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腹胀病人的护理
(1)遵医嘱指导术后病人禁食,保证胃肠减压器有效的负压吸引,必要时行肛管排气;
(2)鼓励并协助病人多翻身,做床上活动或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3)遵医嘱针灸(针刺足三里、天枢、气海等穴位),艾灸脐部,病情允许时可适当热敷及按摩腹部等;
(4)肌内注射新斯的明或口服促进肠蠕动的中药汤剂;
(5)术后数日如持续腹胀不缓解,无肠鸣音,可能是低钾血症或腹膜炎所致的肠麻痹。注意分析原因,遵医嘱做相应处理。
4.尿潴留使病人不适,并可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应及时处理。
(1)解释尿潴留引起的原因、治疗方法和效果,减轻病人的顾虑,树立自主排尿的信心;
(2)采用诱导排尿法、变换体位、取习惯性排尿姿势排尿、下腹部热敷或按摩等方法促进排尿;
(3)遵医嘱采用针灸、电兴奋治疗,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4)以上方法无效时在无菌操作下导尿。
(五)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1.手术后出血病人的护理
少量出血者更换切口敷料,加压包扎,输液药物等。出血量大时,置病人平卧位,吸氧,迅速输液、输血以补充血容量快做好术前准备,可能得再次手术探查,彻底止血。
2.切口感染者的护理
切口感染早期,应采取局部热敷、理疗,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如已形成脓肿,拆除局部缝线,敞开切口引流,定时更换敷料,争取切口早日愈合。预防切口感染应着重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手术处理过程中残留死腔、异物、血肿;加强病人的营养护理,增强抗感染能力;定时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合理使用抗生素。
3.切口裂开者的护理
切口部分裂开者用腹带加压包扎,如切口全层裂开,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切口并加腹带包扎,与医生联系以决定下一步处理,常需送手术室再重新缝合。凡肠管脱出切口外时,应妥善保护,切不可将其还纳腹腔,以免污染腹腔而引起腹腔感染。
4.肺部感染与肺不张者的护理
(1)指导、协助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或者每2~4小时协助翻身、拍背1次,促进痰液的咳出;病情允许时,应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多做深呼吸及腹式呼吸运动;
(2)保持室内正常温度与湿度,维持每日液体摄入量;
(3)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每日雾化吸入2~4次;
(4)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祛痰药物;
(5)加强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处理
(1)指导和协助病人在清醒时做腿部运动,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2)观察有无下肢血液回流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3)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停止患肢静脉输液,抬高患肢,按医嘱局部湿热敷、理疗,进行抗凝治疗及抗生素的应用;
(4)禁止患肢按摩,应使患肢制动,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5.1.4外科休克
休克是人体受到损伤或其他致病因素侵袭后,发生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导致全身脏器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循环变化和细胞缺氧的病理过程,是一组危急的临床综合征。
一、常见外科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一)低血容量休克
这是外科临床最常见的休克,主要是有效血容量不足。常见于外伤及骨折后的内外出血、消化道大出血或丢失血浆或液体,如烧伤、肠梗阻、呕吐、腹泻及胸、腹水等引起的休克。
1.临床表现
病员神志清醒,但烦躁不安、表情淡漠、血压低于正常、脉压差小、脉搏细速、呼吸加快、四肢皮肤湿冷、苍白或发花、尿比重高、尿量少;失血性休克时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降低。
2.治疗原则
积极处理失血病因和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做好紧急手术的准备,以不失时机地进行抢救。
(二)感染性休克
病原菌侵入机体并向血液中释放内毒素和外毒素,导致循环组织灌流不足。常见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败血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急性腹膜炎等疾病。
1.临床表现
多数病员高热、寒颤、恶心呕吐、谵妄或昏迷;呼吸、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皮肤湿热或苍白。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下降、血细菌培养阳性。此类病员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2.治疗原则
