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员
48479500000035

第35章 护理心理学(3)

3.2.6常见心理问题评估及护理措施

一、焦虑

(一)定义

焦虑是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一种心境。也是一种因情境改变,个人遭受到内、外因素威胁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二)相关症状和体征

焦虑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反应。

1.生理方面病人可表现出以下症状①心悸,心动过速,脉搏加快,头晕,血压偏高或偏低;②呼吸急促,胸部有压迫感,有的感觉呼吸困难,甚至有窒息感;③失眠,头痛,全身乏力,出汗,面色潮红;④食欲下降,腹胀,胃部不适,嗳气,以及尿频、尿急、便秘或腹泻等。

2.心理方面病人可表现出以下特征①在认知方面,无法客观地判断事物,精神难以集中,无法专心做一件事情,知觉感受能力下降,害怕失去控制,害怕受伤或死亡;②情绪反应表现为:焦虑不安,不耐烦,对生活中出现的事件过分担心,面部紧张,表现出一种害怕和紧张不安的恐惧心理,有的病人竭力否认焦虑的存在,也回避以自己的病作为谈话的主题;③在行为上多表现为过度的动作,手臂出现多余动作,震颤,手抖,有的病人变得动作增多,讲话声调提高,有的病人变得说话犹豫,而对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人际关系变得退缩和逃避。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测定结果,总分超过7分。

(三)相关因素

1.健康状态的威胁或改变,个体面临身体各系统疾病,个人身体完整性遭受威胁,功能的失调或身体的残疾等。

2.对疾病或治疗的恐惧,个体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3.角色功能的威胁或改变,角色的冲突,角色的应对不能。

4.人际交往危机,与同事、领导关系不好或得不到支持,人际关系紧张,被排斥或不被接纳等。

5.文化环境的威胁或改变,文化环境的差异,如身处异国他乡、噪音、生活环境恶劣、空间拥挤杂乱等。

6.生活价值取向的冲突或矛盾,被迫改变生活模式,改变社会地位,经济困难,自尊、被爱无法满足,挫折、失望、绝望。

(四)预期目标

焦虑的近期心理护理目标是降低焦虑程度,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焦虑,并运用有效的应对机制以控制焦虑,最后达到能辨认焦虑行为,应用对应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焦虑,增加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舒适感。

(五)护理措施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焦虑病人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给病人提供倾诉焦虑感受和焦虑原因的机会,对病人焦虑所表现出的症状,不可取笑或限制其行为,应采用关心、同情,用温和的语气与病人交谈,鼓励病人用言语表达,接受病人的言行并给予关注。

2.帮助病人认识焦虑、辨认焦虑行为,鼓励讨论引起焦虑的原因,并与病人一起制定护理计划和执行计划。

3.引导病人应对压力。引导病人自行设想出应对焦虑的方法,护士此时应不断用说明、解释、因果关系分析、推理等技巧协助病人制定有效的应对方式,亦可进行角色的表演、练习,同时要随时注意情绪的支持和行为的指导。

4.使用放松技术。放松技术的训练,即使用适合的放松方法,如静坐、想象、深呼吸松弛疗法等。肌肉松弛是临床护理较常用的方法,让病人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取一个最舒适的姿势坐在椅子上,在护士的语言指导下,一步一步让身体各部位肌肉进行放松练习。

5.鼓励活动。通过参加活动,帮助病人把注意力由个体转移到活动中、如体育活动,书法练习、艺术欣赏等,以及参加游戏及各种服务活动。

6.对于较严重、难以缓解的焦虑,必要时可给予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类(地西泮、阿普唑仑)等治疗。

二、自我概念变化

(一)定义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信与自尊感)和自我监控。自我概念的变化与情绪反应相互影响,可致恶性循环,影响病情康复。

(二)相关症状和体征

1.低自尊个体会出现负面的自我评价,病人常感无助、无能、无望和易受伤害,在有意或无意的言谈和行为中,常常表露出对自己的能力否定与排斥自己,常表现为:

(1)对自己的挑剔。认为自己事事都不如人,很笨,常不切实际地贬低自己,有无能、羞愧或自责的感受。常将工作、生活中正常的压力和困难也视为困难重重,从而陷入紧张、焦虑的情境之中。

(2)自暴自弃。因对自己能力的贬低,在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会出现逃避或拒绝的想法,会忽视自己的能力或责任。

