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考错题本(历史)
48466500000007

第7章 易错类型六对题干中一些特有命题术语不能正确理解

【易错原因】

在一些选择题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有的术语,如“本质”“性质”“直接影响”“结果”“根本目的”“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等。解答此类试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不能弄清楚试题中的这些命题术语的含义;第二,没有掌握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第三,对教材中重要历史事件的相关史实如原因、影响、本质、性质等没有掌握好,以至无法弄清楚题干中一些术语的具体史实。

【易错点】

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本质时常会发生错误。例如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根本原因,或认为无产阶级壮大是根本原因,其实,无论是无产阶级壮大,还是马克思主义传播,都由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这一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根本原因应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再如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但学生常常认识不到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还有鸦片战争,就其性质而言,是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一场侵略战争,就其实质而言,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封建主义制度的斗争。

【应对技巧】

第一,要掌握试题中一些常用词语的内涵。如根本原因(指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若干原因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直接原因(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因素)、客观原因(指历史事件发生的外部因素)、主观原因(指促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自身因素)、主要原因(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体现(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表现出来)、反映(指表现出客观事物实质的东西)等。第二,加强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性质、本质等,因为此类试题的答案基本上来自于教材内容。第三,加强对此类试题的训练,培养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

典例1

(课程标准卷)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原因在于不能利用所学知识区分主次原因。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的不同。B,C,D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不占主要地位。

【正解】A

1.(湖南雅礼中学考试)1863年李鸿章上折称:“查上海通事一途获利最厚,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其人不外两种:一、广东、宁波商伙子弟,佻达游闲,别无转移执事之路者,辄以学习通事为逋逃薮;二、英法等国设立义学,招本地贫苦童稚,与以衣食而教肆之。”据此,“通事”一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教育的发展

B.对外交往的需要

C.社会转型的推进

D.社会矛盾的激化

2.(南京模拟)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3.(吉林中学摸底)有学者记载,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他的辫子觉得怪异,都在发笑。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海天、肖玮《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民主共和观念

B.政体没有发生改变

C.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D.民主政治徒有虚名

典例2

(海南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原因在于不能区分现象与实质。题干要求选项从实质上来理解,实质是要通过现象才能揭示出来,而此处的现象是指历史现象或历史事实,历史的实质只能通过现象才能体现出现。根据“以复先王之旧”,选项A,C,D都可以作为这一要求的具体表现,属于现象范畴。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到内在的实质是继承华夏文化,故选项B正确。

【正解】B

4.(山东潍坊四县质检)“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贫富分化严重

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自然经济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5.(安徽“江南十校”一模)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

A.要向西方学习

B.改革我国社会风尚

C.发展近代教育

D.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

6.明朝的内阁设在太和门外(距离皇帝寝宫约有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处于皇宫内廷(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左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便利皇帝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

B.节省时间,提高决策效率

C.行政效能提高,决策更快速

D.皇权专制得到了高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