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员
48479500000004

第4章 基础医学(4)

三、垂体

垂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一)腺垂体

腺垂体由腺上皮细胞构成。腺细胞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三种。

1.嗜酸性细胞

又分为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生长,特别是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催乳细胞则分泌催乳素,主要作用是促进乳腺发育生长,引起并维持成熟乳腺泌乳。

2.嗜碱性细胞

3.嫌色细胞

数量最多,约占腺垂体总数的50%,细胞较小,可无分泌功能。

(二)神经垂体

神经垂体无分泌机能,只是储存和释放下丘脑激素的部位。神经垂体储存、释放两种激素:

1.抗利尿激素

又叫做血管加压素,主要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分泌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远端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此外,对维持血压有一定的作用。

2.催产素

主要由下丘脑室旁核所分泌,催产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乳腺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促进乳汁排出。此外,可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四、甲状腺

甲状腺大部分位于喉和气管的两侧。甲状腺的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甲状腺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生长发育过程,对心血管、神经、消化系统都有影响。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血钙和血磷。甲状腺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以及自身调节。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可使血钙降低。

五、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为扁圆小体,呈棕黄色,形似黄豆大小,位于甲状腺两侧叶的后面,上、下各一对。腺细胞有主细胞和嗜酸细胞两种。主细胞可合成和分泌甲状旁腺素,其主要作用是使血钙升高,减少尿钙排出。

六、肾上腺

肾上腺左、右各一,位于两侧肾脏的内上方。肾上腺的实质分为周围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两部分。

(一)皮质

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

1.球状带

球状带的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内水、盐代谢。

2.束状带

束状带的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糖和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以及保钠排钾、可使血中的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加,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能维持正常血压、增加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的生成以及通过应急反应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3.网状带

网状带的细胞分泌雄激素和少量的雌激素。

(二)髓质

髓质细胞也称嗜铬细胞,它有两种。一种细胞分泌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心肌,使心跳加快、加强;另一种细胞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它的主要功能是使小动脉的平滑肌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

七、胰岛

胰岛是存在于胰腺中的内分泌组织。胰岛细胞中主要有A细胞、B细胞、D细胞和PP细胞。其中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1)胰岛素它的主要生理作用第一,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葡萄糖合成糖元和转变为脂肪,抑制糖元的合成和糖的异生,降低血糖含量。第二,促进脂肪的合成与储存,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第三,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有利于生长。

(2)胰高血糖素它的作用与胰岛素相反,有促进糖元分解和葡萄糖异生的作用,使血糖升高。它还能促进储存脂肪的分解,对蛋白质也有促进分解和抑制合成作用。

(3)胰岛的D细胞可分泌生长抑素,调节A、B细胞的分泌活动。

1.3病理学基础

1.3.1总论

一、病理学基础的任务和内容

病理学基础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它包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方面的内容,前者侧重于从形态结构方面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后者主要从功能和代谢方面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两者相辅相成,彼此联系。

二、病理学基础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基础的研究方法包括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检查。

1.3.2疾病概论

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健康的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年龄阶段,健康的标准是有差异的。

(2)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因机体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临床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体征与社会行为的异常,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甚至丧失的现象。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头痛、恶心、呕吐等。体征是指疾病时客观检查的异常变化,如肺部罗音、心脏杂音、肝大等。社会行为是指劳动、人际等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

二、病因学

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1.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物理因素(机械性、高温、低温、电流、大气压的改变等),化学因素(强酸、强碱、生物性毒素等),营养性因素(长期高热量食物可致肥胖病,营养物质缺乏可引起营养不良,碘缺乏可引起甲状腺肿等),遗传因素(血友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先天性因素(先天性心脏病),免疫性因素(过敏性休克、全身性红斑狼疮、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及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2.疾病发生的条件

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在原因存在的前提下,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如受凉、过度劳累等因素可削弱机体的抵抗能力,易患感染性疾病(感冒)等。

3.发病学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的科学。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有不同的发病规律,但又存在着共同的基本规律。包括自稳态调节紊乱(如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引起糖尿病的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当损伤占优势时,疾病向恶化方向发展,甚至死亡;当抗损伤占优势时,疾病向好的方面发展,甚至痊愈)。损伤和抗损伤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因果转化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4.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疾病的发生发展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四个阶段。

1.3.3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一、适应

细胞、组织和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

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缩小称为萎缩。器官组织的萎缩往往伴有实质细胞数目减少。萎缩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如青春期后的胸腺萎缩、更年期后的性腺萎缩等。病理性萎缩常见类型有:营养不良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神经性萎缩等。

2.影响和结局萎缩是一种可复性变化,病因消除后,可逐渐恢复正常。如病变加重,萎缩的细胞则逐渐消失。

(二)肥大

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是机体适应性反应在形态结构方面的一种表现。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前者如哺乳期妇女的乳房肥大、妊娠期的子宫肥大;后者如高血压引起的心肌代偿性肥大。