及早处理感染病灶,引流脓液,切除坏死组织,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和大量的皮质类固醇。在积极抢救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治疗。
二、休克的护理
【护理评估】
(一)主观资料
休克可在不同疾病中发生,故其病史即为其相关疾病的病史。除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外,病人常有意外事故的遭遇,或是原有病情的恶化,故病人开始时紧张、恐惧,以后反应减慢,神情淡漠,极度衰弱,无力叙述和回答问题。对病情有关问题的了解,应询问家属或同事。
(二)客观资料
1.精神状态可反映脑灌流情况。烦躁或神志淡漠、头晕、目眩表示循环血量不足。
2.肢体温度、色泽反映体表灌流情况。病人四肢湿冷,指甲、口唇呈苍白或紫绀。
3.脉搏和血压脉搏快,血压下降过程中可出现波动,需反复测量并参考病人平时血压。休克早期脉压<;4kPa(30mmHg),收缩压<;12kPa(90mmHg)。休克期常<;8kPa(60mmHg),严重时甚至不能测出。
4.呼吸表现为呼吸浅速,如发生休克,肺则表现为呼吸费力、进行性呼吸困难。
5.体温一般偏低,而感染性休克病人,可出现畏寒、高热,体温达39℃以上。
6.尿量尿量变化反映肾灌流情况,是反映微循环灌注的最重要指标,休克时尿量趋向减少,每小时少于30mL,甚至更少。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或单间病房,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湿度,定时室内消毒,减少探视,避免院内感染。
2.设专人护理,勿过多搬动病人,建立危重症特别护理记录,认真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
3.宜采取平卧位或头部、下肢抬高的中凹卧位,以利呼吸和下肢静脉血回流,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4.应注意保持体温在正常水平,但不要在体表局部加温,以免皮肤血管扩张而减少了内脏的血液供应,不利于抗休克治疗;对高热病人可进行降温处理。
5.休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应尽早给予氧疗,一般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L/min,给氧时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影响吸氧疗效。
6.尽早静脉穿刺,必要时行静脉切开或深静脉插管,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常需同时开放两条静脉,尽量选用较粗针头以便快速补液,注意固定针头防止滑脱。
7.留置导尿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作为调整补液计划的重要依据。
8.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镇定自若,忙而不乱、快而有序地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给病人以安全感,使病人情绪安定,取得其信任和主动合作;待病情稳定后,及时做好安慰和解释,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取得满意的抢救效果。
(二)病情观察和监测
休克病人始终处在严重而多变的动态过程中,要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必须加强床旁巡视和动态观察,准确作出科学的判断。观察与判断的内容有:
1.神志,能反映脑部血液灌注情况和缺氧程度。
2.脉搏,每隔15~30分钟测量并记录1次,待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每小时1次。
3.血压,血压降低是休克的主要表现之一,应注意脉压变化。
4.呼吸,包括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氧疗效果。
5.体温,休克病人常体温降低,但感染性休克可有高热,若体温突然升高至40℃以上或骤降到常温以下,均为病情危重征兆。
6.皮肤色泽和肢端温湿度,可反映末梢循环血液灌流状况。
7.尿量,可以反映休克病人肾血流灌注良好与否,是护理人员观察休克变化简便而有效的重要指标,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
8.监测,根据病情需要,按医嘱定时作动脉血气分析、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测定及持续心电监护,还可进行血尿素氮、肌酐、血清电解质、凝血机制等方面的检查,全面了解病情及脏器功能状态,配合医生及时妥善处理,制止休克进一步恶化。
5.1.5外科感染
感染是病原微生物浸入机体引起的炎症反应,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两大类。外科感染多发生在损伤及手术后,常为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病变集中于局部,引起组织坏死、化脓等,愈合后可形成瘢痕,影响功能。
一、常见的非特异性感染
(一)分类
1.浅部化脓性感染包括多种疾病,如疖、痈、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脓肿、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
