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固原农业发展概论
48476300000045

第45章 固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对策(2)

(四)隆德县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214万m?,现状用水量1399万m?,约占水资源总量的19.4%,县级初始水权分配水量0.31亿m?,2010年用水量占初始水权分配水量的45%,水资源利用程度相对较低。

2.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不均匀

唐家河和水洛河处在县域南北边界处,水资源量750万m?,开发利用量很少,属富水区域,但由于人口、土地资源量较小,而且受地形限制,水资源利用难度大,多年来一直未大规模开发利用;渝河流域是隆德县的经济走廊,在隆德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隆德县城以及全县50%以上的人口和农业分布在渝河流域,而水资源量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42%,人口、土地、水资源分布不协调,属于缺水最严重地区,近年来区域来水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更高。根据《隆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隆德县经济社会今后的发展重点仍然在渝河流域,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也将更加突出;好水川河、甘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今后的用水需求也较大,水资源量的开发利用程度将会更高;庄浪河流域水资源量丰富,扣除本流域生产生活用水后,仍有富余。

全县7个水系之间没有控制性引水工程,没有形成水资源互补的配置格局。

3.小(二)型水库及部分水保骨干坝淤积严重,蓄水能力下降

全县17座小(二)型水库及部分水保骨干坝建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库坝淤积严重,有效库容锐减,致使库坝拦蓄能力下降,蓄水量锐减,无法发挥对水资源的调蓄功能。在防洪运用中,防洪标准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小(二)型水库防洪标准,输、泄水建筑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毁和老化现象,严重威胁着大坝的安全运行,防洪压力大,蓄水能力下降。

4.灌区设施老化失修,灌溉水浪费严重

灌区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较低,缺乏控制、量水设施,灌溉水量难以控制,又经多年运行,灌区设施老化毁损,原设计灌溉面积0.713万hm?,实际灌溉面积仅0.338万hm?,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5.洪水资源化程度低

隆德县水库及骨干坝自建成以来,除为县城供水的清凉、黄家峡和直峡水库运用多年调节外,其他水库、骨干坝都采用空库迎汛的运行方式,汛期弃水量大,洪水资源浪费问题突出。

6.用水结构单一,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隆德县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2%,种植作物多以传统的小麦为主,产量低。工业用水仅占总用水量的7%,工业发展相对落后。

(五)泾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泾源县这块热土不但承担着当地和周边地区工农业生产、生活供水的主要任务,而且发挥着调节气候、培育森林资源、保护天然植被、涵养水源、保障城市饮水安全等作用。随着秦家沟水库等“东部引水”水源工程的建设,还将承担固原市123万人的城乡供水重任。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

公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利用率不高的粗放型供用水模式尚未改变。主要表现在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更低,城镇生活用水漏损现象普遍,供水管网漏失率较高。

2.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1)水资源性缺水突出。虽然泾源县境内水系发达,但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主要表现为县城西南部多、东北部少,全县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1700m?,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3/4、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5。根据我国缺水标准,泾源县人均水量介于1000~2000m?之间,属于中度缺水地区。

(2)工程性缺水突出。由于泾源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60%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且约有1/2为洪水,易引发山洪灾害。汛后常出现春夏连旱(以夏旱为主),旱季地表蒸发量大,主要河道径流量下降,小河道出现断流,加剧了旱情。这种汛期洪水峰高量大无工程蓄、汛后无水显干旱的局面与作物生育期不相适应,丰富的水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和科学配置,水资源季节性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旱涝灾害已成为泾源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固原市和泾源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量日益扩大,泾源县工程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3)固原市城乡供水工程的实施,加剧了泾源县水资源供需矛盾。固原市城乡供水项目将从泾源县调引水量3980万m?,占全县水资源量的19.9%。如果泾源县没有水源调蓄工程拦蓄雨洪资源加以利用,将导致主要河流在正常年份断流干涸,同时也无法保障固原市城乡供水和泾源县用水需求,将进一步加剧泾源县水资源供需矛盾。

3.防洪工程标准低,控制洪水能力弱

4.水资源保护任务还很艰巨

(1)水土流失严重。据调查,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27km?,占总面积的28.9%,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弱,严重影响了水环境,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加之泾源县水源区主要位于六盘山东麓一带,这些区域地势较陡峻,土层较薄,土壤熟化程度低,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受破坏,恢复非常困难。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开发建设项目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的扰动越来越大,在水源区内修路、取砂、炸石等情况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开发建设与水源区保护的矛盾日趋突出。

(2)农村面源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和农药、化肥污染,绝大部分小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3)水源地保护亟待加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以城镇供水为主的水源工程周边无度发展旅游、进行房地产开发,导致水质日益恶化,无法饮用。

