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员
48479500000044

第44章 外科学及护理(2)

【健康教育】

手术前健康教育可采用口头讲解、书面材料、动作示范等多种方法。语言要通俗易懂,内容要简练实用。讲述手术的名称、目的、必要性、时间、麻醉方式及有关术中术后的不适和应对方法;讲解术前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的方法及意义,如尿、粪标本的采集方法,X线、B超等特殊检查的准备及注意事项;向病人说明饮食管理、戒烟及保持口腔卫生的意义,解释备皮、配血、服用泻药或灌肠、洗胃、留置尿管的重要性或作用;讲解术后可能留置的各种引流管、氧气管、尿管及胃肠减压管的目的和意义;指导病人练习有关体位及功能活动,如训练深呼吸,即用鼻缓慢深吸气,使腹部隆起,坚持几秒钟,然后由口缓慢呼气并收缩腹肌;有效地咳嗽和排痰,取坐位或半卧位,先轻轻咳嗽几次,再深吸气后用力咳嗽,使痰液排出;协助病人或指导病人利用床头栏杆练习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动的方法;另外,还需注意卧床排尿排便的适应性训练;描述手术室的有关环境及规则,可能情况下,事先领病人去手术室熟悉环境和认识护士;介绍手术前用药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和碘剂,黄疸、肝功能障碍病人需注射维生素K等。

二、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手术后护理是指病人从手术完毕回到病房直到出院这一阶段的护理。手术后护理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减轻病人生理与心理方面的痛苦与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顺利康复直至出院。手术后护理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术后恢复环境

病人手术后急需有一个安静、舒适,并能及时得到监护的恢复环境。根据手术与病情可送往重症监护病房(ICU),也可安置在术后病房,由于手术后病人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侵袭性治疗增多、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免疫功能低下等),因此术后病房除应注意安静、舒适,提供有效的抢救设备外,还应强调室内空气、环境、床单被褥以及医疗器物的消毒与隔离,以预防医院内感染。

(二)安置体位

术后病人体位的改变可引起重力对血液和脏器的影响而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和周围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搬运病人时务必做到轻柔缓慢,协调一致,保障病人气道通畅,不影响各种体腔内导管的引流,更不应误将其拔出。全麻病人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腰麻病人去枕平卧6~8小时,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颈、胸、腹手术病人一般应取半卧位,使膝关节稍屈曲。半卧位的优点有:利于血液循环,增加肺通气量;使腹肌放松,减轻对腹部缝合线的张力,也利于病人呼吸;万一腹腔内引流不畅,炎性渗出物可流至盆腔,避免膈下脓肿,亦便于以后直肠内切开引流。颅脑手术后,待保护性反射恢复,应尽早将头抬高15°~30°(角),有助于降低颅内压。脊柱手术后应平卧于硬板床。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

(三)严密观察病情

任何手术创伤都可能使病人多种生理功能受到很大干扰。近年来,外科手术种类日渐增多,手术范围日趋增大,对呼吸、循环、胃肠道及肝、肾功能等带来的影响也有所增多。因此,术后对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就格外重要。术后刚回病房时手术创伤和麻醉残余作用尚在,病人的神志和反射尚未完全恢复,缺乏有效的自身调节,故应每15~30分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每2小时1次。此外,还应进行其他的循环监测(中心静脉压、心电图监测)和呼吸监测(通气量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观察病情的目的还在于积极防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结合病人的症状、体征,动态观察各种情况的发生与发展,及时发现先兆症状,给予相应的处理,使病人能顺利康复。

(四)引流管护理

手术后为了达到排除渗出物、观察有无出血、防止消化液积聚、减少吻合口张力等目的,常需放置各种引流管,这是手术治疗与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术后护理必须熟知各种引流管的作用和通向,切勿接错;注意妥善固定,保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引流物移位、脱落;定时更换引流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性质与流量,并掌握各类引流管的拔管指征、拔管时间及拔管方法。

