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有佛法就有办法
48475600000060

第60章 有孝无类,才是大孝

看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看自己的儿女如一切众生。

——证严法师

孝经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基础,现代人千万不要忽视了它。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能孝顺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说,你不要把自己的儿女看得那么重,天下人的儿女都是你的儿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将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儿女为自己儿女,那该多好!

证严法师主张:“看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看自己的儿女如一切众生。”在证严法师眼里,真正令人钦佩的孝子,其行止如何?大孝于天下。这种精神同佛家要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行愿,正好不谋而合。并且孝与忠也是同样一回事,国家危难时,顾不了自己父母,勇敢地做个忠臣而为国牺牲,一点都不后悔,这也是孝,孝自己的国家,孝自己的民族。孝经的意义太广大了。

佛教的经典,没有不教人规规矩矩做人的,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如己出,如自己的兄弟姐妹。宋儒反对佛教,说佛教是“无父无君”的,这误解太大了。真正的佛法是“至孝”的。出了家,为了解救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应该赶紧用功,修道成道,使亲生的父母子女得到好处,并且利及七世的父母亲友,更扩而广之,行菩萨道,救济法界一切众生。这才是伟大孝道的充分发挥,又有什么好争论怀疑的呢?

“昨日进城去,归来泪沾巾;满车站着的,多是老年人。”这是一首现代打油诗,看到这样的景象,年轻人是否应该感到惭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年轻人理应承担的道德义务,而一些年轻人却连给老年人让座这样的小事都不愿意去做,让人为之汗颜。我们不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每个人都上有老;不管现在或者将来,也多数会有小。作为自己“老”“小”的至亲,那些不顾老弱病残,在公车上抢占“黄板凳”的个别不文明市民,是否希望自己的“老”“小”也遭受同样的待遇?

佛教的大孝与孟子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孝”的第一个境界是“老吾老”。优待老人,须先从优待自己的老人做起。父母养育了我们,辛苦了一生,倾尽了所有。如今,他们老了,面对的是病痛的折磨、精神的孤独和生活的无靠。作为子女,我们没有理由不孝敬自己的老人,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是道德准则的底线。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只能算是“小”孝,因为孝敬生我养我的父母乃人之本分也。

佛教“大孝”的境界是“以及人之老”,是尊老的更高境界。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善待天下所有的老人。

湖南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叫“借母溪”,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许多年以前,有一官人从永顺携母去长沙赴任。途经这里时,轿夫们实在走不动了,官人就花“盘缠”在溪边修了一栋小木屋,将老娘寄住在其中。日子久了,老人思儿成疾,当地一位土家汉子将她接回家中当亲娘照顾。一段时间后,老人担心亲儿子来时会责怪“干儿子”夺了自己的娘。土家汉子说,我上无爹娘,下无兄弟姐妹,就算我借个母亲行孝吧!他还真打了个借条交与老人。老人临终,亲儿子还是没有音信,是土家“干儿子”给她送的终。

土家汉子的“借母”行为是对佛教“大孝”思想的真正实践。

要让老人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善待,不说在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单靠一个孝子做不到,即使在多子多福的时代,再多的孝子孝女也做不到。因为老人一旦走出家门,并非都能由家人陪着,能否得到善待,只能取决于社会“尊老”的环境。天下人的老人,都能成为自己善待的老人;自己的老人,也就能成为天下人善待的老人。你“尊敬”一下我家的老人,我“尊敬”一下你家的老人,所有的老人才能都被“尊敬”起来。

中国已经跨入老龄化社会,尊老敬老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老人养育了我们,而今是我们承担责任与义务的时刻,我们不仅要做到“老吾老”,还要做到“以及人之老”。期望天下人的老人都能成为大家优待的老人;我们的老人,也就能成为天下人优待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