5.截污系统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与城市化建设不相适应

随着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开发项目越来越多,宾馆、饭店增加,城市人口猛增,生活污水、城市垃圾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现代卫生设施逐渐进入居民家庭,水冲厕所和淋浴用水大量增加。但目前县内的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还不相适应,排污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弱。由于沿河居民区没有排污管网,污水直接排入沟渠河道,使区域水系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6.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影响了水资源的管理

当前,根据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及全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进程以及泾源县水资源的现状,迫切要求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切实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但目前的情况是城市供水由建设部门管理,其他用水由水务部门管理,水污染防治由建设部门管理,存在“多龙治水”的现象。这种水务管理体制很不适应新形势下水资源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制约了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导致职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人为浪费,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之间的矛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将日趋突出。

第二节固原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对策及措施

一、固原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与措施

(一)优化配置水资源,构筑水资源调控骨干框架

按照节约优先、优化配置、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快推进“北扬黄河水、南引泾河水、调度库坝水、联用井窖水、治理流失水”工程配制体系建设,建立“大中小微并举、蓄引集提结合、库坝窖(井)池联用、城乡生态统筹”的供用水模式。

(1)加快固原市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建设进程,辅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2)远期立项建设引黄入固工程,以黄河扬水为主、当地水库水为补充,为固原市提供供水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固原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3)在全区用水指标中,通盘考虑水权转换,保障固原市贫困地区工业用水需求。

(4)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百万亩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库坝联网,科学调度,为生态移民、设施农业和节水高效农业提供保障。

(5)在解决城乡居民安全饮水的基础上,统筹解决生态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力争在2015年,建成城乡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点(库坝)、线(引水)、面(集雨工程)结合的“三纵九横”供用水体系,尽快形成“南北配置,丰枯补给”的水资源配置格局,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战略性瓶颈。

(二)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固原市地下水资源少,地表水资源也很有限,而大气降水资源相对丰富,有53.26亿m?/hm?左右,这是数量相当可观的宝贵水资源,要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

(1)以利用天然降水为切入点,发挥山区广阔的伸缩空间和地形优势,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发展滴灌、微喷灌和窖灌农业,做好库坝防洪蓄水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洪水资源。

(2)坚持生态立市,围绕大六盘生态圈和“三河源”水源保护,实施好渭河流域宁夏固原重点治理项目等五大水土保持工程,突出生态提升,实施山、水、田、林、路、草连片治理工程。在土石质山区建设以大六盘生态圈为核心的水源涵养林生态功能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建设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经济模式,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在河谷川道区和库井灌区,以实施百万亩库井灌区节水改造为依托,抓住高效节水重点县建设的机遇,通过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大力推广以喷灌、滴灌为主要措施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围绕原州区冷凉蔬菜和枸杞、西吉县马铃薯、隆德县花卉及中药材、泾源县苗木、彭阳县设施蔬菜及经果林种植,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现代旱作农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

(3)建设固原市及各县(区)城市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道路洒水、绿化、洗车及冲厕等,减少自来水用量,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最终实现黄河水、泾河水、天然降水的综合利用、优化配置。

(三)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为生态移民提供保障

在加快实施以清水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洪工程为主的7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提高防洪能力、改善城乡环境的同时,按照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的要求,防汛与抗旱结合,生态移民突出“人随水走,水随人流”,围绕“水源、特色、生态、转移”做活水文章,提高水资源时空调控能力,实现雨水蓄得住、径流可控制、洪水能管理。同时对居住过于分散、自然条件恶劣、不宜建设饮水工程或饮水工程难以覆盖的地区,按照“近水、临路、靠城”的原则,整合国土整治、生态移民、人饮安全、百万亩库井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通过实践两个转变,为实施生态移民提供水利保障。

(四)做好项目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引进客水

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水利改革发展的成效真正落实在抓管理、打基础、利长远、调结构的重大举措、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上来。突出抓项目、争投资,把抓项目作为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的突破口,把握国家投资重点和投资方向,保证争一批、建一批、储备一批,争取项目提前批复、提前安排、提前建设。一是积极编制全市水资源规划论证报告,优化配置水资源,构筑全市水调控体系,力争百万亩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列入国家投资计划。二是利用固海扬水等工程供水且具备向固原市区供水的条件,抓紧开展引黄入固工程前期规划工作,编制完成引黄入固方案,从长远、根本上解决全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五)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1)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大骨干渠系和末级渠系改造力度。采取库井挖潜、压粮扩经扩草、夏粮改秋粮等措施,大力推进非工程农业节水措施。

(2)加强对“三河”水系和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合理调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对全市5座县城供水水源、252处农村供水水源上游进行综合治理和围栏保护,建立水情、水质检测系统。

(3)积极推进县(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强化水权转换,为全市工业用水提供水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