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员
48479500000048

第48章 外科学及护理(6)

(一)围手术期的护理

除做好术前常规准备外,其他术前护理措施原则上同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手术后护理的措施如下。

1.应详细了解手术经过、麻醉情况、腹腔内炎症情况和手术方式,重点了解各种引流管放置的部位及目的。

2.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腹部症状体征、血白细胞计数等动态变化情况,注意手术后有无腹腔内出血、伤口感染、腹腔脓肿、粘连性肠梗阻等近、远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麻醉作用解除后,如血压、脉搏平稳,一般宜取半卧位。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及早翻身或下床活动,促进肠功能恢复并预防肠粘连。

4.术后遵医嘱适当应用镇痛剂减轻痛苦,成人常应用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必要时6小时后重复1次,也可用强痛定、芬太尼、曲马朵、地西泮、苯巴比妥钠等药物,或者给予针刺止痛。

5.术后禁饮食并行胃肠减压,减轻胃肠道内积液积气,利于肠功能恢复,利于吻合口愈合。在2~3日后,肠蠕动恢复并出现肛门排气,可停止胃肠减压,进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如无腹胀、腹痛、呕吐等不适,再过2~3日后改半流质饮食。术中进行胃肠道切除及吻合者,进食时间、进食性质和食量更需严格控制。

6.控制饮食期间,遵医嘱静脉输液和营养维持,有效地补充水、电解质、糖、维生素,必要时需输血浆或全血,以补充机体代谢的需要。

7.术后遵医嘱继续正确地使用抗生素,控制腹腔感染。

8.密切观察手术伤口,及时更换伤口敷料,预防伤口污染或感染。对腹胀明显的病人可加用腹带,以使病人舒适及防止伤口裂开。

9.常用的腹腔引流物有硅胶管、橡胶管或双套管,及时接通并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不要受压或扭曲,保持引流通畅有效。双套管引流时,内套管可接负压吸引。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如一般情况好转,腹部症状体征缓解,引流液明显减少、色清淡,即可考虑拔管。如引流液为脓性,应延长引流管放置时间。如为“烟卷”条引流,则应保持外层敷料干燥,每日换药时应同方向转动“烟卷”并拔出少许,剪除过长的尾端后用别针固定以防滑入腹腔,“烟卷”引流条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健康教育】

教育病人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诊治和护理计划。指导病人早期进行适当活动,防止肠粘连。进食易消化食物,避免过凉、辛辣的食物,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在肠粘连的基础上诱发肠梗阻。如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时,应及时去医院复诊。

5.2.3常见胆道外科疾病及护理

胆道疾病以胆囊炎、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症最为多见,在急腹症中前两者的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

一、临床表现

(一)急性胆囊炎多发病于40岁以上妇女,体形肥胖及多次怀孕者。主要因胆汁滞留和细菌感染。常表现为右上腹持续疼痛,伴阵发性加剧,疼痛可向右侧背部和肩胛骨处放射,随之出现体温升高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检查时,胆囊区有明显的压痛,墨菲氏征阳性。

(二)急性胆管炎和胆石症大部分继发于急性胆囊炎后,由于胆囊炎症、寄生虫病和结石等感染的胆汁流入胆总管所致。临床表现同急性胆囊炎相似,主要区别为骤发剑突下方或右上腹剧烈疼痛,伴有高热、寒颤,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出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三)胆道蛔虫症多因驱蛔不当、发热、胃肠道功能紊乱,使寄生在小肠中、下段的蛔虫受到刺激或寄生环境改变而向上窜动,经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道。常表现为剑突下方突然发生剧烈疼痛,有钻顶样难忍之痛苦。发作时屈肘弓背、大汗淋漓、辗转呻吟,常伴有呕吐,有时可呕出蛔虫。阵痛过后又如常人。

一、护理

【护理评估】

(一)主观资料

病人主诉腹痛,应仔细询问是否为急性起病,疼痛部位、程度和性质如何,有无寒颤高热、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既往有无类似发作史和诱发因素。发生胆绞痛和经常发作的病人可有焦虑或恐惧情绪。

(二)客观资料

护理体检测量生命体征,特别注意神志、脉搏、血压变化,腹痛、寒颤高热、黄疸的发展趋势,了解有无急性重症胆管炎的发生。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的表现,腹部疼痛部位有无压痛、肌紧张、反跳痛,并注意胆囊大小。

