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用药有问必答
48489800000033

第33章 自我药疗除百病(10)

胰岛素针剂为400单位/瓶或800单位/瓶。注射前要仔细看清,算出毫升液内含多少单位,然后把所要注射的单位数算出应该抽取多少药液,用1毫升管准确抽药。抽药前先将药瓶用手滚动,使药液混合均匀,但勿用力震荡,以免形成泡沫影响抽药剂量的准确。

两种胰岛素混合注射时,要先抽胰岛素,然后再抽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以免后者混入胰岛素瓶内引起沉淀,影响疗效。

注射器及注射部位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为避免吸收不良,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注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时,局部易出现红肿或结节,更应注意。

注射药后注意观察,防止低血糖反应。

使用胰岛素要注意适量,预防低血糖或高血糖。老年糖尿病病人更要避免低血糖反应,因为低血糖可导致昏迷或死亡,还容易引起心肌梗死,造成严重的后果。

胰岛素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因此,糖尿病病人在用胰岛素治疗期间应熟知低血糖反应,在有先兆症状时立即进食或饮糖水,或口服葡萄糖10~20克。如果使用胰岛素,身边要携带糖果,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可及时自救。外出时最好佩戴标明为糖尿病病人及使用胰岛素类药物治疗的卡片,便于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供医生知情并采取急救措施。

当治疗后病情稳定,尿糖为阴或一个“+”时,不能贸然停用药物。

漏服降糖药该怎么补?

在长期的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几乎所有病友都有偶尔忘记服药的经历。即便是偶尔一次漏服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血糖的显著波动或短期内居高不下;若是经常忘记按时服药,后果就更严重了。

定时、定量、规律用药是保证血糖良好控制的基本要求。如果偶尔忘记服药,及时补救是最明智的选择,也是最安全的办法。

譬如,本应餐前口服的磺脲类药物,饭吃完了才想起来药还没吃,此时可以抓紧补服,也可临时改服快速起效的降糖药如诺合龙,以挽回因漏服药物对疾病的影响。但如果已到了快吃下顿饭的时间才想起来,这时肚子已空,如果补服或者和下顿饭前的药物一起服用,有可能由于药物作用太强而引起低血糖。正确的做法是在服药前先查血糖,如果血糖较高,可以临时增加原来的用药剂量,并把服药后进餐的时间适当后延,若餐后血糖仍然比较高,对于年轻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

α-糖苷酶抑制药要求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餐后再吃效果较差。如果饭后才想起没服该药,不一定非得补服。

我们知道,胰岛素一般要求在餐前注射,如果病人吃完饭了才想起胰岛素还没有打,补救的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于使用“超短效胰岛素”(如诺和锐)治疗的病人,可以在餐后即刻注射,对疗效影响不大。对于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的患者,如果早餐前忘记打胰岛素了,可在餐后立即补打,其间要注意监测血糖,必要时中间加餐;如果想起来时已快到中午,应检查午餐前血糖,当超过10毫摩尔/升时,可以在午餐前临时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切不能把早晚两次预混胰岛素合并成一次在晚餐前注射。

对于老年病友来说,由于记忆力减退,容易忘事,做到按时服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轻度到中度血糖升高的患者,可以改用长效的口服药物,如每天只需要口服一次的长效格列吡嗪、达美康缓释片或者是格列美脲。另外,目前已有了长效的二甲双胍可供选用,这种每天只服一次药的方法既方便又有效。用胰岛素治疗的病友也许会问,不吃药,每天只打一次胰岛素可以吗?回答是否定的,至少现在还不行,如果单用胰岛素治疗,需要每天注射两次以上。

糖尿病可选哪些中成药?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根据其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主要症状,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养阴补肾以及清热生津止渴。多种降糖中成药,如降糖甲片、降糖丹、养阴降糖片、益肾消渴胶囊、消渴平片、糖尿乐胶囊、糖尿灵片、糖脉康颗粒、金芪降糖片、参芪降糖片和消渴丸等,有独特疗效。现将应用较广且疗效较为肯定的中成药介绍如下:

糖脉康颗粒有养阴清热、活化瘀、益气固肾的功能。主治气阴两虚兼血瘀症状明显的糖尿病。口服每次1袋,1天3次,饭前30分钟服用,连服2个月为1疗程。

金芪降糖片功能清热益气,生津止渴。主治“三多”(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明显的糖尿病。每次7~10片,1天3次,饭前30分钟口服,连服2个月为1疗程。

