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教您防治胃肠病
48493000000017

第17章 胃下垂(1)

什么是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人体处于站立位置时,胃的下缘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者。本病好发于体型瘦长,腹壁松弛,腹肌无力的中老年人,轻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重者可见上腹部饱胀、嗳气不舒、便秘等症。胃下垂主要与膈肌悬吊力不足、膈胃韧带和肝胃韧带松弛、腹内压下降和腹肌松弛等因素有关,多见于瘦长体型者,经产妇以及消耗性疾病伴有进行性消瘦者。胃下垂可无任何症状,但也可有上腹不适、嗳气、易饱胀、消化不良、食欲缺乏、便秘等症,有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头晕、目眩、乏力、手足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胃下垂是内脏下垂的一部分,可能同时伴有肾脏下垂或子宫脱垂等。约有70%的患者是长期取坐位,而平素又缺少体育活动的瘦长体型者或长期精神忧郁者,饱餐后剧烈运动或长期行走也是本病的诱发因素。X线钡剂检查可显示胃呈鱼钩状,胃体上部狭长,胃窦部松垂,胃下缘低于髂嵴水平,甚至进入盆腔内。治疗方法为加强腹肌锻炼,必要时可使用胃托。

胃下垂的诱发因素

人体胃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横膈的位置及膈肌的活动力、腹肌张力、腹壁脂肪的厚度、邻近器官和膈胃、肝胃韧带的固定作用来维持,因此,凡能引起膈肌悬吊力不足、腹肌张力降低、腹内压力下降及膈胃、肝胃韧带松弛等的因素均可引起胃下垂。胃下垂与人体消瘦的关系较为密切。胃下垂患者往往并发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小肠及结肠等同时下垂,而这些病症又极易妨碍患者消化,引起消瘦,而进行性消瘦又会促进胃下垂加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胃下垂的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1.先天性因素 由于腹腔里的内脏生来就得不到有力的韧带支持,也就是悬吊内脏器官的韧带组织十分松弛。所以这类患者除胃下垂外,往往还伴有其他内脏的下垂。有人将胃的形态分成牛角形、L形和鱼钩形等,牛角形的胃壁张力很强,L形胃的张力稍亚于牛角形,它们都不容易发生下垂。相反鱼钩形胃的胃壁肌肉松弛无力,胃的张力很低,经常饱食后,胃便被牵拉下坠。

2.后天性因素 后天性因素主要有:①体形瘦长:瘦长体形者腹壁肌肉乏力,胃常呈低张力型,当胃呈鱼钩状时,即发生无张力型的胃下垂。②多胎生育:经产妇生育过多,腹壁松弛,腹肌张力降低者易发生胃下垂。③疾病影响:患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者,由于过度消瘦,加之卧床少动,可使人处于极度虚弱状态,腹肌张力下降,韧带松弛而发生胃下垂。此外,经常暴饮暴食或食后运动也可以诱发,尤其是鱼钩形胃的人更易发生。此时若机体能够适应和代偿,则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如果胃下垂使食物进入肠管受阻,胃排空迟缓,就会出现膨胀饱闷、打嗝嗳气,甚至呕吐等症状。因食物在胃内滞留,发酵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刺激胃壁,从而诱发胃炎。

胃下垂的临床表现

胃下垂轻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重者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由于餐后、站立位、劳累等因素可加重胃下垂,故这些因素存在时上腹部不适即可加重。胃下垂的主要临床表现特点为:

1.上腹部不适,厌食恶心,膨胀饱闷,打嗝嗳气,有下坠感,进食后加重。

2.上腹部深处有隐痛,并有压痛,压痛点常因站立和躺卧的姿势不同而不同,这与腹腔内器官、肠系膜下垂、牵拉等有关。

3.胃内食物潴留,行走时有振水音。

4.严重者可有直立性昏厥。

胃下垂的预防

胃下垂多见于体瘦虚弱、腹壁松弛、肌肉不坚之人,故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张力,减少站立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防止本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每日坚持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健身活动。过度劳累,气虚正耗,易致脾虚气陷而发生胃下垂,故切勿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使脾气旺盛而不下陷,可有效地预防本病。日常饮食宜进食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动植物蛋白及一定脂肪含量的食物,使腹壁有一定的脂肪厚度,这样可有效地防止胃下垂。避免暴饮暴食,可有效地预防胃下垂及其他胃肠疾病,对胃呈低张力型,有胃下垂倾向者,宜少吃多餐,餐后宜平卧少许时间,有利于胃的张力恢复,可预防胃下垂及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经产多胎生育者,由于腹壁松弛易患本病,故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胃下垂的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增加腹肌张力,加强腹肌锻炼,餐后取仰卧位,避免过久站立及过度劳累。增加营养,给予助消化药物,以增加腹腔内脂肪,加强腹肌张力。

2.对症治疗 腹痛给予阿托品,每次0.5毫克,肌内注射;颠茄每次8毫克,口服,或者每次10毫升,口服;便秘可用果导片,每次0.1~0.2克,睡前服。有报道用三磷腺苷20毫克/次,早、午餐前半小时肌内注射,25天为一疗程,效果较好。

