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适应学习的能力 心理稳定的小学生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喜欢学校,喜欢上学,喜欢自己的学习环境,能够以轻松的心情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从而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而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则把学习当成负担,觉得学习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经常处于被动、烦闷的状态,因此成绩总也上不去。
4.自我认识的能力 越是能够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生,就越能和老师、同学密切沟通,从而及时得到大家的帮助,纠正不足,争取上进。而自我认识与客观评价差距较大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就较多。
5.适应社会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能够正确认识周围的环境,懂得自我规范,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和社会的要求,知道利用身边的各项有利条件发展自己。如果没有良好心态,容易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问题不断,难以集中精力学习与进步。
6.智力水平 小学生一方面要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开始面对许多人际关系等社会问题。其智力水平不正常容易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当然,对智力发展水平的评估应当是全面的,绝不能只看一时或仅凭学习成绩就做出判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
中学生年龄在13~18岁,在生理发育上属于少年期和青年早期,这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称之为“青春期”。在这个阶段,身体各方面的发育进入高峰期,第二性征逐渐明显,在生理上逐渐与成人接近。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更为广泛的接触,知识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学生们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程度大大增强,与成人在各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可以说,他们告别了需要成人呵护的儿童时期,逐渐迈进变化不定的成人社会。
1.心理特征 在这个时期中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是强烈的自我意识,要求家庭及周围人群对自己予以注意和认可,期望进入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争取自己的相对独立发展空间。如果这种迅速发展的自我意识没有及时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认可,就有可能造成激烈的心理冲突。
应当注意到,他们的心理需求由儿童期的追求呵护型转为平等互助型,希望建立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愿意与同龄人相互探讨,并从中感到满足,对成人的依赖大为减少。个别中学生对父母、老师的过分呵护很反感,易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同父母激烈争吵,顶撞老师,甚至离家出走。
中学生另一明显的心理特征是自我意识的不稳定性,这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还处于生理上继续发展的阶段,加之文化和社会综合知识还不完善,人生观还没有最终确定,从而未能形成自己的社会定位。因此,其自我意识还有模糊而善变的一面,与之相应的个人志向、兴趣、生活方式等也极不稳定。
在这个时期,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来自学习任务。学习成绩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和突出问题,如果这种压力过大,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并形成心理疾病。
2.心理保健 做好中学生的日常心理保健,要从他们的生理、心理需要出发。帮助孩子学习心理卫生知识,适当地发挥自我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在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中,主要应采用疏导策略,帮助他们建立坚强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主动配合诊疗,纠正个性缺陷、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通过长期努力,扫除不良心理的不利影响,全面健康地发展。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当代中学生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从其发展特点中可以概括出决定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具有稳定的自我意识,开始建立自我认识体系,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对学习的适应性。各国研究青少年心理的专家认为,可以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习的调整适应能力 从小学步入中学,或从初中迈入高中的大门,都有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他们会根据自身所处学习环境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制定出切合实际又可行的学习目标,并为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而且,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较强,一般情况下不用别人监督和督促。对于考试,他们不会当做是负担,而是看做检验自己学习情况的手段,对考试不抱有抵触情绪。
2.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与父母、老师、同学保持十分融洽的关系,他们十分愿意和别人交往,愿意和大家敞开心扉交谈,待人热情、诚恳,有同情心,很少与人发生冲突。他们能主动和别人拉近心理距离,也能适当处理好人际关系。
3.对自己与现实的认识能力 通俗地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首先很清楚一个问题“我是谁”。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较明确的认识,能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并且,在这个大环境中头脑清醒,能较客观地认识现实,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好准备。
4.对自我个性发展的把握能力 个性主要包括两方面,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顾名思义,个性倾向主要是指人生观、理想、爱好、需求、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及能力等。个性是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只有同时把握好这两方面,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当然,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要有良好的适应性,比如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抵制外界的诱惑等。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
从心理、生理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属于青年中期(18~23岁)。
他们的心理自然符合青年中期的很多特点,比如形成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形成完善的自我认知能力,形成固定的朋友群体,具有群体的特殊心理特点等。
1.形成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作为大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高度的发展,较好地掌握了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的能力,即辩证思维,具有如下特点:
