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为什么看中王传福
48483400000006

第6章 比亚迪招股:王传福说“这些数字都很保守”

经过两个星期紧张而又充实的路演后,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主板市场成功上市,王传福敲响了比亚迪的上市钟声。在紧张的氛围中,比亚迪的上市创造了香港股票发行的多项纪录:一是发行价在所有H股中位列第一;二是面向散户10%的公售部分获得了2.4倍的超额认购,面向投资机构配售的股票超过了7倍的惊人超额认购。

2008年王传福借力巴菲特所创造的资本神话,只是其一贯所擅长创造的资本神话中的一例罢了。与2008年比亚迪在资本市场上创造的财富神话相比,其在2002年香港资本市场上市时所创造的奇迹毫不逊色。

2002年,比亚迪在电池领域不仅拥有成本优势,同时拥有了很多中国制造企业不曾拥有的优势,那就是技术优势。在拥有了这两个竞争的关键优势后,王传福又有了这样一个疑问:“(比亚迪)有了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为什么不借助资本市场的优势?”于是,王传福决定带领比亚迪上市,而后用上市圈来的钱为自身的业务拓展所用。

众所周知,1998年1月,为了进军锂离子电池领域,比亚迪曾经进行过一次增资。增资后,吕向阳所在的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的股份达到60.33%,王传福个人持股24.33%,夏佐全持股10%。在上市之前,王传福又对比亚迪的股权进行了几次调整。到2002年上市前夕,王传福个人持股为28.8%,比亚迪内部34位高管持股22.6%,其余股份为广州融捷与夏佐全持有。

但是,对于比亚迪而言,也许选择在此时上市并不是最好时机。对于全球投资者来说,那时的股市并不是让人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地方。道·琼斯指数下降了20%,还有两只有名的股票,中银香港、长江生命都跌破了发行价。但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传福仍然带领比亚迪开始了全球路演。

2002年7月11日到25日,比亚迪在全球进行了路演。两个星期之内,比亚迪团队到香港、新加坡、波士顿、纽约等十所城市进行了路演,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每天从天刚蒙蒙亮,一直到深夜,他们都在不停地会见基金经理。在这期间,王传福大约见了600个基金经理。对此,王传福曾回忆说:“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在差不多11天里,会见了约有600个基金经理。最多一天有九场会议,从早餐到晚餐,最后到夜宵都是和基金经理在一起。我们感到很高兴,就是说这些基金经理都愿意见我们。”

从投资人的口中,王传福知道他们早就对比亚迪有所关注了。这让劳累的王传福在异国他乡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骄傲。而他们对比亚迪最初的关注则来自于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洋公司。据一位在新加坡的基金经理介绍,他最早知道比亚迪是从三洋处得知的,因为他在两三年前曾经购买过三洋的股票。当他询问三洋负责人关于三洋的未来发展障碍时,那名负责人毫不客气地说,未来比亚迪会成为三洋的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关注比亚迪,发现这的确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可是遗憾的是,它并没有选择在资本市场上上市。所以,当比亚迪在新加坡路演时,他非常兴奋,并毫不迟疑地决定要购买比亚迪的股票。

可是,在路演的过程中,王传福也曾坦言,自己也非常担心股票卖不出去,因此他每天都很紧张。他曾说:“我们(当时)都很紧张,那时候经济确实太差,人家都不敢碰股票,我们还要卖股票。这个时候,特别是香港民营企业很负面的时候,你这家公司,毛利率又这么高,面临的困难很多。”

而且,在路演的过程中,王传福和他的团队并不是每次都会面对这样友善的投资人。投资人基于对投资安全考虑,总是会想方设法得到自己心中存在的疑问的答案,而不会太多顾虑当事人的想法。比如在一次宣传活动现场,就有一位投资人问王传福这样的问题:“比亚迪毛利率这么高,这是不是处于高位状况?”投资人担心比亚迪这家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把股票提价后,就会拿了钱走人。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王传福坚定地说:“我会把我的电池作为我的生命来做的。第一是因为法律上我不能套现,第二我又不会这样做。”

有一次在宣传活动现场,一位美国的投资人问了王传福一个充满敌意的问题。他问王传福说,由比亚迪代工的无绳电话怎么那么糟糕?而且,他接下来的问题,简直是让比亚迪团队的心情达到了冰点——他接着问王传福:“比亚迪的专利技术是不是抄三洋的,抄日本的,抄韩国的?”

当投资人提出这两个问题时,吵闹的现场顿时安静下来,等待着王传福的回答。而比亚迪的整个团队则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除了气愤之外,更多的是委屈。王传福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就让你一下子没有自尊,当时我们许多人都生气了,我是唯一一个没有脾气的。”

面对这样的挑衅,王传福却一字一顿、肯定地说:“如果有一天你到工厂看,我的工艺、我的生产线和日本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是用纯干燥室来做锂离子电池的,我们比亚迪不用干燥室做锂离子电池,这是截然不同的。”最终,在了解了真实的比亚迪后,这名尖酸的投资者决定购买比亚迪的股票。王传福还是不计前嫌,将股票卖给了他。

经过两个星期紧张而又充实的路演后,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主板市场成功上市,王传福敲响了比亚迪的上市钟声。在紧张的氛围中,比亚迪的上市创造了香港股票发行的多项纪录:一是发行价在所有H股中位列第一;二是面向散户10%的公售部分获得了2.4倍的超额认购,面向投资机构配售的股票超过了7倍的惊人超额认购。同时,比亚迪在投资市场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创造了一个属于王传福的资本神话。

凭借比亚迪在香港的成功上市,比亚迪圈钱16亿港元,王传福本人在2002年成功荣登《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列41位。而吕向阳也凭借1.45亿美元的身价排名48位。其他34名持有比亚迪股票的高管也成为了千万富翁。此时,有人惊呼:“比亚迪简直是一台造富机器。”

在默默坚守八年后,比亚迪在2002年夏天的资本市场上绚烂绽放。王传福收获着属于他的财富与荣誉。当然,比亚迪的优秀业绩是吸引这些投资者的主要原因。比亚迪用了八年时间,从一个只有20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一个具有两万余名员工的“巨无霸”,连续五年实现超过100%的高增长。同时,这家年轻企业并没有为眼前的利益所“牵绊”,他们还有着更高的目标。就像比亚迪在招股说明书中所写的:比亚迪业绩增长达到40%,每年实施不低于利润30%的派息,并且承诺2002年的销售收入会突破25亿元,实现利润5.6亿元。

而王传福在介绍完比亚迪的招股说明书后,还不忘轻松地补上一句“这些数字都很保守”。王传福的言外之意似乎在说,比亚迪肯定会创造出比这份招股说明书还优秀的业绩。而他本人也不过是把2002年的上市看做是一个对以前比亚迪发展的肯定,就像他所说的:“上市对比亚迪来说,是个里程碑,是对其业绩的肯定,也是今后获得高增长的基础。”

显然,比亚迪接下来会有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