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注意饮食控制与调节,减少钠盐、动物脂肪的摄入,忌烟、酒。
(五)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
(六)适当参加运动。
(七)定期随访,高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4.4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及护理
4.4.1肝硬化病及护理
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造成的弥漫性肝脏损害。
一、临床表现
(一)代偿期症状较轻,可有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适等,肝脏轻度肿大,质偏硬,脾脏轻至中度肿大。
(二)失代偿期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所致的两大类临床表现。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腹胀、出血倾向、皮肤色素沉着、肝掌、蜘蛛痣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等。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有脾肿大、腹水和侧支循环,形成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及痔静脉曲张等。
二、治疗
代偿期病人可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适当进行保肝治疗和支持治疗。对失代偿期病人主要是对症治疗,改善肝脏功能和防治并发症,腹水可用利尿剂、限制钠盐摄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治疗措施。上消化道出血除一般治疗外,常用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或用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止血。严重者可在胃镜下直视止血或手术结扎曲张破裂的静脉。
三、护理
【护理评估】
(一)致病因素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其中乙型肝炎最为常见,其次为丙型肝炎。此外,乙醇中毒、长期服用损肝的药物、慢性肠道感染、血吸虫及肝淤血等也可引起肝硬化。
(二)身心状态
1.躯体表现
(1)肝功能代偿期主要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体重减轻、鼻出血以及右上腹隐痛不适等症状;主要体征是肝大,质地偏韧,部分病人脾大。常伴消瘦、皮肤黝黑。肝功能可正常。
(2)肝功能失代偿期除上述代偿期症状加重外,主要有肝功能减退和肝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①肝功能减退: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水肿、肝性脑病、低血糖和血清胆固醇下降等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出现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女性月经失调等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以及体重下降、乏力、贫血等营养障碍表现和皮肤黏膜黄染。
②肝门静脉高压:脾大及脾功能亢进;侧支循环形成;腹水形成。
(3)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护理措施】
1.积极主动与病人沟通,鼓励病人说出焦虑的原因,给予精神安慰和支持,知道自我调节的方法。如阅读书刊、户外散步等,以保持愉快的心情。
2.强调失代偿期应卧床休息。向病人讲解休息可减少能量消耗,减轻肝脏代谢的负担,有助于肝细胞修复。
3.给予高热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易消化的饮食。禁烟酒,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和蔬菜。
4.指导腹水病人取半卧位。限制水钠摄入,每日食钠盐不超过2g,进水量限制每日1000mL左右。定期测量腹围和体重。保持床褥干燥、平整,预防压疮发生。
5.发生胃底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的病人,指导病人取半卧位或侧卧位,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安慰病人及家属消除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禁食8~24小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确保静脉输液通畅;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时,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心悸、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面色、呕吐物及粪便颜色、量,有无肝性脑病的先兆;做好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
6.对肝性脑病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的感染;每日总热量为5.0~6.7MJ。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意识障碍时,禁食蛋白质,神志清醒后,可逐渐恢复;保持大便通畅;有脑水肿的病人,可戴冰帽以减少能量消耗;有出血倾向者,要注意保护皮肤、黏膜免受损伤;禁用安眠、镇静、止痛、麻醉类药物。
【健康教育】
1.向病人说明防止肝炎的重要性,保持良好心情。
2.按时正确服药。
3.正确指导患者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4.避免感冒等各种感染的不良刺激。
4.4.2消化性溃疡及护理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得名。
一、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有下列特点:慢性经过、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
(一)症状
1.腹痛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典型者为轻度或中等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缓解。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饥饿痛、进食后缓解的特点,半数有夜间痛,胃溃疡患者上腹痛特点为进食后加重,空腹后缓解,部分患者无上述规律性,仅表现为上腹不适、腹胀、微秒嗳气、返酸等症状,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
2.其他胃肠道症状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常伴腹痛同时出现。恶心、呕吐多反映溃疡具有较高的活动性,大量呕吐宿食则提示幽门梗阻。
3.全身症状患者经常出现失眠、心悸、头晕等,如果病程太久,持续不愈,患者可出现焦虑不安和悲观情绪。
(二)体征
发作时剑突下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缓解时无明显体征。
(三)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等。
1.上消化道出血,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原来的溃疡病症状在出血前可加重,出血后可减轻。10%~15%的患者无溃疡病史而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
2.穿孔,是消化性溃疡最严重的并发症。当溃疡深达浆膜层时可发生穿孔,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溢入腹腔而导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临床表现为突然上腹剧烈疼痛,继而出现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呈休克状态。
3.幽门梗阻。溃疡周围的组织因炎性水肿引起痉挛,妨碍幽门的通畅,少数溃疡可因疤痕形成造成幽门梗阻。表现为上腹痛且于餐后加重,呕吐出大量宿食,呕吐后症状可缓解。体征可有蠕动波、震水音。严重者可出现电解质平衡失调等。
二、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包括休息、生活规律、保持乐观情绪、注意饮食要定时定量和少刺激性食物和药物。急性期宜少吃多餐。
(二)药物治疗
1.降低对黏膜侵袭力的药物
(1)H2受体拮抗剂
(2)质子泵阻滞剂
(3)制酸剂
2.增强黏膜防御力的药物
(1)胶体次枸橼酸铋(CBS)CBS在酸性胃液中,能与溃疡面渗出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溃疡;CBS亦能杀灭幽门螺杆菌。临床用量1次为120mg,每日4次,餐前服,8周为一疗程。
(2)硫糖铝其抗溃疡作用与CBS相仿,但不能杀来幽门螺杆菌。
3.抗幽门螺杆菌
目前采用PPI、胶体铋剂、抗菌药物(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四环素等)三联治疗。
(三)手术治疗
1.大量出血经内科紧急处理无效时。
2.急性溃疡穿孔。
3.器质性幽门梗阻。
4.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5.有溃疡疑有癌变。
三、护理
【护理评估】
(一)致病因素:胃溃疡发生于40~50岁,十二指肠发生于20~35岁。秋季和冬春季之交高发。饮食不当、情绪波动、气候变冷时可使症状加重或诱发。应注意询问以下情况:
1.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急促、过量的刺激性食物、进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与消化性溃疡有关。
2.不良的生活嗜好如过量饮酒、饮咖啡,会促进胃酸的分泌。
3.其他因素如人格类型、工作性质、重大生活事件以及既往溃疡病史等。
(二)身心状态
1.躯体表现主要表现为节律性上腹痛。其他有反酸、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部分病人有失眠、多汗、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体重可不减轻甚至可增加。缓解期病人多无明显体征,发作时于上腹部有较局限的固定的深压痛。
2.心理状态消化性溃疡好发于青少年,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直接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易产生焦虑或急躁情绪。年龄大者可产生担忧、恐惧心理。
【护理措施】
1.安排病人入住环境安静的病室,以减少刺激,消除焦虑;经常与病人接触,向病人说明本病的发病规律及治疗效果,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指导病人保持乐观的情绪和采用放松疗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2.告知病人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指导规律进餐,少食多餐,即每日安排4~5餐,定时进餐,使胃酸分泌有规律;每餐不宜过饱,以免刺激胃酸分泌。进餐时要充分咀嚼,以助消化。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主食以面食为主。
(三)重症病人的护理
1.溃疡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安置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呕吐时取半卧位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安慰病人,说明情绪安定有助于止血,而精神紧张可加重出血,必要时遵医嘱酌情使用镇静剂。密切观察呕血、黑便的量及性状、次数、诱发因素和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及时做好记录。遵医嘱迅速采取止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