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点】
初级护理员理解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心理护理的含义、原则和方法。
中级护理员掌握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掌握心理护理的含义、原则和方法;理解病人角色、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高级护理员掌握病人角色、权利和义务;重点掌握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重点掌握心理护理的含义、原则和方法。
护理技师掌握病人角色、权利和义务;着重掌握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重点掌握心理护理的含义、原则和方法;重点掌握各年龄阶段心理活动特点、各类病人的心理需求及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3.1绪论
3.1.1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高级运动形式,是一个复杂完整的统一整体,可以将它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心理学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理论方面,主要探讨人的心理现象的行为表现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并探讨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等。应用方面,则是研究这些原理和规律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领域,用以解决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由此,在心理科学中便产生了各种应用学科分支,比如,护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
二、护理心理学的概念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同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研究护理过程中护患心理活动规律及其解决护理对象心理问题的学科,是医学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护理心理学既要研究护理领域中病人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相应的最佳心理护理,又要研究在护理活动中护理人员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及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趋势,而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研究心理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系时,应从护理程序的角度去研究心理护理的实施过程和方法,这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3.1.2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它既注重研究病人,也强调研究护理人员。因为,以护理心理学的观点看来,实施护理活动的主体是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个体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职业环境条件下,将受到他人或团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医生及病人等)的影响。同时,护理人员个体的心理活动又是影响他人或团体的。因此,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在护理活动中的两个要素,即护理人员和病人。
3.1.3护理心理学的任务
护理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运用于临床护理,指导护理人员根据病员的躯体症状和心理活动规律,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病员的心理活动,使之利于疾病的转归与健康的恢复。同时,在心理学基本理论指导下,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以达到有效的护理。为此,护理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具体任务:
1.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躯体生理活动的相互影响作用,探索通过心理护理改善病员不良的心理反应,从而在治疗过程中建立最佳的心理条件的途径。
2.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帮助病员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3.研究心理的主动调节功能在维护健康、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心理护理调动病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医疗护理工作,争取早日康复。
4.研究护理人员自身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及其培养方法,以适应整体护理工作的需要。
3.1.4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史上最原始、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从事任何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外部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通过综合分析解释来了解行为变化的规律。观察法大多是通过现场观察的方式进行。现场观察最大的优点在于:资料有较强的可靠性、真实性,研究结果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研究者无需人为地对被观察者施加任何外部的影响,却可以掌握许多具体而生动活泼的实际资料和数据,做出研究结果。观察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在于难以避免观察者主观上造成的偏差,因此观察法还应辅以其他方法使用。
二、调查法
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它不是直接观察病员某种外显行为表现,而是间接地通过有关资料和方法了解病员的心理活动及原因。调查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如问卷法、会谈法、经验总结、口头报告、日记、访问等等。调查法有利于在不同场合,从多方面发现病员的心理问题,验证研究结果。其缺点是不易排除某些干扰因素。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的情境下实验者有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的变化,然后观察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实验法被认为是最严谨的一种研究方法。护理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与其他任何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常用实验方法相类似。
四、测验法
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测验法是收集研究资料的可行方法。科学心理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个体行为进行量化的精细研究。心理测验是使行为量化的重要工具。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焦虑测验、抑郁测验、临床症状评定测验等。
上述各种研究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其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研究课题的特点以及现有条件等全面考虑,恰当选择,科学地运用。
3.2心理护理
3.2.1心理护理的基本含义
一、心理护理的概念及目的
心理护理是护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护理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是整体护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护理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凡是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理论作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员交往,从而影响、改变病员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员的心理难题,调整病员的心理适应,从而促进病员康复的方法,均属于心理护理的范畴。心理护理是实施新的整体护理模式的重要标志,对于发展护理科学、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护理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护理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减轻和消除病员的痛苦,帮助病员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具体地讲:
