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固原农业发展概论
48476300000033

第33章 固原市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第一节固原市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固原市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发展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经营上以劳动密集型来补充资金的不足,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牧业体系,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下,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养殖效益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撤地设市10年来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固原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固原工作会议提出“生态优先,草畜先行,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经济建设方针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稳粮、扩经、增草、兴牧”的农业结构调整举措,无疑为固原市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在发展畜牧业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整个畜牧业生产协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固原市畜牧业生产依然十分脆弱,由于自然、资源、交通、历史和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固原市畜牧业发展尚处在各种要素积累和蓄势待发阶段,畜牧业发展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畜牧业生产还处在低层次、低水平、低效益的发展阶段,畜牧业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差,养殖基础设施落后,部分生产性能优良的地方良种和基础母畜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选育,畜牧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固原市畜牧业由于受自然条件及外部发展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发展形势依然严峻,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能力弱

固原市农民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养殖户还停留在分散养殖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公司)多是有一定资金积累的企业老板和关停的淀粉加工企业,多数养殖企业资金短缺,由于投入能力较低、发展资金短缺,大多数农户是自繁自养的小群饲养,适度规模的养殖户数量少。

畜牧业是一个高投入、周期长、见效相对慢的行业,固原市畜牧业的投融资环境较差,不能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畜牧业发展中来,由于信贷部门考虑到养殖业周期长、收益慢,所以养殖户贷款难、贷款数额小、贷期短、利率高,投入不足,扩大再生产能力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尽管当前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资金短缺、贷款比较困难、金融部门不能及时进行扶持,出现了“有钱的不愿干,想干的没有钱”的现象,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

二、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尽管近年来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大部分地区暖棚畜舍、“三贮一化”池建设还跟不上,养畜基础条件相对较差,规模化程度和农民养畜收入较低,暖棚牛舍、青贮池等基础设施户均占有率较低,“三贮一化”池只占养牛户的8.9%,养牛户户均只有1.27m?,铡草机占养牛户的37.1%,暖棚牛舍占养牛户的57.3%,养牛户户均只有28.42m?,离户均一座棚、一座青贮池和一台铡草机的目标相差甚远。

近年来自治区产业化项目向川区倾斜,清真牛羊肉产业项目补助标准低,肉牛养殖示范村以奖代补标准分别为5万、10万和15万元,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尽管如此,各县(区)还是积极争取,但在实施过程中农民自筹资金跟不上,地方财力有限,严重影响建设进度和质量。如修建一座50m?的暖棚最少花费2500~3000元,而项目只补贴500元;修建一座20m?的“三贮一化”池需花费1400~1600元,许多农民无力承担,而且不少暖棚畜舍在选址、采光、通风、排水、地面坡度、建筑材料等方面综合考虑较少,造成棚内光照不足、阴冷潮湿、通风不良等问题突出,大部分圈舍陈旧简陋,夏不避暑,冬不保暖。

三、畜禽良种化程度不高,冷配覆盖面不大,存在改良盲区

由于农业机械的推广和牛羊养殖效益的提高,马、驴、骡等大家畜已基本退出养殖领域,固原市目前基本上以牛、羊、猪、鸡饲养为主,畜禽品种单一,畜群结构不合理。受饲料、土地、劳动力等饲养成本不断增大的影响,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低下,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均,私屠滥宰、杀子弑母现象严重,造成基础母畜存栏量急剧减少,个别地方能繁基础母牛只占总饲养量的15.9%,占存栏牛的32.7%,导致牛源短缺,养殖户积极性不高,肉牛养殖户减少,发展后劲不足。

畜禽品种结构不合理,良种畜禽比例低,产量水平较低,供种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受科研经费、技术水平、设备以及种质资源保护等条件的限制,尚未建立起高档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对优质畜禽品种缺乏深入的选种培育与改良,缺乏高产、抗逆性强的专用品种,造成生产中高档优质畜产品的畜禽专用品种少,固原鸡、八眉猪等地方良种消失。良种应用率低,缺乏系统的良种繁育和杂交配套体系,生产母畜比率较低,造成繁殖率较低而可供育肥出栏率亦低,良种繁育到育肥产业链断档严重,育肥出栏的商品畜存在严重的年龄、品质差别以及饲养和饲料差别等。肉羊品种以小尾寒羊及其杂交后代所占比重最大,杜泊羊、萨福克、道赛特、夏洛莱等早期生长快、多胎、优质高产的良种肉羊饲养比例低,70%的绵羊需要改良;黄牛的改良面不足70%,良种肉牛及外来改良牛之和仅占40%左右。

四、基础母牛流失严重,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牛肉消费量的增长,牛肉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牛源日渐紧张,肉牛尤其是基础母牛的存栏量逐步萎缩,良种基础母牛流失严重,牛源短缺已经成为当前全国肉牛产业发展的桎梏。

就固原市而言,目前全市基础母牛占存栏牛的50%左右,能繁母牛仅占存栏牛的30%左右,比例偏低,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一是饲养基础母牛相对育肥牛而言,养殖效益低,饲养周期长,大部分养殖公司、规模场户为了加快周转,追求短期效益而不愿饲养基础母牛,部分能繁母牛流失;二是由于改良牛犊生长快,市场售价显著高于土种牛,老百姓贪图眼前利益,将已建档的良种母犊出售,难以建立稳定的良种基础母牛群;另外,因多种原因导致养殖业信贷资金争取困难,基础母牛补栏严重滞后,农户想补栏基础母牛苦于贷不上款,基础母牛增幅缓慢。

