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教您防治胃肠病
48493000000019

第19章 吸收不良综合征(1)

什么是吸收不良综合征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随粪便排泄所引起的营养缺乏的临床综合征,亦称为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由于患者多有腹泻,粪便稀薄而量多、油脂多等脂肪吸收障碍所致的症状,故又称为脂肪泻。消化不良系因消化酶的缺乏,以致食物不能被消化;吸收不良则是因为各种原因使小肠不能充分吸收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临床上的具体疾病是属于消化不良还是吸收不良,有时也很难判断,故两者常相提并论。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的腹痛、泄泻、下利、虚劳等病证范畴。其病因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和脾胃虚弱有关。以上病因导致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减退,中焦痞塞不通,大肠传导失司,肝、肾、脾、胃、肠等脏腑气机紊乱而引发本病。其病位在胃肠,涉及肝、脾、肾。以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脾不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逆乱,肝胃不和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早在《素问》已有“湿盛则濡泻”之说,即言明湿为本病发病的根本因素之一。《时病论》曰:“食泻者,即胃泻也。缘于脾为湿困,不能健运,阳明胃腑,失其消化,是以食积太仓,遂成便泻。”这里进一步阐明了本病的发病机制。《景岳全书》谓:“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说明肾阳不足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诱因

1.消化不良 ①胰腺分泌不足:慢性胰腺炎、胰腺恶性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原发性胰腺萎缩。②生理生化缺陷:乳化混合不良(胃大部切除术后)、酶不能激活、PH过低(胃泌素瘤)、先天性肠激酶活性低下。③刷状缘二糖酶不足:乳糖酶、蔗糖酶、海藻糖酶。④肝脏疾患:肝内外淤胆。

2.吸收不良 ①吸收面积不足:肠切除术后(切除回肠大于1m)、胃结肠瘘、不适当的胃肠吻合术。②黏膜表面病变:热带脂肪泻、麦素引起的肠病、寄生虫病(贾第鞭毛虫病、圆线虫病)、内分泌病(糖尿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药物(新霉素、秋水仙碱)、β脂蛋白缺乏症、匍行疹样皮炎。③运送障碍:

单糖、胱氨酸尿、小肠细菌过度繁殖。④肠壁浸润:WHIPPlE病、淋巴瘤、结核病、淀粉样变性、克罗恩病、空回肠炎、全身肥大细胞病。

3.淋巴血流障碍 包括淋巴发育不良、淋巴管扩张、淋巴管梗阻、血供障碍等。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腹泻 腹泻为主要症状,多数患者有经常腹泻或间歇发作,极少数无腹泻或有便秘。粪便的特征可随引起吸收不良的疾病而不同,典型脂肪泻的粪便为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漂浮于水面,且多具恶臭味。轻度脂肪泻大便可无明显改变。

2.腹痛、腹胀 腹痛少见,多为胀痛,常在排便前发生,约半数有明显胀气及恶心呕吐。

3.体重减轻 有50%~100%的患者发生体重减轻,由于营养吸收不足和食欲缺乏造成体重减轻,主要是由于蛋白质、脂肪等营养吸收障碍,过多丢失所致。轻者可无明显表现,严重的患者呈现进行性消瘦、衰弱无力以至恶病质。长期蛋白质吸收不良,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症状。

4.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D及钙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蛋白质不足可致骨质疏松、骨软化引起骨痛;维生素K缺乏可致皮肤出血;钾缺乏可引起肌无力、腹胀及肠麻痹;B族维生素缺乏可致舌炎、口角炎、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等;维生素A缺乏可致毛囊角化、夜盲症等;维生素B12、叶酸及铁缺乏可引起贫血等。

5.生化改变 血清钾、钠、钙、镁均可不同程度下降;血浆蛋白、血脂及凝血酶原也会降低。

6.其他 脂肪吸收率小于90%,或粪脂排出量大于7克/天。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西医治疗

1.抗酸剂和抑酸剂 西咪替丁每次200毫克,每日4次;或每次400毫克,每日2次;或每晚睡前800毫克,均口服。法莫替丁每次20毫克,每日2次,或每晚睡前服。雷尼替丁每次150毫克,每日2次,或每晚睡前300毫克口服。尼扎替丁每次150毫克,每日2次,或每次300毫克,每晚睡前服。兰索拉唑对消化道早饱、上腹胀痛、烧心有明显改善作用。奥美拉唑对溃疡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亦有一定作用。

