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48464500000010

第10章 佛心是智慧(3)

有一位禅师写下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研,那两句话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们看了这题目,便纷纷议论了起来。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

禅师对于这个解释不予置评,只是缓缓地摇着头。

于是另外一个弟子说:“那是一个局部阵雨,一边下着雨,一边没雨,这种景观虽不常见,但也不算罕见。所以两人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那是因为他走在没有下雨的这边。”说毕,他望向禅师。

禅师仍旧默然不语。

于是,第三个弟子便得意地说:“你们都错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他嗤之以鼻地继续说道:“都太牵强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定是有一个走在屋檐下,所以才没淋到雨。”

说罢,他扬扬自得地准备接受赞赏。

禅师微笑着看看他,然后对弟子们说:“你们都执着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但却钻人了牛角尖。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吗?”

佛心领悟

思考问题时,不要一味地只在表面上转来转去,更不要死钻牛角尖,这样只会离题越来越远;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只有这样,才会有所突破。

佛心慧语

法只有渐没有顿,顿也是从渐来的。例如:苹果瓜熟蒂落,是瞬间的事,但在掉下来之前,必须经过栽培,假以时日,才成熟落地。

——慧律法师

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

佛陀格言

每个问题都有其关键所在,想要很好地解决问题,就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从前,有一位守园人看守着一座官家园林。园子中,长着一棵毒树。这棵树虽有毒,但长得非常好,大大的枝丫伸向空中就像一把撑开的伞。许多游人来到园中游玩观赏,停在这棵毒树下乘凉休息,结果沾上了毒气,有的头痛欲裂,有的腰酸背痛,有的甚至躺在树下再也起不来了。

守园人知道了这是一棵毒树,又亲眼目睹众人在树下休息不是得病就是亡命的遭遇,就决心用斧子砍掉这棵毒树。

他找来一把一丈多长的长柄斧子,远远地站着砍倒了毒树。可奇怪的是,不到十几天,毒树又重新长起来了,而且枝叶变得更加茂盛,团团簇簇,煞是好看,还有那说不出的种种奇妙之处,众人见了没有不喜欢的。

由于众人不知底细,看到这么一个好地方都纷纷争着抢着到这棵毒树下来乘凉。可是还没等太阳的影子移开,人们就又遭到了毒害的厄运。

守园人见了,又像以前一样,拿着长柄斧子远远地砍树。可是没多久,树又长出来了,而且长得比被砍之前的更加好看。就这样,守园人砍了一次又一次,但每次砍后不久毒树又重新长出更好看的枝叶来。

那个守园人的族人、亲戚、妻子、儿女、仆人等,都是因贪图在这树阴下乘凉享乐而中毒身亡。只剩下守园人孤身一人,日夜忧愁苦闷,哭哭啼啼地在路上走。

不一会儿,他碰到了一位高僧,就向高僧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

高僧听后,对守园人说:“你的这些不幸遭遇和痛苦,完全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要想堵住流水,就得高筑堤坝;要想砍绝毒树,就必须挖掘树根啊!像你每次砍掉的仅是毒树的枝干,就好比是给毒树修剪枝叶一样,怎么能叫砍树呢?你现在赶紧去挖掉这毒树的根吧!”

佛心领悟

在解决问题时,不要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佛林百科

头陀:华译为抖擞,即抖擞衣服、饮食、住处等三种贪著的行法,修头陀行者要遵守十二条规则,叫做十二头陀。俗称行脚乞食的僧人为头陀,亦称行者。

头陀十八物:头陀所使用的十八种道具,即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等。

不要一味地遵循模式

佛陀格言

万事万物皆在变化之中。

在日本有两个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这个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个寺庙门前,就见该寺庙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

“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

“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面授心机,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以为自己这一次一定胜券在握了!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风到哪里,我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这次师父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了!”师父进一步补充说:“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傅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他心里想,自己明天一定能赢。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来!

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又早早地等在寺庙门前,一看见那个卖菜的小河上提着菜篮走过来,就再次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道:“你到哪里去?”

“我到菜场去。”小和尚不慌不满地回答。

问话的小和尚一听,又愣在了那里。

佛心领悟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生活中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所以,遇事时要独立思考、随机应变,才会掌握主动权,甚至变被动为主动。

佛心慧语

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坛经·般若品第二》

把话换个形式说

佛陀格言

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

两个有烟瘾的人,一起去向一位素以严苛出名的禅师学习打坐。当他们打坐的时候,由于专心,烟瘾就被抑制了,可是每坐完一炷香,问题就来了。

那一段休息时间被称为“静心”,可以在花园散步,并讨论打坐的心得。每到静心时间,甲乙两人便忍不住想抽烟,于是在花园互相交流抽烟的心得,愈谈愈想抽。

甲提议说:“抽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干脆直接去请示师父,看能不能抽!”

乙非常同意,问道:“由谁去问呢?”