参芪降糖片功能益气养阴、补脾滋肾。主治轻、中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每次3片,1天3次,连服1个月为1疗程。如效果不显著者,服用量可增加到每次8片。

消渴丸 功能滋肾养阴、益气生津。主治部分胰岛素功能受损的患者,初发的糖尿病患者,对轻、中型及稳定型糖尿病也较为适宜。口服1天3次,每次5粒,递增至每次10粒,至出现疗效时,可逐渐减少至每天2次的维持量。

近些年来的临床研究还发现,某些并未注明治“消渴”的老药也有降糖作用,可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如:①乌梅丸因其辛可祛寒,苦可泄热,酸可滋阴生津,且含人参、附子、当归,能益气血,温脾肾,故因证运用,可获良效。每次服乌梅丸1粒,1天3次,温开水送服。②六味地黄丸因其能治阴亏血损,尤其适用于有眼目昏花、腰酸腿软等症状者。每次服六味地黄丸18克,1天3次。③大补阴丸有滋肾水、降虚火作用,每次服1丸,1天2次,并以生脉散加减治疗,有良好疗效。

尿路感染如何合理用药?

泌尿系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临床表现以尿频、尿急、尿痛、小腹疼痛、腰部酸痛为特征。对本病的治疗,中医强调分期论治。

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与中医“热淋”相符,可见小便频数,点滴而下,尿色黄赤,灼热刺痛,急迫不爽,痛引脐中,或伴有腰痛拒按,部分病人怕冷、发热、口苦、便秘、舌苔黄腻、脉濡数。若见血尿、蛋白尿,则属“血淋”“膏淋”“淋浊”之范畴。

急性期泌尿系感染应积极治疗,否则易转为慢性。伴有高热者应卧床休息,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促使细菌和炎性渗出物排出;饮食要吃易于消化的食物,有足够热量和维生素。中药治疗宜选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品。方如:柴胡15克,黄芩10克,瞿麦10克,荔枝草30克,蒲公英30克,车前草30克,熟大黄6克,甘草梢3克。水煎服,每天1剂。中成药可选用导赤丸、八正合剂、龙胆泻肝丸、分清五淋丸等。常用西药有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恢复期及慢性期:多属“劳淋”范畴,可见腰酸痛,困倦乏力,头昏耳鸣,尿频尿急等症状,个别病人可伴有低热,晚期患者可有肾功能损害。

也有的病人无明显症状,但尿常规不正常,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恢复期及慢性期患者应注意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含营养。治宜滋肾扶正,清热利湿。方如:知母6克,黄柏6克,熟地黄12克,茯苓10克,丹皮6克,蒲公英30克,车前子15克,车前草15克,甘草梢3克。水煎服,每天1剂。中成药可用知柏地黄丸,每次6~10克,每天2~3次。此外,大补阴丸、补中益气丸、当归龙荟丸、滋肾丸等均可随症选用。

类风湿关节炎如何合理用药?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会侵犯关节软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将导致关节畸形(最为常见的是腕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等),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而失去关节功能,致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还可能出现关节周围或内脏的类内湿结节,并可有心、肺、眼、肾、周围神经等病变。

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可选用下列几类药物治疗。

非甾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炎痛喜康等,这类药物为首选的基本药物,其主要作用是症状性治疗,不能改善骨质损害的病理变化。它们主要的副作用是易引起胃疼痛及出血。常用的如布洛芬、芬必得,副作用相对较小。

金制剂及青霉胺:为二线药物,一般需用药3个月以上方能见效。

免疫抑制药:甲氨蝶呤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小剂量使用,一般6周左右开始起作用。用法:开始每次2.5毫克,每周1次,静脉注射;以后每周增加2.5毫克,直至每周12.5毫克。12周后改为口服,每周7.5毫克,直到病情缓解。

皮质激素:这类药物的特点是效果好,疗效快。但是,副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另外,停药后复发快。这类药物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使用:

