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
初级护理员理解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
中级护理员理解内科疾病的分期及护理;掌握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其他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
高级护理员掌握内科疾病的分期及护理;重点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名称、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护理常规。
护理技师掌握内科疾病的分期及护理;重点掌握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其他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重点掌握各疾病的先兆症状与抢救。
4.1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
4.1.1急性病期的护理
急性病期,一般指各种急性病的急性阶段,特别是极期;同时也包括其他各种疾病的急性发作阶段。急性病期的疾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势凶猛,变化迅速,症状明显,如发烧、疼痛、呼吸困难等,常导致病员出现不良反应。如诊断治疗及时,护理得当,能尽快恢复和痊愈,否则将会出现不良后果。
一、病情观察
(一)生命体征的观察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在病理情况下,可发生不同的变化,尤其在急性病期。生命体征的变化,对疾病与病情的估计有重要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对生命体征的测量必须准确无误,按时记录。
1.体温的变化。急性病期以感染性发热最为多见。当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病理性体温升高。
2.脉搏的变化。脉搏既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又反映疾病的全身状态,急性病期病员的脉搏常有节律、强弱和频率的改变,有时可能与体温不成比例,这些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呼吸的变化。呼吸既反映心肺功能,又反映全身代谢状况,急性病期病员的呼吸可有频率、节律、深浅度的改变。
4.血压的变化。血压既反映心脏功能、动脉壁的弹性、外周血管阻力及有效血容量,又反映神经体液的调节和全身状况。急性病期由于心脏功能改变、外周小血管阻力增加等因素,导致血压异常。过高或过低的血压均属严重情况,应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二)瞳孔变化的观察瞳孔的变化(大小、对光反射)受中枢神经的调节,急性病期瞳孔的改变,常常需要注意颅脑的病变、急性中毒等情况,需积极处理。
(三)神志急性期病人常有高热、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情况,多系大脑功能受损,常提示病情严重。
(四)尿量观察尿量能反应血容量的多少周围循环状态和肾功能,急性病期常有尿少甚至尿闭等症状,应针对病情加以紧急处理,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五)其他如有关疾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以及精神、食欲和睡眠等情况。
二、疾病护理
(一)一般护理急性期病员休息十分重要,要为病人创造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急性病期,机体消耗大且食欲欠佳,应鼓励病人进餐或给予静脉补充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二)对症护理按疾病的症状做相应的护理,高热时给予降温,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休克时必须积极补液等,以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三)病因护理针对疾病的病因给予相应的护理,如冠心病的护理、急性白血病的护理等。
三、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
为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急性期病人的医嘱必须及时、准确地执行。应紧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病人出现不适时及时报告医生。
4.1.2慢性病期的护理
慢性病期,病程一般在三个月以上,而不能完全康复者,病情时好时坏,症状比较复杂,治疗效果欠佳,甚至终生带病。如在此期适当治疗,精心护理,病人的症状可得以缓解。
一、休息
病人如需较长时间的休息,应注意卧床和肢体活动的锻炼,以保持生命力,使病人精神愉快,保持良好的睡眠。并鼓励病人下床活动,以不感劳累为限。
二、营养
根据病情需要调节饮食,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三、健康教育
让病人了解并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避免诱发因素,发病时能及时治疗。
4.1.3疾病恢复期的护理
疾病恢复期是指机体组织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已经基本消除,但尚未恢复到健康水平的一种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转向痊愈,也可以转为慢性,甚至还可以突然恶化。因此,仍需要加以重视。
一、注意休息营养
这一阶段的病人,因全身不适已经基本消失,精神食欲明显好转,容易活动过度或暴饮暴食,应注意指导病人合理休息,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少食多餐,防止受凉,避免感染。
二、出院指导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予以相应的出院指导,以促使病人出院后能自觉维护健康,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注意卫生。
4.1.4老年病人的护理
65岁以上称为老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的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等重要器官和神经、消化系统的功能逐渐减退,机体免疫和内分泌功能均减退,易因疾病的侵袭而破坏生理动态平衡,引起严重的后果,应注意加强护理。
一、休息与睡眠
老年常有早睡、早醒、早起的习惯,应合理安排其作息时间,保证每天6小时的睡眠和适当的午休。白天可鼓励其进行适当的活动,睡觉前不喝有刺激性的饮料。病室灯光应暗,保持安静,护理人员动作应轻柔以利于病人入睡。
二、饮食
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注意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的合理搭配,要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三、活动
老年病人体力活动少,应帮助卧床病人经常翻身,活动四肢,锻炼深呼吸以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协助其在床旁及室内行走,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可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可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外出时应注意防止跌伤
四、给药
老年人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有一定的退行性变,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有影响。因此,要注意观察药物的显效时间、疗效及副作用,按量送药到口,汤药应加温,对服用强效降压药等应注意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一旦出现反应,立即停止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做相应的处理。
五、皮肤和口腔护理
老年人洗澡不宜过勤,应用油脂保护皮肤,注意防止褥疮和烫伤的发生。注意口腔卫生,每日应两次清洁口腔,以防止感染。
4.1.5恶性肿瘤病人的护理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后期由于肿瘤组织的坏死、浸润、转移、扩散使病情恶化,出现剧烈疼痛,呈恶液质,给病人身心带来巨大的折磨。
一、严密观察治疗反应
1.出血护理。应仔细观察皮下、牙龈、鼻腔、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眼底及内脏出血。提高各种注射技术,减少组织损伤,注射后应按压局部,防止渗血。