1.调动病员的主观能动性,使病员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帮助病员适应新的环境,指导病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病员角色,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利康复。
3.激发病员治疗疾病的动机,满足病员了解信息的需要,使病员正确理解医疗行为的意图,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治疗。
二、心理护理程序
建立心理护理程序,使心理护理呈惯性运行态,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必要前提。病员的心理活动复杂多样、千变万化,应用护理程序,可以使心理护理工作变得有条理性、有计划性。
1.收集心理信息
收集病员的心理信息,其目的在于识别和解决病员的心理问题。主要通过与病员及家属、亲友、同病室病友的交谈、询问、护理查体、参阅病历等,利用治疗护理的一切机会,调查了解病员的人格特征、个体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特别要重视那些与疾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找出病员现存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
2.确立心理护理诊断
在收集大量心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弄清问题的实质,找出病员现存的和潜在的影响健康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原因、诱因,进而确立心理护理诊断,提出护理目标,作为心理护理的重点。
3.制定心理护理计划
为了能较好地进行心理护理,需依据心理护理诊断和心理护理目标制定心理护理计划。所定护理计划应针对病员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要求措施依据正确、切实可行,并能体现个体化护理原则。
4.实施计划
通过各种护理活动使心理护理计划付诸实践。通过心理护理计划的实施,使病员能有效地应对疾病,改变影响病员认知的心态和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帮助病员消除心理危机,解除疑虑,坚定信心,使病员主动接受和配合治疗。
5.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心理护理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对已实施的各种心理护理措施是否有效地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作出客观的估计。如评价心理护理诊断的正确性,评价病员对心理护理措施的反应,评价护理目标是否在预定期限内实现等。若未达到目标可调整或修改护理计划,使其更加符合病员的实际情况,达到有效解决病员心理问题的目的。
3.2.2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保证心理护理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它是建立在护理人员和患者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这种关系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语、行为、表情和态度等去影响病人,重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不把病人置于被动的接受护理的地位,重视病人主诉,一切医疗护理活动均应取得病人的理解、家属的支持,这样才能促使病人建立起对护士的信任感、亲切感和安全感,从而增加护理工作的协调性、合作及有效性。
二、促进病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交往是人不可缺乏的需要。病房是一个群体单位,病友间的友好相处,可以通过病人间的交叉影响改变其认知。病人由于疾病的关系,他们相互间在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护理人员应鼓励与促进病人相互间的交流,使之获得相同问题的方法和调养知识,改变自己的认知,克服消极情绪。同时应注意的是,病人对疾病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也可能在病友中进行交流,应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认识,并将之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对于那些文化水平偏低,不善于与人交际的病人,家属亲友又少来探视的病人,护理人员应引导病友多主动与他接触,以减轻其陌生感和孤独感。
三、争取家属亲友的密切合作
家属亲友的情绪和言谈举止常可直接影响病人心境,良好的亲友关系能给病人以安慰和支持。护理人员应对家属亲友进行宣传,使之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影响病人的情绪及治疗,病人无论处于什么情况都应保持沉着、冷静,切不可锋芒毕露,而宜于和颜悦色地给病人以安慰、鼓励和支持。临床研究证明,如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教育(也包括其家属亲友在内),其手术后效果要比单独对病人教育要好。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人类健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涉及护理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围绕着现代护理观念和整体护理模式而展开,并由护理人员负责实施。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举办讲座、图片展览、板报、实施个别宣传教育等途径。内容是以大众的心理健康维护为主要目标,用普及的心理健康知识组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致力于提高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心身健康存在潜在危机施以主动的、超前的干预,指导他们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去应对所遭遇的冲突或挫折,始终保持良好的心身状态。
五、合理使用心理治疗
常采用的是心理治疗中的支持疗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的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安慰、支持、鼓励、劝解、保证、疏导和环境调整等方法,以达到治疗目的。并且还应收集资料,找出病人存在或潜在的心理问题,制订出具体的心理护理措施。
六、配合医生正确使用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在心理治疗中较为常用,同时也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方法。它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解释、安慰、疏导、支持、鼓励、暗示、保证等方法,对病员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人员可根据每个病员的病情和不同的心理状态,采用相应的心理疗法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以提高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
3.2.3护士角色及其行为
一、护士角色的基本含义
护士角色是指护士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模式,如护士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的特有位置和身份等,护士实现其社会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护士应持有的位置和身份。因此,护士的权利和义务,在工作中主要体现为有权利和责任管理病人,包括参与对病人的治疗(如服药、打针、术前准备情况等),饮食起居的管理,及违背医嘱等问题的管理;同时护士有责任和义务进行观察和向医生提供病情,协助或直接参与一些诊治活动,并向病人解释病情及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等。就其行为模式则是由病人和社会对护士在执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时的要求而决定的。
作为护士,不仅应学会护士的行为规范,还需要掌握观察了解病人和对病人进行心身护理的操作技能,并善于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等本领。随着角色的转变,还得不断学习新的角色内容;反之,如果护士的言行表现不符合角色要求,就意味着不能满足病人对护理人员的角色期望。因此,护士角色的承担者,必须根据社会对护士的角色期望而努力自我塑造,逐步完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