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案例三
胥波,四川理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工艺2007级学生,在2008~2009学年受到了李嘉诚先生的关心,获得了2000元的李嘉诚基金会特别助学金。胥波一直担任班级团支书,对工作认真负责,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积极参加院校各项文体活动,并多次获奖。学习努力认真,在同学中口碑很好,起到了较好的模范作用。
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他家的房屋受到了破坏,父母都在家务农,根本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生活的窘境让平时外向活泼的他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和工作都失去了信心,对生活也没有了以往的热情,甚至有些自闭。当得到李嘉诚助学金时,顿时感觉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给他送来了一份温暖,让他勇敢的面对现实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和激情,对自己的理想又有了更大的动力,可以说是李嘉诚助学金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胥波的命运。
资助案例四
袁龙家住贫困农村,家中有四口人,父母和一个妹妹。父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支气管炎,不能干活,家中全靠年老、没文化的母亲在外打工维持全家的生计。由于家庭贫困,年幼的妹妹为支持哥哥读书,也辍学打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在学校期间,袁龙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来之不易,学习十分刻苦努力,学习成绩较好,特别是获得李嘉诚基金会特别助学金后,袁龙更是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自强自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临近毕业,针对就业难的问题,袁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工作,先后在自贡市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龙城国际实习施工,在自贡市规划设计院实习结构设计,并创办了家教社。在龙城国际实习期间,他每天早上七点就到施工工地,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熟悉图纸,然后到施工现场学习施工方面的知识,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做准备,获得了施工单位指导教师的好评。在工地上实习一段时间之后,他意识到现在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因此他离开了龙城国际来到自贡市规划设计院实习结构图设计,此时,施工现场的学习经验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为他学习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经过半年的学习,现已能绘制简单的房屋结构图。因家庭的困难,他想方设法自己筹集学费,因此,他还和其他同学一起成立了家教社,不但为自己联系家教,还积极帮助其他同学联系家教,帮助其他同学渡过难关。
袁龙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在自己获得资助和学习的同时仍然不忘帮助其他同学。他表示,李嘉诚基金会资助的经费解决了他的生活困难,为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供了物质基础,他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一定要不忘感恩社会,帮助他人,在毕业后,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资助案例五
张钟,四川理工学院机械学院2006级过控2班的学生,家在眉山市仁寿县农村,家中主要经济来源基本依靠父亲在镇上从事两轮摩托车运营、母亲打零工维持家计,家庭收入本来就不高,“5·12”大地震之后,爷爷病情加重被迫住院,使得本来贫困的张钟家雪上加霜,学院经过一系列讨论决定给予张钟李嘉诚基金会特别助学金。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不仅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而且生活也有了一定的保障。懂得感恩的他更加努力学习,在校期间获得过两次奖学金,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二级考试,获得过“英语技能竞赛优秀奖”、“优秀学生”称号;在工作中,张钟作为班长,积极开展班级活动,热情为全班同学服务,起到了较好的带头作用,因表现积极获得“优秀班干部”等称号;张钟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广播体操比赛”、“健美操比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班级及学院获得了荣誉,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西华大学
资助案例一
马潇瑜,西华大学电气信息学院2005级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来自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马潇瑜原本有一个虽不富裕但很美满的家庭,父母亲的收入不高,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清贫但十分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父亲于2006年秋季被检查出肺癌晚期。当从母亲虚弱的声音中听到这个噩耗时,她立刻感觉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她既要照顾父亲,又要成为母亲的支柱。为了父亲高昂的医疗费用,家里四处借债,经过一年的治疗,父亲还是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大笔债务。仅靠母亲一人的收入,还要支付她的大学学费,家中日子过得十分紧张。家庭的变故也让她感觉到生命的脆弱。
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也都十分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及家里的各种情况,尽其所能的帮助她。就在她最艰难,最心灰意冷的时候,李嘉诚基金会的助学金给了她关怀,让她感觉生活中还有阳光,感觉有一个强有力的手臂在帮助她,有一个坚实的后盾,使她对社会和人生充满了信心。获得助学金后,马潇瑜尽力把它用到实处,买一些专业方面和工作相关的书籍以及用来当做平时伙食费等,虽然数额不大,但对于经济紧张的她来说,能帮助她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使她能好好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为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她表示,在她困难的时候,是国家和社会给予了帮助,给予了希望和梦想,她会全力的工作,报效国家。在她经济独立后,她也要像李嘉诚先生那样,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同学能顺利完成学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为国家和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她坚信,经过困难的洗礼后,逆境能锻炼一个人,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能勇敢面对,不能辜负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期望,她将不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阅历,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炼意志,砥砺品格,作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人。
资助案例二