2.静脉给药护理。静脉给药时,注意保护血管,要有计划地选择和使用血管。对刺激性较大的化疗药物一般先输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然后滴注化疗药物。要掌握好输液速度,如因不慎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刻给予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扩散。
3.消化道反应。由于有些抗肿瘤药物对口腔黏膜损害较重,因此病人饭后、睡前应用1∶5000呋喃西林及朵贝尔液漱口。有溃疡时,每日三次做口腔护理。化疗期间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应酌情进食,并根据药物反应的特点,安排进食时间,并给予流食、半流食,少食多餐。呕吐严重者,应和医生联系,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如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4.发热反应部分化疗药物可引起发热反应,每日三次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若体温在39℃以上者,先进行物理降温,如无效,根据医嘱进行适当处理,并随时观察体温下降情况。
4.1.6危重病人的护理
危重病人包括各种病情危险、情况紧急、突变和机体虚弱、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有的可有显著的意识障碍和大小便失禁,需要予以特殊护理。
一、安置病人
立即将病人安置于急救室或监护室内,快速、准确地执行各种治疗方案和抢救措施,严密观察治疗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与医生联系。
二、执行医嘱
按医嘱快速准确地给病人用抢救药,并按医嘱每15~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一次,以便即时发现危险征兆。
三、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以便随时调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4.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及护理
4.2.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伤风”或“感冒”,是鼻、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
(一)普通感冒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起病急,开始有咽干、喉痒、喷嚏、鼻塞、流清水样流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声音嘶哑、流眼泪、呼吸道不通畅,一般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不适及头痛等。
(二)病毒性咽炎、喉炎有咽部发痒和灼热感,以及轻而短暂的咽痛,常伴有发热,咽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增大。
(三)细菌性咽、扁桃体炎起病急,畏寒、发热,咽喉部明显疼痛,吞咽时加剧,扁桃体充血、肿大,有压痛,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部分病人可并发气管炎、肺炎、风湿热、肾炎等疾病。
二、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致病因素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下降,原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和细菌可迅速繁殖,从而引起急性上呼吸道炎症。老幼及体弱、呼吸道有慢性炎症者更易发病。
(2)身心状态病人可有咽干、喉痒、喷嚏,伴有畏寒、发热,咽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增大。病人常有焦虑不安的心理反应。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病毒感染时,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偏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或核左移。
(二)护理措施
1.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指导病人积极配合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湿度,症状明显时嘱咐病人仰卧休息,适当限制活动量。
3.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情况,当体温超过39℃时需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应用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出汗后要及时擦身换衣和更换床单,应注意防止受凉。
4.发热伴头痛、全身酸痛者按医嘱给予复方柴胡冲剂、阿司匹林等解热止痛药;鼻塞流涕者用1%麻黄碱盐酸盐滴鼻;咽痛、声音嘶哑者用淡盐水含漱,局部雾化吸入;细菌感染时予以抗菌药物。
5.加强口腔护理,鼓励病人多漱口,协助口腔湿润和舒适。
6.病人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现象,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流质、半流质饮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三)健康教育
教育病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增强抵抗能力,如用冷水洗脸、冷水浴等。避免受凉、淋雨和过度疲劳、吸烟等诱发因素。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室内用适量食醋熏蒸,必要时用流感疫苗做鼻腔喷雾或饮用中草药汤剂预防。
4.2.2支气管哮喘及护理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一、临床表现
哮喘发作前常有鼻及眼睑发痒、干咳、打喷嚏、流泪等。
1.急性发作时出现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咳嗽,被迫采取坐位,严重时发绀,持续数分钟及数小时后,随着大量稀薄痰液的咳出而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好转。哮喘发作时,可出现呼吸幅度减小、频率加快、脉搏加快、颈静脉怒张、胸廓饱满呈吸气状态,叩诊呈过清音,听诊闻及呼气时哮鸣音缓解后体征可消失。反复发作者可有肺气肿体征。
2.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发作严重,持续在24小时以上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常因呼吸道感染未控制,变应源未去除,失水使痰液粘稠形成痰栓阻塞细支气管,治疗不当或突然停用糖皮质激素,精神过度紧张等诱发。表现为端坐呼吸,明显发绀,呼吸频率常超过每分钟30次,大汗淋漓,收缩压下降,出现奇脉,脉搏超过每分钟120次,病人可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等现象,甚至出现恐惧心理。
二、治疗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包括消除病因、控制急性发作、巩固治疗、改善肺功能、防止复发、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根据病情,因人而异,采取综合措施。
(一)消除病因
(二)控制急性发作
1.支气管解痉药
2.促进排痰
3.重度哮喘的处理
4.缓解期治疗
三、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致病因素
本病属多基因遗传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吸入变应源(花粉、尘螨、动物的毛、吸烟、香味等)、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饮食(鱼、虾、蛋、牛奶及过甜的食物等)、气候改变、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精神因素、运动、职业等都可诱发哮喘发作。
2.身心状况
(1)哮喘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鼻及眼睑发痒、干咳、打喷嚏、流泪等,继之出现伴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咳嗽,被迫采取坐位,严重时发绀。持续数分钟及数小时后随着大量稀薄痰液的咳出而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好转。哮喘发作时呼吸幅度减小、频率加快,脉搏加快,颈静脉怒张,胸廓饱满呈吸气状态,叩诊呈过清音,听诊闻及呼气性哮鸣音,缓解后体征可消失。
(2)病人可有焦虑、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