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为什么看中王传福
48483400000005

第5章 八年成为全球“电池大王”

“后来日本人从台湾经销商那儿得到我们的锂离子电池,对各项指标一经测试,傻了眼,感觉被比亚迪狠狠地抽了一记耳光,对我们的锂离子电池由不屑变为恐慌,因为我们的价格只有他们的一半多。我们从产品设计到整个工艺过程控制都是完全创新的,而且是大批量生产,当时锂离子电池市场是供不应求的,我们仅靠锂离子电池一项创新,每年就能给公司带来近10亿元的纯利润。”

比亚迪在镍镉电池市场成为老大后,王传福并没有满足于比亚迪取得的成绩。在他的潜意识里,或许并不认为成为镍镉电池市场的老大有多么值得炫耀和骄傲,因为这是在日系厂商撤离镍镉电池生产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在这个前提下取得的成绩似乎并没有那么光荣。而且,王传福清楚,因为镍镉电池中的金属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镍镉电池早晚会退出市场。所以,比亚迪要想继续发展,必须要提高技术含量,与日系厂商如索尼、三洋等世界电池巨头在镍氢、锂离子电池领域同台竞争。只有在这样的竞争中胜出,比亚迪才能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电池大王”。

于是,凭借在镍镉电池领域的原始积累,王传福带领比亚迪进入镍氢、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经过对镍镉电池生产线的改造,在1997年后,比亚迪可以批量生产镍氢电池。但是,要想进入锂离子电池生产领域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1998年,为了进入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王传福对比亚迪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增资。王传福个人出资640万元,表哥吕向阳所在的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出资1655万元,新的投资人夏佐全个人出资255万元。比亚迪此时的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有了进一步做大的资本后,王传福想通过购买设备的方式让比亚迪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该领域。但是,当他满怀希望地踏上去日本购买机器的路途时,等待他的却是在日本的不堪与尴尬。

当年,王传福带了200万人民币到日本购买设备,结果到一家生产设备的日本公司一问,人家最便宜的一套设备也要500万美元。如果要配备一套全部自动化、全干燥的锂电池生产车间需要几十亿美元。而且,那家日本公司的负责人还生硬地对王传福说,你们中国人没有办法做锂电池,我们是不会把设备卖给你们的。但是,王传福并没有死心,他又去了很多家生产设备的工厂,结果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没有人愿意把设备卖给他。此时,王传福真的有点傻眼了,因为别说自己没有钱,即便有钱那时也不可能从日本买回技术。于是,从日本回来后,平时沉默寡语的王传福显得更加沉静。

其实,比亚迪此时正在面临着其转型的艰难期。一方面,攻占锂电池市场存在很大的技术难题。因为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这就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等对环境要求很高,必须要在干燥的环境下进行。因为这样的条件限制,充电电池市场基本上是日本厂商的天下,三洋、索尼、松下等制造商生产的锂离子电池占据着全球将近90%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锂离子电池因为对环境无污染,可以快速充电等原因,开始在电子产品上广泛使用。同时,随着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数码产品的高速发展,也使锂离子电池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

处于两难境地的王传福到底会带领比亚迪走向何方?

经过了几天几夜的深思后,王传福决定带领比亚迪进入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因为他很清楚,只有锂离子电池才是未来电子产品上所需要的电池。于是,王传福在深圳专门成立了深圳里比电池有限公司,专门研发锂离子电池,以此显示他要进入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决心。

王传福不信邪,他开始把大批的镍电池生产设备放到锂电池生产线上。不能兼容的就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改进,如果实在没办法通过改进完成任务,就用人工和夹具来做。比如当时比亚迪买不起分切机,就用裁剪刀剪裁。先做一些长度和厚度相等的剪板,然后以这个为模板,人工剪裁。再比如,一台进口的涂布机要1000多万元,比亚迪就自己研制,而后一步一步地改进。同时,因为锂金属的化学特质非常活跃,所以制造锂电池对于环境要求近乎苛刻,必须要在纯干燥室中进行,而当时比亚迪并没有钱建设自己的干燥室,他们就用添加吸水药剂替代。

在攻克技术难题的日子里,王传福和他的团队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好几天,大家没日没夜地做实验。每个人的眼睛都因为长期缺乏睡眠而又红又肿,王传福也不例外。实验失败了,他们就一起开会分析各项数据,探讨失败的原因。在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实验后,一天清晨,在大家又熬了一整夜后,终于生产出了第一块成功的锂离子电池。当整个团队看到这块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电池终于制造成功后,每个人脸上顿时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有的人甚至激动地哭了。王传福当时也在现场,一向沉稳的他也在这个时候用力地长舒了一口气。