“师父很强调个别教导,我们轮流去问好了。”甲说。

甲进去请教师父,不久之后,微笑着走出禅堂对乙说:“轮到你了。”

乙走进师父房里,接着传来师父怒斥和拳打脚踢的声音,乙鼻青脸肿的爬出来,却看见甲正在悠闲的抽烟。他无比惊讶地说:“你怎么敢在这里抽烟?我刚刚去问师父的时候,他非常生气,几乎把我打死了。”

甲说:“你怎么问的?”

乙说:“我问师父:‘静心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师父立刻就生气了。你是怎么说的,师父怎么准你抽烟?”

甲得意的说:“我问师父:‘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静心?’师父听了很高兴,说:‘当然可以了!’”

佛心领悟

在说话时,有些话直接说出来,对我们并不利。这时,我们不妨换种形式说――根据具体状况,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说,我们就可能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佛林百科

八部众

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侯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

不知者受害最大

佛陀格言

不知道苦恼的真相、苦恼的原因、除去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方法——就叫做“无知”。

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总是显得和蔼可亲,经常说一些弟子们熟悉、爱听的事物。尽管他是在说教,但并不枯燥乏味,也不板着脸教训人。为了使众人能够理解,他的说教总是深入浅出,用大量的比喻娓娓道来,弟子们都觉得非常亲切。

一天,释迦牟尼说法后,故意留出一些时间让弟子们提问。有个弟子向他请教“不知者无罪”是不是真的。

对于这个问题,释迦牟尼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作了一个比喻:“现在有一把火钳,它被烧得火烫,但肉眼却看不出来。如果要你去拿这把火钳,是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还是不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

弟子想了想回答:“应该是不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因为不知道才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被烫的时候就来不及采取防范措施。”

释迦牟尼和蔼地说道:“是啊!如果知道火钳烧得火烫而去拿,就会心惊胆战,深怀戒心,不敢丝毫大意,拿的时候不会用力去抓。如果不知道火钳烧得火烫而去拿,就会用力去抓。可见并不是不知者无罪,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人类就是因为不明真理,所以才会在苦海孽浪里翻腾沉沦。”

佛心领悟

不知就是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会在苦闷中迷失自我,就会做错事。所以说,不知者受害最大。为了不做一个受害者,我们应该做一个知者――有智慧的人。

佛心慧语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坛经·般若第二》

智慧是一种本领

佛陀格言

懂得运用智慧,是一个人最大的本领。

小和尚揉着惺忪睡眼出了门,老和尚正在庭院里踱着步子。这时,太阳已经从庙墙那头升起来了,小和尚气得拍一下脑袋。

老和尚说,夏日早早起,在清新凉爽的田园里走一走,仿佛仙气附身,美妙轻松。小和尚也想美妙美妙,可他总是睡不醒。

“哈,又赖床了!”老和尚一边活动腿脚,一边取笑小和尚,“别怪我不叫你,有本事自己起来。指望我叫,人家会说你没出息的。”

看着老和尚神清气爽的样子,小和尚心里想:哼,得想个法子,要不然,他天天笑话我。

第二天清晨,老和尚照例早早醒来,看看小和尚,正睡得香呢。老和尚偷偷笑了,他悄悄伸脚穿鞋要下床。咦,奇怪!他的两只脚四处探着,总也够不着鞋,低头看看,鞋不见了!

“小和尚!”老和尚急得叫起来,“我的鞋哪儿去了?”

小和尚迷迷糊糊睁开眼,听老和尚在叫,他跳下床撒腿往外跑:“噢!我早起了!”

老和尚没有办法,只好开箱取出一双新鞋穿上。等他出了屋子,小和尚大摇大摆地从外面回来了,一本正经地伸胳膊踢腿。

“我是不是一身仙气?”小和尚问,见老和尚不作声,他又说:“我可是自己起来的啊!”

老和尚还是不作声,小和尚心里有点发虚:“当然,你的鞋给我帮了点忙。不过,你的鞋也该洗洗了,你得谢谢我!”

老和尚扭头看看,真的,他那双找不着的鞋,洗得干干净净,晾在门廊里。他笑着连连摇头:“你这小和尚,鬼点子不少啊!”

小和尚嘻嘻地笑着说:“平时你不总是教导我要靠智慧解决问题吗?这不是鬼点子,是智慧,是一种本领。”

老和尚满意地笑了。

佛心领悟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本领不是一门手艺,而是智慧。如果一个人有智慧,并懂得运用智慧,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佛林百科

袈裟十二名

袈裟、道服(修道者的衣服)、出世服(出离世俗者的衣服)、法衣(如法的衣服)、离尘服(远离六尘者的衣服)、消瘦服(此服有损消烦恼的功德)、莲花服(离染著犹如莲华)、间色服(用不正之间色缝制而避开五正色)、慈悲服(行慈悲者的衣服)、福田衣(袈裟的条相,等于世间的田畴,且其功德为世间之福田而应受供养)、卧具(与被褥相似)、敷具(卧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