2.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剂 可选用三钾二枸橼酸铋(铋诺,德诺),每次1包(1.2克),每日3~4次,饭前冲服。每次125~250毫克,口服。诺氟沙星,每次200~400毫克,每日3~4次,口服。甲硝唑,每次0.2~0.4克,每日3次,口服。庆大霉素,每次4万U,每日3次,口服。呋喃唑酮,每次0.1克,每日3次,口服。黄连素,每次3克,每日3次,口服。以上药物对幽门螺杆菌均有杀灭作用。

3.胃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每次1克,每日4次,饭前1小时或睡前口服,4~6周为1疗程,有轻微口干、便秘、恶心、眩晕、嗜睡等现象。三钾二枸橼酸铋,每次120毫克,每日4次,饭前1小时或睡前口服,4周为1疗程,有黑舌、黑粪等轻微副作用,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忌用,本品与牛奶或抗酸药物同用影响疗效。此类药物对溃疡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效果,缓解症状作用远不及抑酸剂,故可作为辅助治疗药物使用。

4.止泻药 鞣酸蛋白,口服,每次1克,每日3次,空腹服。

复方苯乙哌啶片,口服,每次1~2片,每日3次。

5.辅助治疗 补充热量、维生素、无机盐。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1.脾虚湿盛 腹泻腹胀,脘腹隐痛,或腹痛绵绵,肢体乏力,纳呆食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则: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莲子肉(去皮)、薏苡仁各9克,砂仁3克(后下),桔梗6克,白扁豆12克,白茯苓、人参、全车前、炒白术、炒山药各15克。若脘腹寒凉,得暖则舒者,加草豆蔻3克,炮姜5克;泻下不爽,烦热口渴,舌苔黄腻者,去砂仁,加黄连3克,黄芩、地锦草各10克;湿邪偏重,症见胸脘痞闷、倦怠身重者加厚朴5克;嗳气腹胀者加香附3克,厚朴10克;脾虚加党参10克;纳差加炒麦芽12克,炒神曲、焦山楂各10克;腹痛加炒白芍10克。

2.肝郁气滞 腹痛腹泻,痛连两胁,胃脘痞满,恶心嗳气,纳差,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陈皮9克,醋柴胡、川芎、香附、枳壳各5克,白芍药、车前子各15克,炙甘草3克,郁金、姜半夏各6克。若脘腹痞满重者加枳实、厚朴各5克;痛甚加佛手5克;反酸烧心加瓦楞子10克;恶心、嗳气加姜半夏、姜竹茹各10克;纳差加鸡内金10克,炒麦芽12克。

3.饮食停滞 脘腹胀满,纳呆呕吐,矢气恶臭,舌质淡红、苔腻厚浊,脉弦滑。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泻。

方药:保和丸加减。药用山楂15克,半夏、茯苓各9克,陈皮、连翘、炒莱菔子、神曲各6克,炒麦芽、炒谷芽、鸡内金各10克。若伤肉食者重用山楂10克;伤面食重用炒莱菔子10克;酒积加葛花或葛根10克;大便不爽加槟榔10克,枳实6克,大黄10克(后下);腹痛甚加白芍10克;腹泻加炒山药10克;寒盛加干姜10克;湿盛加车前子、泽泻各10克。

4.脾胃虚弱 腹泻日久,纳少消瘦,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升清止泻。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10克,炒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各6克,甘草、木香、升麻各3克,砂仁2克(后下),炒麦芽15克。若脾气虚衰,神疲乏力者,重用党参;纳呆食少加炒神曲、鸡内金各10克;大便溏或久泻加炒山药10克,煨肉豆蔻3克,炙甘草易生甘草3克;心悸眠差加炒枣仁、茯苓易茯神各10克;恶心用姜半夏10克;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而致胃下垂、脱肛,加黄芪10克,柴胡3克,升麻5克。

5.脾肾阳虚 腹泻日久,畏寒腰酸,消瘦乏力,精神萎靡,头晕耳鸣,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温肾运脾,涩肠止泻。

方药:胃关煎加减。药用熟地黄、党参各12克,炒白术9克,吴茱萸2克,炮附子、干姜各3克,甘草、炒白扁豆、炒山药各6克,枸杞子10克。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加益气升提、涩肠止泻之品,如黄芪10克,诃子肉10克,赤石脂10克之类;若脾肾虚损,久不恢复,可佐用鹿茸10克,蛤蚧10克,紫河车10克等血肉有情之品;若乏力气短兼有脱肛者加黄芪10克,升麻5克;腰酸肢冷加肉桂5克;若少腹痛甚者减吴茱萸,加炒小茴香、木香各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