(1)临床表现局部症状急性炎症时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感染部位越浅,局部症状越明显,可同时出现周围组织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慢性炎症时,局部症状一般不明显;全身症状:轻者局部感染而无全身症状;严重感染时,毒素进入血液,引起毒血症,可有体温升高、脉快、食欲不振、乏力、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全身症状。如病原菌进入血液,则可引起败血症、脓血症或发生感染性休克。
(2)治疗原则其原则是消灭病原,处理局部感染病灶,同时进行全身支持疗法,以增强机体防御机能和组织修复能力。
2.全身化脓性感染是化脓菌进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的严重感染和中毒症状。有败血症和毒血症两种。
(1)临床表现高热、寒颤,体温可达40oC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心率快、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烦躁或意识障碍;内脏有损害时则表现为肝、脾肿大、黄疸,心肌损害,尿中出现蛋白及管型等,白细胞计数增高,有毒性颗粒,血细菌培养阳性。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2)治疗原则处理原发病灶;合理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做血培养,但应在使用抗生素前抽血;全身支持疗法。
(二)护理
【护理评估】
1.主观资料
了解病人感染引起的原因,感染发展的过程,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有何特点,经过何种治疗,用过哪些药物,有什么反应,病人心理状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
2.客观资料
护理体检局部出现红、肿、热、压痛,化脓时可有波动感,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但局部穿刺可抽出脓液。感染轻者血压、体温可无变化,感染严重或全身感染时血压可下降,体温可增高,脉搏增快,热型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全身感染严重的病人,可出现肝脾大,皮肤出现瘀点或新的感染性病灶。长期应用抗生素的病人,应注意观察有无二重感染,如口腔黏膜有无白色斑点(鹅口疮)、有无腹泻(假膜性肠炎)等。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全身感染严重时,出现核左移、中毒颗粒。全身感染病人血培养可呈阳性。必要时作尿糖、血糖测定,判断有无合并糖尿病存在。长期应用抗生素的病人,必要时做口腔咽拭子培养或大便检查找霉菌,以排除或确诊二重感染。
【护理措施】
1.向病人解释外科感染疾病的有关问题及治疗情况,鼓励病人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减轻或消除病人焦虑情况。
2.对感染严重者,要严密观察病情,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并注意神志变化、局部体征的发展、血常规检查结果等。如果一般情况恶化,应警惕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及时与医生联系。
3.病情较重者注意休息;高热者应给予物理降温;疼痛明显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4.做好局部疗法的护理。人体深部组织器官的感染,如阑尾炎、胆囊炎、脓胸、骨髓炎等,局部具体处理多侧重于治疗(医疗)措施。这里叙述的局部护理多适用于浅部感染的病人。
(1)协助和指导病人将患部抬高与制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减轻疼痛,有利于炎症局限化和消退。肢体感染时,抬高患肢的高度应超过心脏水平。患肢行固定制动时,应保持在功能位;颜面和口底部感染则应少说话,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减少咀嚼运动。颜面危险三角区感染,应避免患处受压,更不可挤压和按摩病灶处。
(2)配合医生做好换药工作。在人体浅部原发性感染病灶的早期,可在患处外敷10%~20%鱼石脂软膏,或用25%~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或局部涂擦碘伏,或将新鲜蒲公英、马齿苋等捣烂外敷,这些药物可促进炎症消退或局限化。外敷药每日更换1次,敷料要妥善包扎,以防脱落。对于继发性感染的化脓伤口或溃疡面,可酌情选用0.1%依沙吖啶溶液、含氯石灰硼酸溶液(优琐)等药物纱布外敷。
(3)做好热敷、红外线、超短波等物理疗法的护理。早期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消退和减轻疼痛;后期热敷有利于感染局限,形成脓肿。
(4)做好脓肿切开引流的护理。脓肿形成后要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引流后,应注意敷料是否湿透,有无出血,要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清洁。术后注意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体温及疼痛感变化。如体温不下降,疼痛不减轻,引流出的脓液甚少等,说明引流不通畅,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5)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维持营养平衡。必要时遵医嘱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对严重感染病人,遵医嘱少量多次输新鲜血,增强机体抵抗力。也可应用丙种球蛋白,以增强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