(1)思考问题不只停留在探究因果逻辑关系上,而是在思考问题中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判断,并把经验当做很重要的标准来应用。
(2)自我调节能力和自身发展的目的感,决定了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能力的高低。自我调节能力是把个体现在拥有的心理结构更全面、更完整地应用到新机遇、新挑战、新知识中。自身发展的目的感是指与自己的价值观、生活目标和择业方向的一致指向。
随着辩证思维的发展,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身发展的目的感,可以定下更详细、更明确的生活目标。
2.形成完善的自我认知能力 作为大学生,应该有更加完善的自我认知能力。国外的研究者认为,根据个人期望、年龄变化和社会现实需要改变自我的同时,人也会对自我内心的同一性极力保留。由此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仍在发展完善。
3.形成固定的朋友群体 大学生价值观同自我认知能力相联系,已经稳固的建立起来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人生观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同时,大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世界观等,逐步建立起自己固定的朋友群体。
4.特殊的心理特点
(1)能力发展水平。大学生的能力发展一般都不错,智力方面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2)易产生焦虑情绪。这是一种急性焦虑,它是指与考试、学业测验、智力测试以及择业等有关的焦虑。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受焦虑情绪的影响。
(3)自我评价过高。主要是由于学习上的成功或者是他人赞扬的影响所形成。
(4)理想化的价值准则。他们的价值准则内容没有自身经验支持,缺少直接经验。如果让他们对社会进行判断,他们会有理想化倾向或过高的要求。
学者们提出了以下方针来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
1.抑制方针 这是一种退让方针,即“让时间冲淡一切”。对过去一些不开心的经历尽量忘却,用全新的生活冲淡过去的痛苦。
2.转化方针 当愿望和理想没有实现时,不要纠缠不休,转向社会允许的方式,或是用更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3.弥补方针 当你在一方面失败了,尽量用另一方面的成功经验来弥补。这样就可以减少精神上的压力,信心百倍地迎接新的挑战。
4.直面方针 当你紧张焦虑时,不要一味逃避,要说服自己勇敢直面失败,以主动的方式战胜它。或是提高能力,加强修养,用辛勤的汗水征服它。或者找亲人朋友倾诉苦恼,以此来放松心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
5.转移方针 当你面临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把精力转移到一些难度低或是容易解决的问题上,以此来减少精神上的负担。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衡量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五个标准是:
1.心理调节适应性 作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有较强的心理调节适应性。首先表现在他们有较强的自主性,不会在感情或现实生活中有依赖心理,能独立地生活,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知道奋进。第二,他们的适应能力也较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他们都愿意积极主动地接触社会,让自己和社会保持同步,不落伍。第三,他们会用社会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合情合理。同时,他们还善于挖掘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以及事业的起点,这样就不会产生孤独和自卑感。
2.克服紧张焦虑性 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容易适应环境,主动创造条件。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会积极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整日焦虑紧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人际交往的协调性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广泛的朋友圈,而不是只拘泥于一个小圈子。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知己。他们愿意与人交往,善于表达自己,也能积极地听取他人的意见。
4.情绪无太大波动性 积极、乐观、愉悦、满足等应该在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情绪中占主导地位。在一般情况下,情绪不应该有太大波动。但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有了开心的事自然会心花怒放,碰到不幸的事也会悲从中来。但是,在不同的场合,应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5.对自身价值认识的客观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身的能力,不高估自己,同时也不贬低自己,对自己的素质与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样才不会错过发展自己的最佳时机。
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青春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年轻人,精力与体力处于最佳状态,不仅充满朝气和创造力,而且在各个方面都在为漫长的一生奠定基础,因而青春期又被称为人生的“黄金时期”。
关于青春期的年龄划分有不同的提法。一般认为是12~35岁,是一个跨度较大的年龄阶段。大致又可分为三段。
前期为青少年期,年龄在12~18岁,是中学生在校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第二阶段为青年中期,年龄在19~26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大多已参加工作,并开始婚恋,心理活动由多变趋向稳定;第三阶段是青年后期,年龄在27~35岁,大多数人在家庭、事业等各方面走向成熟,心理发展进入成熟期。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心理发育已定型化、成人化,形成自身独有的性格、气质和人格特征,明确了人生的理想和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交往方式,在此基础上承担着家庭、社会的发展责任。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青春期还具有以下心理特征:善于学习新知识和积极进取;由于自身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工作上的成就,并希望获得周围人群的理解与尊重,渴望与社会交流与融合;性生活和性心理趋于稳定和成熟,婚恋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生活目标和内容。
同时,由于自身条件的改变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青春期也是人们心理压力最大、心理活动最活跃、心理健康最易受到伤害的时期。例如,追求成功所受到的挫折、婚恋中遇到的问题、人际交往的困难,以及缺乏被社会认同和理解,都可能导致不良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这个时期又是人生心理发展最危机的时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比例也最高。
因此,注重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对于年轻人的发展及一生都至关重要。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应注重心理健康问题,树立个人心理健康和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坚定理想和信念,加强人格与道德修养,增强心理行为控制能力,不断提高应付工作、生活、婚恋等各类问题的能力。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任性
任性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愿望为目的的一种心理表现。儿童因其心理发育不成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任性的表现。
但过于任性则妨碍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和指导,不利于他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严重时,还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