政府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贴息贷款资金用于补栏和外调母牛,这种措施虽能增加一部分良种母牛,但数量不大,同时易引发疫情。在育肥区,养牛户通过算细账,认为养基础母牛不划算、赚不了钱,及早地将基础母牛淘汰出栏而购进架子牛育肥,致使牛群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对产业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良种基础母牛补贴是惠及民生的好项目,但补贴的数量少、范围小,保护基础母牛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不能减少良种基础母牛外流,未能有效扩大良种基础母牛群体数量,没有牢牢牵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

五、劳动力素质偏低,养殖技术含量不高,生产方式落后

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服务不到位,畜牧业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滞后,实用型技术比重不高,大量的科研成果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广大农村还沿袭传统的饲养管理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覆盖率低,农民在畜牧业生产中缺技术、缺信息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影响畜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一)成熟技术推广应用覆盖面小

舍饲养殖依靠的关键技术,首先是饲草的青贮、微贮技术,现有青贮、微贮池窖,年处理饲草仅占饲草和秸秆总量的3%,而且大多数农民缺乏文化知识,对青贮、微贮不认识、不了解,一些有青贮、微贮池窖的农户嫌麻烦,把池窖闲置不用;其次是对调制全价饲料、微量元素添加剂,农民还不掌握,仍采用传统的养殖方法,良种没有与配套良法有机结合,畜牧业科技含量低,技术配套滞后,夏饱秋肥、冬饿春乏,靠天养畜;再次是牛羊短期快速育肥、疫病防治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

(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

全市基层乡镇畜牧兽医站基本上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一些先进技术难以送到农民手中,从冷配技术来看,较为先进的直肠把握输精技术,多数技术人员还不掌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配效果,母畜空怀率高。

(三)缺少技术典型

受传统观念和文化水平的限制,许多农民还不能自觉地学习和应用养殖技术,科技意识较差,饲养管理粗放,特别是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养殖观念陈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缺乏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饲养方式落后,致使畜禽的饲养期过长,生产性能、出栏率、养殖效益相对较低。

因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思想保守,文化层次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差,科学养殖技术到位率低,良种得不到良法,传统养殖模式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饲养管理粗放,畜禽单位产出率较低,仍是制约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四)科技意识和商品意识淡薄

大部分养殖户仍以散养为主,沿用传统的饲喂模式,科技意识和商品意识淡薄,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尚未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模式,总体上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饲养方式为主,以现有饲草料和现有设施的利用为主要方式,难以保证饲草料的数量与质量,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的饲草料加工与利用技术,既无法保证饲草料的利用效率和育肥效果,更无法保证畜产品的质量与规格,无法保证规模化牛肉加工企业的牛源需要,使得牛肉质量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缺乏竞争力。

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畜产品关税的降低和各种出口补贴的取消,受品种和饲养方式的制约,产品商品率不高,高档畜产品生产能力低。目前,固原市羊肉中肥羔所占比例不大,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牛肉的覆盖率仅为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5%,平均胴体重低,肉牛胴体重世界平均水平为200kg,而固原市为139kg,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每头存栏肉牛年产肉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3。

六、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统一的清真牛羊肉品牌

全市畜牧业生产是散养农户、中小型专业户、规模养殖场并存的养殖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营分散、设备简单、管理粗放等问题,良种基础母畜不足,自繁自育体系没有形成,标准化圈舍利用率不高,周转慢,补栏、出栏率低,没有规模效益。虽然经过多年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养殖生产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发展极不平衡,农户间的差距比较明显,尤其是在产品卫生质量方面问题突出,一家一户组织生产与畜牧业商品化、现代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营规模小,不仅给机械化作业带来困难,而且也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畜牧业科技的普遍运用,不利于形成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阻碍了畜牧业的进程。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的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处于优势地位,单家独户的农民很难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的难度加大。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生产不按标准、操作不按规程、管理不按规范的现象,难以避免药物残留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超标,导致畜产品的卫生质量难以保证。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养殖生产环节,同时人为的环境污染、滥用药物、防疫不力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固原市工矿企业少,无工业污染,空气环境质量好,养殖区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地区,具有优越的天然隔离条件,农民种植粮食和牧草大量施用农家有机肥,化肥用量少,农田生态系统化学污染轻,是生产绿色食品的理想场所,生产的饲草料是自然态,无有害物质,生产的清真牛羊肉是人类“回归大自然”中颇受青睐的天然食品源。对于这一天然优势,全市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有竞争力的清真牛羊肉品牌,如泾源县注册“泾源黄牛”品牌,其他县打出“六盘山肉牛”、“西夏红牛”等品牌,同是一个地区的牛种和牛肉产品,对外宣传口径却不一致,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没有把自然资源优势、绿色清真食品优势、价格优势发挥出来。

七、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发展滞后,特别是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生产初级产品多,精细产品、名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较少,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对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乳品、牛羊肉、鸡蛋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现有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带动能力弱,招商引资的企业大多数不愿参与养殖基地建设,与养殖户未建立起互利互惠的长效机制,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一些近几年扶持发展起来的合作组织很大一部分只是代表法人自己的利益,不愿让利给养殖户,缺乏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切实可行的考核奖补机制,没有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及桥梁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