脓血便,反复检查包括常规、培养、孵化等均无特异病原体发现。

3.免疫学检查

IGG、IGM可稍有增加,抗结肠黏膜抗体阳性。

4.纤维结肠镜检查

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通过结肠黏膜活检,可明确病变的性质。

5.钡剂灌肠X线检查

为重要的诊断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

近年来主要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

1.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期,特别是重型和暴发型者应住院治疗,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待病情好转后酌情给予流质饮食或易消化、少膳食纤维、富含营养饮食。

2.水杨酸偶氮磺胺类药物 一般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作为首选药物,适用于轻型或重型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疗效较好。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患者,可控制炎症,抑制自体免疫过程,减轻中毒症状,有较好疗效。常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每日静脉滴注,疗程7~10天,症状缓解后改用泼尼松龙口服,病情控制后,递减药量,停药后可给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以免复发。

4.硫唑嘌呤 为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慢性反复发作者。

5.抗生素 对暴发型及重型者为控制继发感染,可用氨苄西林、甲硝唑等治疗。

6.灌肠治疗 适用于轻型而病变局限于直肠、左侧结肠的患者。

7.手术治疗 并发癌变、肠穿孔、脓肿与瘘管、中毒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均是手术的适应证。

病变一般呈慢性迁延过程,反复急性发作者预后较差,轻型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良好,暴发型、并发症或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预后很差。

溃疡性结肠炎的一般治疗应注意些什么

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和暴发型患者,一定要住院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休息 在急性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均应卧床休息,其他一般患者也应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2.镇静 患者往往有焦虑不安、情绪紧张等神经过敏表现,因此,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向患者解释病情,充分理解并尽力满足患者的要求和愿望,耐心开导,使患者减少顾虑,保持稳定的情绪与精神愉快,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镇静药,如氯氮艹卓、苯巴比妥及地西泮等。

3.饮食 以柔软、易消化、富于营养、有足够热量为原则,宜少食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最好能达到2克/千克体重。对急性发作期与暴发型病例,饮食应限于无渣半流质,重症或病情恶化时应予以禁食,给予静脉高营养疗法,避免冷饮、水果、多膳食纤维的蔬菜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忌食牛乳和乳制品。

4.治疗腹痛、腹泻 腹痛或腹泻次数较多者,可用抗胆碱解痉药,如阿托品、溴丙胺太林、山莨菪碱、安胃灵、羟苯环亚胺等,但必须谨慎,此类药不宜久服,久服有依赖性,大剂量还有引起急性结肠扩张的危险。除严重腹泻可以小心试用抗蠕动药,如复方地芬诺酯或洛哌丁胺外,应尽量避免麻醉剂。

5.治疗贫血 可根据病情给予少量多次的输血,还应补充铁剂,口服不能耐受时,可肌注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铁等,有时还需补充叶酸。

6.补液 当急性发作时,特别是暴发型,患者常有严重失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严重腹泻时,结肠黏膜吸收钠时会分泌出等量钾进入肠腔,并从粪便中大量排出,导致显著的低血钾,故应根据血钾水平,将钾加入常规液体中及时补充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