(三)增生

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的增多称为增生。常见类型有代偿性增生、内分泌性增生、再生性增生。但少数情况下,细胞过度增生有可能演变为肿瘤性增生。

(四)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使胃黏膜上皮化生为肠上皮,称为上皮化生。

化生是机体针对不利环境和有害因素损伤的一种适应性改变,但往往失去原来组织的固有功能。

(五)变性

当细胞组织受到损伤,功能下降,同时出现形态学改变叫做变性。

二、细胞、组织的损伤

细胞、组织的损伤是由于细胞组织的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三方面的变化。这种损伤性包括变性和细胞死亡。

(一)变性

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

1.细胞水肿

(1)细胞水肿又称水变性。这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心、肝、肾等质细胞。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中毒及高热等。

(2)影响和结局细胞水肿去除原因后,细胞形态可恢复正常,若原因持续作用可发展为细胞坏死。

2.脂肪变性

(1)脂肪变性细胞质内出现甘油三酯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性。多发生于心、肝、肾等实质细胞。常见原因有缺氧、贫血、严重感染、营养障碍及慢性酒精中毒等。

(2)影响和结局病因去除后,可恢复正常。若病因持续作用可发展为细胞坏死。

3.玻璃样变性

玻璃样变性,组织、细胞内出现均匀一致、半透明状伊红染色物质,称为玻璃样变。

(二)细胞死亡

细胞因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出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称为细胞死亡。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两种。

1.坏死机体的局部组织或细胞死亡,称为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常见的病因有局部组织缺血、感染、高温、强酸、强碱、神经损伤等。

(1)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凝固性坏死:坏死细胞蛋白质发生凝固,好发于心、肾、脾等器官。特点是坏死组织失去原有的弹性,质实而干燥,混浊无光泽,呈灰白或黄白色。如结核病的干酪样坏死。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变为液状,好发于含水分及脂质较多的脑、脊髓等处。特点为坏死组织呈灰白或灰黄色的液状物。如脑组织坏死时。

3)坏疽: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

(2)结局

1)溶解、吸收:较小范围的坏死组织可被中性粒细胞或蛋白溶解酶溶解液化后,被血管、淋巴管吸收,或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2)分离、排出:较大范围的坏死组织难以吸收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出现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不断坏死崩解释放出蛋白溶解酶,将坏死组织分解,使其与正常组织分离、脱落形成缺损。如糜烂、溃疡、空洞等。

3)机化:坏死组织范围大,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而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将坏死组织取代的过程叫做机化。

4)包裹:较大的坏死灶不能机化或难以溶解吸收,而由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其包绕称为包裹。

5)钙化:陈旧的坏死组织可继发有钙盐沉着,称为钙化。

2.凋亡是机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的细胞的质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镜下观察:凋亡小体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胞质浓缩强嗜酸性,有嗜酸性小体之称。如病毒性肝炎中所见的嗜酸性小体,实为肝细胞的凋亡。

三、组织的修复

修复是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一)再生是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分裂增生来修复的过程。

1.再生的类型再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与原来的组织完全相同称完全性再生。若缺损的组织不能由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的组织来修补,而是由肉芽组织和癍痕组织所代替,称为不完全再生。

各种组织和细胞的再生能力按再生能力强弱分为三类:

(1)不稳定细胞这类细胞不断地增殖,以补充衰亡和损伤的细胞。表皮细胞、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器的黏膜被覆上皮,淋巴及造血细胞的再生能力相当强,损伤后一般能完全再生。

(2)稳定细胞这类细胞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不增殖,但具有潜在的再生能力。组织遭受到损伤的刺激时,则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如肝、胰等腺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

(3)永久性细胞这类细胞在出生后不能再分裂增生,一旦遭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损,见于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

2.各种组织的再生

包括上皮组织的再生、纤维细胞的再生、血管的再生、神经组织的再生,但脑与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外周神经受损时,若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则可完全再生。

(二)纤维性修复是由纤维结缔组织来完成修复的过程。纤维修复首先是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处的坏死组织和异物,填补组织缺损后,转化为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故又称为瘢痕修复。

1.肉芽组织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观察:新鲜肉芽组织表面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富含毛细血管,没有神经、触之易出血,但无疼痛。

2.瘢痕组织是由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肉眼观察:局部呈苍白或灰白色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而缺乏弹性。

3.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引起组织缺损或离断后,通过细胞再生和纤维性增生进行修复的过程。

(1)皮肤愈合

1)基本过程包括缺损部位出现血凝块,伤口收缩、吞噬细胞清除坏死组织,基底部及周边生长肉芽组织,上皮细胞覆盖表面,最后形成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