卢娟,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家住眉山的一个贫困山村,全家四口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回家中务农,母亲做点小手工,爷爷年老体弱,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且经常患病。卢娟的大学学费、生活费以及爷爷的生活费、医疗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无论家中的父母多么卖力,起早贪黑,家里几乎都是入不敷出。“5·12”汶川特大地震,让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房屋虽然未倒塌,但也出现了许多裂口。而且,家中的爷爷在地震中不慎跌伤,至今还有后遗症。卢娟曾一度备受寒冬煎熬,是李嘉诚基金会特别助学金给她送来了温暖和希望,让她满载着期待和祝福,插上理想的翅膀展翅飞翔。李嘉诚基金会特别助学金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因为有了这种爱心,让她能够在学习中勇往直前,无后顾之忧;因为有了这种期望,化作了她学习的动力,让她不断向着巅峰攀登。
虽然目前她的学习成绩在年级中还不是特别冒尖,但她始终坚持学习是第一的原则,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有关提高自身素质的书籍;为了增强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她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的部分书籍;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为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打下基础,使自己变得更成熟。她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充分利用好这有限的时间,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实践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她深知学习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创造美好的将来。她要把李嘉诚基金会的帮助化作今后不竭的动力,完成新的征程。
卢娟说:“有这样的机会获得李嘉诚先生的资助,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在成长的路上,有李先生的时刻关注,我不再是孤独者,我将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不断地收获着、成长着。”
资助案例三
夏欢,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08级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从小生长在一个小县城里,小时候父母都有工作时,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天天笑声不断,在1996年的时候,家里情况发生了变化,父母双双下岗,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每天都在焦虑。后来父亲在一个好心人的介绍下到一个厂里工作,帮一个老板守仓库,每个月挣650块钱,从此,父母精打细算的计划着这笔微薄收入的开销,不仅要够一家人的生活,还要供老人,最重要的是还要让他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父母从小为了他能好好地读书,再苦再累都在默默地承受。父母亲瘦骨嶙峋的身躯,弯着腰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年四季,任凭风吹雨打,他们却从未间断。由于长时间的劳作,父亲累出了一身的病。
刚到学校的时候,夏欢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他想靠自己的能力去挣生活费。在大学里,他并没有像想象中的和像其他同学那样过得自如。因为家庭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他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块钱。自从获得李嘉诚基金会特别助学金后,他把这笔善款用来买了自己所需的书籍和用作伙食费等。有了李嘉诚基金会特别助学金的帮助,减轻了他许多压力,让他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感谢李嘉诚助学金对他的关爱,让贫困的学生能继续读书,他表示一定会努力学习,到自己有能力的一天时也像李嘉诚先生一样,去关心和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渡过难关!
资助案例四
刘利娟,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家住在偏僻大巴山之南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家中一共6口人,年迈的爷爷奶奶已无劳动能力,父母均在外打工,但微薄的工资也只能维持家里的基本生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使家里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母亲已经下岗,再加上姐弟俩均在上学,需要大笔的开销,家里的经济已经是入不敷出了。这笔李嘉诚基金会特别助学金,解了燃眉之急,让她能安心学习。她表示,她一定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学好本事回报社会,回报尊敬的李嘉诚先生;会坚持做到不浪费每一分钱,不辜负每一分钱;会谨记关心过她的人,帮助过她的人,并且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们;会一直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谈到对于获得助学金的感受,她觉得最多的还是感动、感激。感激过后获得了更多的动力,促使她更加努力学习。回望自己走过的一年多的大学生活,感触颇多,也让她知道了大学不是天堂,不是温室,也不是游乐场;十年寒窗苦读考上的大学是继续深造的机会。学习也必须是要持之以恒,要不耻下问,成功永远不会降临至懒惰者的身上。发展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报答别人,而报答别人是为了延续那世间的真情。那种真情带给别人的,不只是幸福,更是生活的希望。李嘉诚基金会给予她的不仅仅是物质帮助,更多的是信心、勇气。在此,她要深深致谢那些给予她关注的好心人,她不是被社会遗忘的孤独者,她是社会整体的一员。身边有太多关心她的好心人,他们是热情的。信心和勇气的鼓励使她相信自己会像其他同学一样成为合格的大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创造美好生活,回报社会。
资助案例五
文玉兰,西华大学物理与化学学院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为了生计,他们不仅要种地,还要饲养家禽,闲时还要出去务工,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对于一个并不宽裕的农村家庭,要供两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后,文玉兰作为灾区的大学生而成为李嘉诚基金会特别助学金的获得者之一。李嘉诚基金会的帮助,不但大大减轻了她的家庭经济负担,让她的生活与学习得到了物质保证,让她能够更加安心与专心地学习,而且还增强了她的感恩之心,更加懂得知恩图报,培养了生活的自信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坚定了报效祖国与人民的信念。
文玉兰表示,要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珍惜时间,拼搏奋斗,立志成才,努力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最大的贡献。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你也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于是,让学生在承蒙周围的人关爱与帮助时说一声‘谢谢’,意义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会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写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有了李嘉诚基金会特别助学金的相伴,前行的道路更加宽广,她的心灵不再寂寞与无助。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感谢社会给了她光明的大学生涯。她相信,黑暗的天空因为有了群星的点缀而璀璨,平凡的她因为有了感恩的心而不凡。她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完成学业,将来用自己的青春与智慧报效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