(五)营养和输液

手术后对病人的营养和液体摄入应予重视,以促进代谢机能的恢复,否则易引起切口愈合不良、感染、胃排空延缓等并发症。全麻后非消化道手术病人术后6小时可进流质,以后酌情改半流或普通饮食,宜给予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易引起肠胀气的饮食(如牛奶、甜食等)。胃肠道手术病人一般需禁食1~2日,营养与液体由静脉供给,时间视病情而定,以病情稳定、恢复经口进食并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为标准。静脉输液多采用点滴法,需长期输液者,可采用静脉套管针,长期留置于静脉内(一般为2~7日),以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

(六)切口护理

手术切口是人为的伤口。术后2~3日内细菌可由切口及缝线通道侵入,因此需按无菌操作更换敷料,清洁伤口。术后护理应注意切口有无渗血、渗液。手术切口可能发生血肿、感染、裂开等并发症,应密切观察,注意先兆症状。肢体手术后应给予护架保护,并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对昏迷躁动病人应给予约束,防止敷料脱落和伤口污染,对植皮病人应给予必要的制动措施。

【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既是非治疗性的护理措施,也是对病人病情的连续性评估。一般手术后病人有如下共性的观察要点:

1.生命征的观察

手术创伤及麻醉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大,对施行较大手术、全麻病人及危重病人,应每15~30分钟测1次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及瞳孔、神志等,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每2~4小时测定1次或按医嘱执行。一般局麻下的小型手术可每4小时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一旦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急促、脉搏细速等异常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手术后由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如组织损伤后分解产物、渗血渗液的吸收等,常可引起低热或中度发热,临床上称为外科热或吸收热,但2~3日后可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

2.伤口及引流情况的观察

手术后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是否脱落,伤口有无感染等情况。伤口少量的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敷料,可适当加压包扎。渗血渗液较多时应注意观察、分析原因。手术后可能安置有不同类型的引流,亦需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的变化。

3.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要重视病人诉说,细心检查重要体征的动态变化,及时收集、参考实验室检查或其他特殊检查结果,尤其应注意观察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及早发现术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

(二)手术后常规性护理措施

1.一般非全麻的中、小手术,病人术后送回病房;全麻或大手术病人,术后送重症监测治疗室(ICU)。搬运病人时要平稳,尽量减轻震动。把病人由平车移到病床时,要求由3~4人正确操作,做到动作轻柔、协调一致,保证安全,避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不压迫手术部位,保护静脉输液管道及各种引流管。主管护士应及时了解术中病情及术后注意事项。

2.根据手术部位、麻醉方式及病情决定术后卧位。

(1)全麻未清醒病人,应去枕平卧头偏一侧,使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避免吸入气管;

(2)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病人应去枕平卧6~8小时,以防头痛;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病人应去枕平卧(可不去枕)4~6小时;

(3)麻醉苏醒、血压平稳后,颈、胸、腹部手术病人一般应取半卧位;

(4)颅脑手术后,病人清醒且无休克者,取头高斜坡位,即抬高床头15~30cm,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

(5)凡是血压不稳定者或有休克者,给予平卧位或上半身与下肢各抬高15°~30°(休克卧位);

(6)骨科手术后应平卧于硬板床。

3.手术后病人应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液体的补充,维持体液平衡正常,以促进机体代谢功能的恢复。

(1)非胃肠道手术局麻或小手术后,其饮食不必严格限制;椎管内麻醉病人术后如无恶心、呕吐,4~6小时后可给饮水或少量流质,以后酌情给半流质或普食;全麻木后病人,待麻醉清醒,恶心、呕吐反应消失,先给流质饮食,以后根据病情改为半流质或普食,但一般宜在手术的次日安排进食。

(2)胃肠道手术一般在术后2~3日内禁食,待胃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进流质饮食,应少食多餐;以后将酌情逐渐改为半流质以至普食;

(3)输液在术后禁食或饮食不足期间,需静脉补液,以补充水、电解质、蛋白质及维生素等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对贫血、营养不良的病人可适当输血或血浆等。长期禁饮食或不能进食者,可给全胃肠外营养或管饲饮食。