【护理措施】

(一)非手术疗法的护理及手术前护理

1.非手术疗法或手术前应定期观察

(1)生命征及神志变化,胆道感染时,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增快,此时应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腹部症状、体征变化,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有无诱因及持续的时间,注意黄疸及腹膜刺激征的变化;

(3)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如果有Charcot三联征(寒颤高热、腹痛、黄疸),并有血压下降,神志改变,说明病情危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2.一般应给低脂肪、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肝功能正常者可给富含蛋白质饮食,对病情较重的急性腹痛,或有恶心呕吐者,应暂禁食,静脉补液,防治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手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饮。

3.注意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选择舒适的体位。有腹膜炎者宜取半卧位。

4.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抗菌药(如甲硝唑)及保肝药。在使用溶石、排石、疏肝利胆等中药制剂时,做好护理配合工作,注意观察疗效和并发症,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手术前遵医嘱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维生素K。

5.黄疸病人皮肤瘙痒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温水擦浴;高热时物理降温。胆绞痛发作者,按医嘱给予解痉、镇静和止痛,常用哌替啶50mg、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但勿使用吗啡。有腹膜炎者,按腹膜炎病人护理。急性重症型胆管炎病人应加强抗休克的有关护理。

6.进行ERCP、PTC、静脉胆道造影等胆道特殊检查时,应做好有关检查前准备、检查中配合及检查后护理。

7.做好备皮、药物皮试、配血、心电图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等必要的术前常规准备。

(二)手术后护理

1.执行手术后一般护理。

2.注意神志、生命征、尿量及黄疸的变化。若黄疸逐渐减退,说明病情正趋好转;若黄疸不减或逐日加重,或好转后又突然出现黄疸,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观察腹部症状、体征变化,记录腹腔引流液的性状和量,以判断有无胆汁渗漏及出血的发生。观察伤口情况。

3.术后1~2日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应给低脂流质,后渐改半流质。术后5~7日可给低脂普食。适当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4.凡切开胆管的手术,一般都放置T管引流。作用是减小胆道张力,保护吻合口;避免胆汁渗漏所致胆汁性腹膜炎,促进胆道炎症消退,防止胆道狭窄或梗阻形成。护理措施同一般引流管护理常规,但应特别注意:

(1)妥善固定,注意检查T形管在皮肤外固定情况,“T”形管除有缝线结扎固定外,还应在皮肤上加胶布固定,也可用橡皮筋别针将“T”形管固定在床单或内衣上。

(2)保持引流通畅,如观察到胆汁引流量突然减少,应注意是否有血块、脓块、结石、絮状沉淀物等堵塞,是否有管道扭曲、压迫,有阻塞时,可由近向远挤压引流管或用少量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切勿用力推注。

(3)评估记录,胆汁引流一般每日约300~700mL,量过少可能因“T”形管阻塞或肝功能衰竭所致,量过多可能是胆总管下端不够通畅;正常胆汁呈褐绿色或棕墨色,较清晰无沉淀物,颜色过淡,过于稀薄(表示肝功能不佳)、混浊(感染)或有泥沙样沉淀(结石)均不正常;

(4)拔管,“T”形管一般放置2周左右,若引流量逐渐减少,无特殊情况即可拔管,拔前必须试行夹管1~2日,注意夹管后病人有无腹痛、发热及黄疸出现。若上述现象发生,说明胆总管下端仍有阻塞,暂时不拔管,应将夹管处开放,继续引流。若未见以上现象,再通过T形管造影证明胆总管通畅,次日即可拔管,拔管后引流口内可能有少量胆汁渗漏,为暂时现象,一般用凡士林纱布堵塞数日即可愈合。此时仍需观察病人的饮食和黄疸情况,注意有无上述异常现象的发生。

1.遵医嘱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必要时继续采取保肝措施。术前有腹膜炎者,术后仍按腹膜炎护理。

2.向病人及家属宣传胆道病的基本知识,告之胆道手术后病人应注意饮食习惯及规律,宜进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多饮水。凡“T”管不能按期拔除,需带“T”管出院者,指导其学会自我护理,定期复查。

【健康指导】

告知病人低脂饮食,避免进油腻食物,以减少急性发作。对带“T”形管出院的病人应指导病人做好“T”形管固定,防止脱落,每日换引流袋(瓶)时防止感染,并嘱其定期来院复查。对经非手术疗法缓解的胆道疾病,遵医嘱坚持服用胆药物,如有病情变化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