胃下垂的中医治疗

1.脾虚气陷 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形体消瘦,言语低微,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脘腹重坠,胀满,嗳气不舒,食后加重,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则:健脾强胃,补中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18克,黄芪24克,升麻、陈皮、枳实、炙甘草各6克,柴胡4克,当归12克,半夏8克,茯苓、鸡内金、山楂、麦芽、神曲、白术各10克。水煎,分早、午、晚3次服,每日1剂。恶心呕吐者合旋覆代赭汤。

2.肝胃不和 脘腹、胸胁胀满疼痛,呕逆,嗳气,嘈杂反酸,郁闷烦躁,善太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四逆散加味——柴胡9克,枳实、白芍各18克,炙甘草3克,香附、元胡各10克,山药15克。水煎,分早、午、晚3次服,每日1剂。兼食滞者加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10克;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各10克;胃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各10克,乌梅6克。

3.胃肠停饮 脘腹坠胀不适,食后尤甚,心下悸动,水在肠间辘辘有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或便溏,或头昏目眩,舌苔白滑,脉弦滑或弦细。

治则:健脾和胃,祛痰逐饮。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茯苓12克,桂枝、半夏各9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克。水煎,分早、午、晚3次服,每日1剂。脾虚甚者加山药10克,党参15克;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各10克;虚寒甚者加吴茱萸、熟附子各6克。

4.胃阴不足 形瘦,面色略红,唇红而干,口干思饮,嗳气、脘腹胀满,身热不适,或有恶心呕吐,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则:滋养胃阴。

方药: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味——生地黄、玉竹、沙参、麦冬、当归、乌梅、石斛各10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8克。水煎,分早、午、晚3次服,每日1剂。若呕吐较重,宜养胃降逆,方用麦门冬汤合竹茹汤。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5克;兼血瘀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肾虚者加杜仲、熟地黄、菟丝子各10克;肠燥便秘者加肉苁蓉、郁李仁、火麻仁各10克。

胃下垂的敷贴治疗

1.取蓖麻子8克,五倍子2克。将五倍子研成细末,选用饱满的蓖麻子与之混合捣成泥糊,制成直径3厘米,厚1厘米,重约10克的药饼。将百会穴处头发剃去药饼大1块,把药饼紧贴于穴位,外用约9厘米的方形塑料薄膜覆盖,并用直径3厘米的硬纸圈套上,再用纱布绷带扎好。每日早、中、晚各1次,以铁皮水壶盛开水置于药饼上进行热熨,每次15分钟,以温热不烫皮肤为度。2天换贴1次,连续6天为1疗程,休息1天。

2.取蓖麻子10克,升麻粉2克,捣烂调和,制成直径2厘米、厚1厘米的圆饼,置于百会穴(头顶中心部),用纱布固定,然后用医用葡萄糖水瓶或热水袋,熨烫药饼,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每块药可用5天,休息1天再用。

胃下垂可洗冷水浴

冷水浴是一种利用自然因素进行锻炼的方法。冷水浴能提高机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当人体一接触冷水刺激时,皮肤血管急剧收缩,使大量血液流向人体深部组织和器官,继而,皮肤血管又扩张,大量血液复流向体表,这样,全身血管都参加了舒缩运动,这种血管一舒一缩的锻炼,可以增加血管的弹性。冷水浴锻炼时,由于血液的重新分配和骨髓造血功能的增强,能使血液里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从而使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通过促进胃肠蠕动,冷水浴能有效地改善消化功能,可用于防治胃下垂等。

冷水浴最适宜的水温是20℃。冷水浴的方法按作用由弱到强依次为擦身、冲洗、淋浴、游泳等。一般从冷水擦身开始,适应后再转入下一种较强的方法,并坚持到秋天或冬天。开始锻炼时间宜短,2~3分钟即可,以后逐渐延长到10~15分钟,一般认为不宜超过15分钟。如水温低于20℃则时间应相应缩短,水温越低,时间应越短。冷水浴应该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坚持锻炼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剧烈活动后不宜马上进行冷水浴。饭后不宜马上进行冷水浴。进行冷水淋浴或游泳时须做准备活动,应在身体发热后进行。体质虚弱、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发热者及酒后、妇女经期均不宜进行冷水浴。进行冷水浴锻炼时,要注意自我感觉和体重等变化,如出现身体不适、体重减轻、失眠和食欲下降等,应暂停冷水浴。

胃下垂的自我按摩

1.用中指点按百会穴,有酸胀感时轻揉片刻,再以拇指点压合谷穴,双侧交替进行,继而弹拨足三里、丰隆,揉三阴交。

2.双手呈叉腰状,两手大拇指贴于背后(或其余四指贴于背后),分别按揉脾俞、胃俞、三焦俞。

3.用手掌横擦腰骶部。

4.取仰卧位,用左手示指掌指关节按住中脘穴,右手掌根重叠在左手示指掌指关节背面,然后随呼吸逐渐用力向下按压,至一定深度时,再持续按压待有得气感后松指;其温热感透达胃腑向足趾处放散,随后按揉腹部。

5.取仰卧位,身体放松,呼吸均匀,用左手小鱼际托起下垂至骨盆的胃底,从左小腹耻骨边开始,向上轻轻托至左肋下,如此反复操作数次。

胃下垂的运动治疗

胃下垂患者上腹肌无力,无法将胃提起,进而压迫肠管也下垂。因此,胃下垂患者应增强体质,强壮腹肌,改善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