4.手术后病人若无禁忌,应尽早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活动量,以促进机体各部位功能的恢复。

术后早期活动有利于增加肺通气量,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肠蠕动及早恢复,减轻腹胀或便秘,并可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促进排尿功能恢复,解除尿潴留。

(1)卧床活动麻醉解除后的病人,可在床上进行深呼吸运动、有效的咳痰练习、翻身及四肢屈伸活动等;

(2)离床活动手术次日若无禁忌,协助病人取半卧位或床边坐几分钟,随后扶病人沿床边走步,每次活动时应观察病人的面色及生命体征,并防止病人摔倒,根据病人的耐受力逐渐增加活动量;

(3)病重或衰弱者以及某些手术要求限制活动者(如断肢再植术、脊柱手术、肝或肾损伤术后、疝修补术后、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后等),不宜过早离床活动。

做好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除应密切观察外,还应及时更换敷料(换药),做好引流管固定,保持通畅,严格无菌操作或管理。

5.做好其他基础护理工作,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以及生活护理、高热病人的护理等。

(三)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1.全身麻醉后的护理

(1)专人护理。手术结束后全麻苏醒前,应有专人护理手术病人,密切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有条件时可让病人先入住麻醉恢复室,麻醉恢复室备有齐全的、精良的监测设备和抢救设备,并配备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护士。

(2)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应去枕平卧、头转向一侧,也可取侧卧位,以防误吸而致窒息;舌后坠者应托起下颌或放入口咽导管;呼吸道分泌物积聚者,及时吸痰;喉痉挛时去除诱因,加大给氧,如仍不见好转可用粗针头作环甲膜穿刺。

(3)维持循环功能。病人有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生,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调整输血输液速度,遵医嘱使用升压药物或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跳骤停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4)其他护理措施。多数全麻或大手术后的病人,起初时体温偏低,应给予病人保暖;保持静脉输液及各种引流管道通畅;对麻醉苏醒过程中出现躁动的病人,应妥善保护,防止坠床、受伤、乱抓敷料或各种管道等。

2.椎管内阻滞后护理

(1)术后妥善安置卧位,定时测血压、脉搏、呼吸。

(2)呼吸抑制或呼吸困难者,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应立即吸氧,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和人工辅助呼吸。

(3)血压下降时与全麻术后护理相同。

(4)腰麻后头痛者应去枕平卧休息,控制起床活动次数,静脉补液。可用镇静止痛或针刺止痛等对症处理。

3.局部麻醉病人如有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应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如吸氧、镇静解痉、应用升压药物,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时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应强调局麻药毒性反应的预防,在配合手术时要注意:

(1)麻醉前供给巴比妥、地西洋、抗组胺类药物,可预防或减轻毒性反应;

(2)一次供给药量不超过限量;

(3)注药前均需回抽,以防注入血管;

(4)在每100mL局麻药中加入0.1%肾上腺素0.3mL,可减慢局麻药的吸收,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并能延长麻醉时间;但不能用于指(趾)、阴茎神经阻滞麻醉,因其动脉为末梢血管,肾上腺素引起血管痉挛,可使其缺血而发生坏死,高血压、心脏病、老年病人忌用肾上腺素;

(5)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或用药部位酌情减小剂量。

(四)手术后不适的护理

1.及时缓解伤口疼痛

(1)解释伤口疼痛原因及持续时间,给病人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协助病人更换舒适的卧位;

(2)分散病人注意力,降低机体对疼痛的感受性,如有节奏的深呼吸、听广播、听音乐、看书报、与人交谈等;

(3)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剂如地西泮、强痛定、哌替啶等药物。

2.有效控制恶心呕吐

(1)保持安静舒适和空气清新的病室环境;

(2)鼓励病人深呼吸和主动吞咽动作,以抑制呕吐反射;

(3)可给针刺或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镇静药物及解痉药物;

(4)恶心呕吐持续不止,应注意有无水与电解质紊乱、颅内压增高、急性胃扩张、肠梗阻等。

(5)呕吐时将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误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