实验室试验成功后,比亚迪正式对外宣布要进入锂离子电池市场。当时,日本电池生产巨头如索尼、三洋等厂商并没有把比亚迪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还在妄自宣判,中国不可能突破技术障碍,研发出锂离子电池。不过,后来比亚迪发展的事态却远远超出了日本商人的预料。

巴菲特看中王传福之大客户战略

当比亚迪大举进军锂离子电池市场的时候,王传福就给比亚迪制订了大客户战略。毫无疑问,这样的战略对初入锂离子电池市场的比亚迪而言难度可想而知。因为比亚迪不仅要满足那些大客户的严苛指标,同时,作为后来者,他要得到大客户的市场份额,唯一的方法就是从日本电池巨头那里“虎口抢食”,只有这样,比亚迪才能生存下来。

2000年,王传福决定要争取到摩托罗拉的订单。当时摩托罗拉在手机业务上的发展势头很猛,甚至引起了全球手机第一巨头诺基亚的提防。在高发展的前提下,摩托罗拉自然需要更多代工厂商,而这其中当然包括摩托罗拉手机上所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代工厂商。

为了从日本电池制造巨头松下和东芝手里争夺这个发展得如日中天的大客户,比亚迪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这个小组专门为摩托罗拉服务,为他们准备材料和样品,以及需要测试的各项设备。为了应对摩托罗拉随时提出的各项需求,这个小组经常要加班到深夜,而王传福每次都要亲自参加他们的问题解决会议,即便是再晚,他也会按时参加会议。据说,王传福办公室的内部还有一间卧室,如果工作得太晚,他就会干脆住在办公室里。最终,经过努力,比亚迪得到了摩托罗拉的订单。

2000年11月,比亚迪通过摩托罗拉审核,赢得了摩托罗拉的第一笔订单,为其代工20万支手机电池。对于当时争夺摩托罗拉订单时的情景,王传福说:“摩托罗拉这样的大客户不仅对配套产品有极高的品质要求,它更重视配套厂商有无技术发展潜力。其专门派人进驻比亚迪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观察。最终我们获得了认同。”

2000年比亚迪和摩托罗拉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到2002年,王传福已经通过深度合作,得到了摩托罗拉在全球约30%到40%的手机电池业务。在两年的交流中,王传福还和摩托罗拉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成为了好朋友,克里斯托夫曾称赞王传福是“制造中国传奇的小伙子”。

接下来,比亚迪又得到了爱立信、诺基亚、美国最大电动工具生产商百得等大客户的订单。到2001年,比亚迪在锂离子电池市场中的份额已经上升至世界第四位,镍氢电池为全球第三位,实现销售额达13.65亿元,纯利润达到2.56亿元。到2002年,王传福甚至公开叫嚣“三年之内我们将取代三洋,成为电池产业的全球老大”。说这话的时候,王传福不再有原来的尴尬及不堪,而是充满肯定与坚毅。

此时,比亚迪已经打破了日本厂商垄断锂离子电池市场的格局,开始了同索尼、三洋等日本电池生产巨头的同台竞争。而且,与这些全球电池生产巨头相比,比亚迪还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在锂离子电池市场被日本垄断的时候,一块锂离子电池的售价通常是8美元。而比亚迪生产的锂离子电池可以低到2.5美元。这使比亚迪在竞争中拥有很大优势。就像王传福所说的:“后来日本人从台湾经销商那儿得到我们的锂离子电池,对各项指标一经测试,傻了眼,感觉被比亚迪狠狠地抽了一记耳光,对我们的锂离子电池由不屑变为恐慌,因为我们的价格只有他们的一半多。我们从产品设计到整个工艺过程控制都是完全创新的,而且是大批量生产,当时锂离子电池市场是供不应求的,我们仅靠锂离子电池一项创新,每年就能给公司带来近10亿元的纯利润。”

到2008年,比亚迪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牢牢掌握着全球近15%的市场占有率。到2009年1月,王传福正式对外宣布,比亚迪锂电池已经超越三洋,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就像王传福所言,他和比亚迪都在不断地做着证明题,用比亚迪的优秀业绩证明“我可以,比亚迪可以”。当王传福成为众所周知的“电池大王”后,曾经狂妄地说“没有对手,好无聊”的他又将把比亚迪带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