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级财富课
48482500000075

第75章 会花钱,才能远离“新贫族”

赚钱就是为了花,但是,如果做个毫不懂理财的“新贫族”和“月光族”,那么即使月收入过万,那也只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理财是从存钱开始的,这也是现在最普遍的资金积累方式。然而,对于不会理财的人来说,即便是有了原始积累,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利用。

赚钱就是为了花,如果把钱堆在仓库里,那即使家财万贯,也不过是一堆废纸。但是,如果做个不懂理财的“新贫族”和“月光族”,那么即使月收入过万,那也只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

在现代都市,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数独立,其中又以单身女性居多;他们挣得不少,花得更多;他们无存款,无自己的事业,还经常借钱;他们高薪,却打起贫穷的旗号(因为他们的钱总是不够花和总也花不够);他们的收入都花费在服饰、化妆、下馆子、泡吧、旅游等玩乐项目上;他们是“精致文化”的拥护者;他们的口号是:心无杂念地享受当下生活。一句话,花钱对于他们来说,带来的是“快乐的感觉”,这群人被称为白领“新贫族”或“月光族”。

从历史学的立场分析,“新贫族”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产生,他们典型的生存方式,就是所谓“拼命地干,拼命的玩”。“新贫族”带有一种飘忽不定的“闪客”风格,声东击西,口是心非,忽冷忽热,是他们的消费表象。没有规律,缺乏理性,令人看不懂,琢磨不透,弄不明白。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新贫族”已经形成属于自我的特征:率性自由的生命追求,不受任何人任何形式羁绊的生活原则,信奉快乐就好的人生哲学,常常抱着对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思考是非常可笑的、而且太累的观点,坚持认为人生是由没劲、无聊、不可知、无规律、莫名其妙和不可改变构成的,所以用不着当真,通常都有一种玩味人生的心态。

美国学者将消费者分为:以原则为导向、以现状为导向和以行为为导向三种,“新贫族”是以“行为为导向”的天然倡导者,他们追求的恰恰是冒险和刺激等“首因”效果,强调谁先“吃”了“概念”,谁就是消费领袖。

有了这种观点后,刚“出炉”的新款手机,即使与老款比能差出天价来,他们照买;3 美元一杯的星巴克咖啡,他们敢喝;蹦极、潜水等心跳游戏,吓不住他们,洋快餐一旦推出新花样,他们是当然的品尝者。

原来,“新贫族”是这样贫成的。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理财偏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形成一个长远的科学的计划。“新贫族”侧重于“买”的概念,因此,他们只能算是消费一族。

从经济理论上看,日常消费品可划分为选购品、便利品、特殊品和冷门品,这“四品”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加以购买而并非“新贫族”的专利品的。“新贫族”喜欢爆冷门,标榜特殊,但他们同样喜欢便利,他们一旦选购起来,甚至比所有人都更挑剔。

作为消费者,“新贫族”喜欢快餐、音乐、电影、光碟,他们把收入的大部分花在了衣服、化妆等包装上面。“新贫族”是精致文化的消费者。他们不仅有“过把瘾就死”的悲壮,而且特别将这山望那山高作为经典。

在消费方面,“新贫族”与普通消费者的主要区别则主要是“购买动机”的区别。普通消费者是为了必须的家庭生活来购买生活必需品。“新贫族”却不同,他们大多单身,因为单身而感情缺乏寄托,脱离世俗生活而成为多余的人。因此,他们不必为生活所操心,只要活得自在、活得快乐就好。

因而,对于消费者的分析,已经从大众消费变成了“小众”的“分众”的消费,那么“新贫族”是消费的重要一群,在一定意义上,商家也就是把握时尚难,但瞄准“新贫族”易,如此推论下去,就是赚钱难,赚“新贫族”的钱易。

和“劳作型”的百姓不同,“新贫族”显得不务实和很天真;和“奋斗型”的金领不同,“新贫族”为了明天的早餐又很务实和不天真。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骑士,反倒更像土里刨食儿,自给自足的农夫。而谁要说他们具有农民的习性和思维,那一定是一个错误的命题。这是“有病”一族。但谁能否认,疾病对于健康的好处?“新贫族”肯定不是社会的“毒瘤”,但一定不代表社会的趋势,他们不一定就是消费主体,但今天和未来的市场与销售,不一定就要以什么主流、分流来区分。

以自我微薄的资源,在如此变幻无常的世界里,哪怕搏一个头彩儿,壮一次门面,搞一个 PARTY,都是可以炫耀一生的精神财富。于是,他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里寻找得满眼昏花,在远离喧嚣里骚动,在寂寞中冲动,表现出怪异的难以识别的和无法分析的消费特征。

由此看来,“新贫族”已经介乎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顶峰——从自我实现的需要到美的需要。因为他们消费和生活的主要目的,都是要证明自身价值,而且在证明其价值的同时,他们又是将拼命的劳动和创造作为手段,只是由于没有把劳动当做目的而与美仅有一步之遥。

但就是这一步之遥,就让他们付出可能是一生的代价——赚钱机器和花钱能手——他们尽管把追求格调作为旗帜,但最终还是因为格调的“出位”而被罚出场。

纵观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做“新贫族”绝不是一种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试想一下,假如突然失业、假如退休、假如生病,他们连应急的一份“保险费”都没有,而只能等待别人求济,而如果他的身边又全都是“新贫族”,那只能是火烧火炙又无计可施,只能听天由命,无可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