(3)自罪自责感及过分忧虑。常想到的是对事物悲观不利的一面,想到的总是问题的枝节,一再回忆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经历,常为一点小事而过分忧虑或责备自己。有时还可表现出一些强迫的思维。

(4)矛盾心情。由于不安全感而表现为做一件事情迟迟不能决定。

(5)出现被动依赖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总表现出畏缩和隔离自己等现象。

(6)强烈的低自尊使个体表现出一些危险的认知和行为,严重时可出现自我的伤害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2.自我形象改变。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和认知出现的消极评价,包括体型(身体的高矮、胖瘦、强壮或衰弱)、功能和结构等。

(三)相关因素

1.与自我表现或能力的负面评价有关。

2.与儿童时期的负面反馈有关,权威式家庭,过分独裁,会使孩子感到自己的不重要而变得低自尊。

3.不切实际的自我期望。由于不切合实际的理想、目标使自己无法达到而渐渐不相信自己。

4.因疾病、手术、意外而造成身体暂时或长期的改变,如乳房切除、截肢、烧伤等造成的身体功能残缺,外貌的改变等。

5.一些侵入性的治疗、护理技术,如灌肠、导尿、器官移植、肿瘤放射性治疗等。

6.长期缺乏正面反馈,常常接收到的是消极的评价、批评、指责等。

7.角色的困扰及社会价值发生改变。

8.社会支持的不足,家庭、社会对残疾的偏见。

9.疾病使病人丧失了包括健康在内的许多东西,病人感到忧郁,导致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的降低。

10.疾病的应激而使病人担心自己不能应对外界的挑战,从而使自信心下降。

(四)预期目标

1.能认知自己的长处和能力。

2.协助建立正确的自我,面对问题能表现出恰当、适实的感知和行为。

3.减少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增强自信与自尊,并鼓励个体自我探索。

4.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并付诸行动。

(五)护理措施

1.在接触病人时,注意使用治疗性的沟通,如接受、注意、尊重等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进行正面的反馈,鼓励讨论病人的想法和感受,作出判断性的反应。

2.教会病人进行交流的技能,并学会利用各种信息来帮助自己。

3.教育病人认知自己,利用家庭和社会及其他支持系统去帮助促进自我的探索。

4.帮助病人建立实际的自我理想、期望和目标,并一同讨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5.评估病人自我否定、贬低想法出现的情况。

6.评估那些与低自尊有关的因素和任何与抑郁或自杀相关的想法。

7.帮助认识不良的适应反应,建立有效的治疗关系。

8.支持病人的独立行为和决定,提高病人的自尊,同时给予恰当的正面反馈。

9.帮助病人接受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形象的认识。

10.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供一些让病人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如手工、个人起居的照顾或其他工作。

11.鼓励病人重视和发展自己身体的长处,增加其对自身的满意感。

12.鼓励病人主动参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病人有重新获得控制自己生活的感觉。倾听、接受病人的感觉及尊重病人,可以使病人感觉他(她)是有价值的人并增强其自信心。

3.3门、急诊及住院病员的心理护理

3.3.1门诊病员的心理护理

一、门诊病员的心理特点

1.焦躁不安急于就诊的病员在候诊时焦虑烦躁的心理甚为明显。特别是病情较重、“自我诊断”不清时,更是迫切希望就诊,以明确诊断,得到治疗。常常表现为坐卧不安或来回踱步,为别人诊疗时认为似乎占去了他(她)的时间。不断询问就诊的号码,围观医生诊疗等。遇到和自己疾病相类似的病员,又急于知道其诊断结果,往往喜欢“偷听”、“偷看”诊治过程,以探听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

2.挑选医生、以求医术高明的医生的候诊病员有初诊与复诊之分。初诊病员出于对自己的疾病知之甚少,希望由有经验的医生诊治。见到高明的医生似乎“病去三分”。有的病员为了达到请高明医生诊治的目的,不惜托熟人找关系求治。年轻女病员怕男医生诊疗而愿找年长女性或高年资医生诊治。复诊病员对病情了解较多,对医院诊疗过程比较熟悉,甚至于对医院的技术力量也较清楚,迫切希望得到熟悉的医生继续治疗。当治疗效果不佳时,他们和初诊病员一样祈求高明医生。

3.祈求医生、期待正确诊疗病员就诊时祈求医生对他(她)的病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期望能给予正确诊疗。在这种祈求心理的支配下,病员顺从检查和治疗,往往详细叙述自己的患病经过,以期得到医生的重视;若医生不耐心倾听其主诉便往往会产生自责心理,埋怨自己“为什么患这种病”。