病人由于自身原因,不能使用第一类药物;病人关节外症状严重。使用此类药物时,宜在最短期限内用最小剂量,以泼尼松(强的松)为例,每天不超过10毫克。

中成药: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①舒筋活血丸。每次6~9克,每天2次。用于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累及多处关节,伴有恶寒发热者。②小活络丹。每次3片,每天2~3次。适用于痛有定处,痛势较剧,遇寒加剧,关节屈伸不利。③豨莶丸。每次6~9克,每天2次。适用于关节酸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④雷公藤片。每次2~3片,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⑤尪痹冲剂。每次2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

温馨提示

本病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关节炎症,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延缓并防止关节畸形的形成及脏器受损。因此,既要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又要注意关节功能的锻炼,及时矫正不正确的姿势。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避免潮湿、寒冷及过度劳累。活动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恢复期病人应适当活动,以保持关节功能。

如何选用祛风湿药酒?

药酒疗风湿,能增强药物驱风、活血、通络作用,是常用的传统疗法。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选用下列药酒:

风湿痛药酒又名风湿骨痛药酒。主要由石南藤、麻黄、泽泻、桂枝、补骨脂、当归、羌活、乳香、没药等中药组成。功能祛风除湿,活络止痛。

用于风湿骨痛,手足麻木,腰痛腿痛,跌打损伤。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天2次。孕妇忌服。

木瓜酒由木瓜、五加皮、玉竹、桑寄生、羌活、千年健、独活、川牛膝、当归、川芎、陈皮、红花、秦艽等药组成。功能祛风活血。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四肢麻木,关节不利。口服每次20~30毫升,每天2次。孕妇慎服。

史国公药酒主要成分有玉竹、羌活、红曲、牛膝、防风、蚕砂、川芎、红花、木瓜、当归、独活、甘草、鹿角胶、鳖甲、桑寄生、白术、续断等药。功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用于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四肢麻木。口服每次15~30毫升,每天2~3次。孕妇慎用。

药酒虽好,但也有讲究。首先,必须正确选用适宜的药酒。例如,虎骨酒与国公酒,二者虽然均有通络、祛风与止痛等功效,但虎骨酒因有补气、助阳与益阴等成分,故能扶助正气,又因有健脾理气的成分,所以对兼有脾胃气滞的风湿病人适用;而国公酒则无这样的兼治功效。显然,在服用药酒前,最好先经中医诊断与处方,不要单凭药名随便服用。其次,服用方法要合理,有酒量的人要防止服用过量;而酒量小的人,可预先把药酒按1∶1的比例,对在加糖的冷开水中稀释后服用,也可用原浓度的药酒酌情减量服用。此种情况尤其适用于妇女、年老与体弱者。凡有心、肝、肾功能不良,高血压,血管硬化,过敏性疾病,皮肤病或重度痔疾瘘疮等病人以及孕妇等,均应慎用或禁用。此外,在患重感冒或咳嗽期间,也不宜服用。

坐骨神经痛如何合理用药?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以继发性最为多见。临床特点是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髋部向下扩散至足部,呈持续性疼痛,并发作性加剧。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可使疼痛加剧,沿坐骨神经有压痛点。发作多呈单侧性,以寒冷潮湿、用力不当为诱发因素,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

西药治疗包括:疼痛缓解期可用阿司匹林、安乃近、抗炎松、芬必得等非甾类抗炎止痛药。急性期可用泼尼松类激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作辅助治疗,亦可用0.25%~1%普鲁卡因作周围神经封闭。

中药可用追风透骨丸,每天2~3次,每次3~6克。适用于腰腿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活动不便,遇寒痛甚,得热则缓,痛似锥刺者。或独活寄生丸,每天2~3次,每次6克。适用于腰膝酸冷疼痛,转动不利,头晕耳鸣,怕冷喜暖,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者。也可用大活络丸,每次1丸,每天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瘀血阻络型坐骨神经痛。

以下二则经验方治坐骨神经痛有良效。

【舒筋活络汤】制乳香12克,制没药12克,当归20克,川芎15克,丹参30克,延胡索15克,杜仲15克,川续断15克,鸡血藤30克,独活12克,威灵仙15克,川牛膝15克,地龙15克,甘草10克。用法:每天1剂,水煎两遍混匀,早晚分服。

据报道,用该方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及腰椎骨质增生等引起的继发性坐骨神经痛38例,总有效率达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