4.紧张不安、诉说杂乱当病员就诊时,心情十分紧张。由于就诊时间短,病员为了使医生了解病情,不知从何说起,所以叙述病情时杂乱无章。若遇到医生表现厌烦,更加不安,深怕错过就诊机会,忐忑不安、紧张的情绪会油然而生,有时连医生介绍的治疗方法、检查方法也没有听清。

二、门诊病员的心理护理

1.接待病员要热情门诊护理人员应从病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出发,为病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候诊、就诊环境,解除病员疑虑,增强病员诊治的信心。有条件的门诊可设立接待咨询处,帮助和指导病员就诊,解决病员的某些疑问,减轻病人焦虑紧张情绪和盲目心理。

2.分诊指导要细心在分科越来越细的现代化门诊,病员对如何就诊往往弄不清楚。分诊的护理人员,就应了解病员就诊的复杂心理活动,耐心细致地指导如何挂号,到哪里就诊,怎样检查。这样不但给病员带来方便,也有利于医生集中精力诊治疾病。

3.就诊安排要灵活病员的情况千差万别,要求也多种多样。门诊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病员的各种求医心情,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一些重症、疑难症或多次未确诊的病员,要尽量引导到合适的医生处诊治。对一些急症病员要善于分析,灵活安排,区别对待,以利他们及时就诊治疗。

4.诊治问题解释要清楚门诊病员就诊或检查后,往往有许多问题搞不明白,甚至满腹疑虑。门诊护理人员有义务、有责任热情、耐心、科学地向病员做好解释。一些对护理人员来说比较简单的问题,往往却是病员心中的疑虑。护理人员科学的解答,可解除病员的心理负担,对疾病的治疗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3.3.2急诊病员的心理护理

一、焦躁心理

急诊病员,起病突然,病势凶猛,多伴有心情紧张,对突然患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由于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且没有安排好工作或家庭生活而焦急、烦躁。病员急切要求确诊,家人急于向医生叙述病情,了解诊断,因此常常出现一位病员有多人陪伴围观,有时插话,影响抢救工作正常进行。护理中一方面应积极组织抢救,一方面请无关人员离开现场。留下病员家属陪伴以防病员感到孤独无援。抢救过程中安慰病员及家属,及时向家属说明病情变化及预后。安定家属的情绪,防止在病员面前啼哭而加重病员的紧张情绪。

二、恐惧心理

一般急、重症病员均送入抢救室(或监护室)治疗。病员受到特殊的对待,抢救室内的各种技术设施,24小时不分昼夜的监护,连续强光照明,使之分不清昼夜;连接身体的各种导管使活动受限,被动地较长时间地处于某种体位,身体被多种仪器围绕,清醒病员目睹医护人员严肃的面孔和紧张的抢救气氛,使病员感到恐惧不安。疾病本身对病员也是巨大的心理压力,病员感到入抢救室治疗,说明病情的严重程度,更加重紧张恐惧心理。在心理护理中,应注意抢救室的环境布置不要过于肃穆,以减少恐怖感。医护人员操作技术熟练,配合默契,工作有条不紊。经常向病员解释周围情况,指出这里设备齐全,抢救方便,使病员和家属感到医院是可信赖的,感到安全可靠,从而缓和病员对环境的恐惧感。急性病员除了有焦虑、恐惧心理外,还可有濒死感、依赖心理等。总之,对待急诊病员要热情迎接,态度和蔼,工作认真,动作迅速,技术熟练,使病员一到医院就感到康复有了希望。

3.3.3住院病员的心理护理

一、习惯性心理

病员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离开了温暖的家庭,打乱了正常生活秩序。突然因病住进一个陌生的环境,对生活上睡眠休息时间的变化等方面很不习惯,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自己和病房环境,使病员感到温暖亲切。应为病员创造优美的环境,使病房清洁整齐,空气新鲜。布置尽可能家庭化,桌上摆一些鲜花使病房有新鲜芬芳的气味。在装饰墙壁时选用适当颜色构成比较柔和、清新的色调。病床的被褥应清洁、干燥、无血迹、污迹、无异味。床铺的结构要牢固,睡卧舒适。护理人员还应对病员的饮食给予关注。要了解不同籍贯、不同民族病员的饮食习惯,尽量满足病员的饮食要求。总之,在生活上尽量满足病员的要求,注意掌握病员的心理特点,使之消除习惯性心理,能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