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48464200000006

第6章 保持平常心,诸事顺心(1)

佛说,保持平常心,诸事顺心。平常心,是一种不为感情所左右,不为名利所牵引,洞悉事物本质,完全实事求是的心理状态。它不是仰视,不是俯视,而是平视——平淡、平等、平凡、平静地看问题。以平常心处世,则事事顺心。

心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

佛陀格言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慈悲心来处事,用菩提心来契佛。

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答道:“有。”

信徒问道:“是什么呢?”

慧海禅师答道:“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禅师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信徒问道。

慧海禅师说道:“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哲理与智慧

所谓的“平常心”,就是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吃饭时只是吃,睡觉时只是睡,这样就不会陷入各种妄念之中。一心一用,心无杂念,把功名利禄看开,才能拥有一颗真正的平常心。

保持平常心,才能真正有所得

佛陀格言

做事过急过躁会适得其反,做事过慢过迟会失去时机。

从前,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我想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可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块盐,交给学僧说:“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遵照指示去做,没多久,跑回来说道:“我把盐块装进葫芦,可它老不化;葫芦口太小了,伸进筷子也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过葫芦倒掉了一些水,然后只摇晃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不解地问:“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仍耐心地解释说:“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崩断,弦太松不出声音。时刻保持着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哲理与智慧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于很多事来说,急于求成不但收效不大,还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这是没有保持平常心所导致的。只有保持平常心,把握好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才能处理好各种事务,才能真正有所得。

禅机妙语

赵州从谂问南泉:“什么是道?”

南泉:“平常心是道。”

从谂:“是否有目标可循?”

南泉:“有目标就错了。”

赵州:“没有目标可循,又怎么知道是道呢?”

南泉说:“道不属知的范畴。知是一种妄觉,不知则是没有智慧。得道之人虚怀若谷,无滞无碍。”

赵州从谂当即明白了什么是道。

心魔是自己制造的,保持平常心则魔灭

佛陀格言

魔鬼是不存在的,要非说有魔鬼,那也只是心魔而已。

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非常恩爱,不幸的是年轻的太太突然生了重病,临终前他拉着丈夫的手,依依不舍地说:“我太爱你了,实在不想离开你。我死后你可不能忘了我,去找别的女人,否则我做鬼也要跟你算账!”

不久这位太太就去世了。刚开始,丈夫沉浸在丧妇的悲痛之中,但过了好久之后,他遇见了一个女人,俩人一见钟情,定了终身。

自从订婚那天起,每天夜里都有女鬼来骚扰他,骂他不守诺言,并将他与新人之间所发生的事说得一清二楚。每当他送给未婚妻一件礼品时,女鬼都可能将那件礼品做一番详细的描述。她甚至可以复述他俩之间的对话。

这使他颇为烦恼,以至难以入眠。一个朋友听说后,劝他去请教一位住在村旁的禅师。他忍无可忍,只得向禅师求助。

禅师告诉他:“那女鬼是你的前妻变的,你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她。不论你做什么,说什么,送什么东西给你的意中人,她都知道,她一定是个精灵鬼。下次她来的时候,你不妨和她交谈,夸她聪明绝顶,无所不知,你对她自然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你可以提一个问题,让她回答。假如她能回答上来,你就答应解除婚约,决不再娶。”

这个人又问道:“我要问她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禅师答道:“你抓一大把黄豆,问她你手里究竟有多少粒。如果她答不出的话,你就该明白,她只是你自己主观想象的,就再也不会来骚扰你了。”

当天夜里,女鬼再度出现时,丈夫就依计夸奖了她一番,说她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女鬼自负地说:“一点不错,你今天见了那位禅师,我也知道。”

丈夫随手抓起一把黄豆,说:“你既然什么都知道,那么说说看,我手里究竟有多少粒黄豆?”

他等着等着,再也没有鬼来答腔了。

哲理与智慧

佛由心生,魔一样也由心生。心魔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保持平常心才能解锁。不要让想象中的意念困扰了自己,只有放下过去,放下不该有的念头,才能不让心魔滋生,才能获得心灵上的清静。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倒不如坦然地接受

佛陀格言

对于已发生的事情,唯有接受,才是最正确的态度。

从前,有一对很贫困的老夫妇,老太婆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有用的东西。

于是,老头便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用马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把鹅换了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口袋烂苹果。

在每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富人。

在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富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骂或一顿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两个富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于是,三个人一起回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当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的钦佩。

老太婆嘴里不时地说着:

“哦,我们有牛奶了!”

“哦,羊奶也同样好喝!”

“哦,鹅毛多漂亮!”

“哦,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老太婆同样不愠不恼,大声说:“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结果,两个富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私下里,有一个富人问老太婆:“你为什么不责怪他?”

老太婆答道:“事情已经这样了,责备也于事无补,倒不如坦然地接受。”

哲理与智慧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尤其是很糟糕的事情,与其抱怨,倒不如坦然地接受,因为抱怨也已于事无补。无论在何时,用积极的心态去拥抱生活,才会少些争执,才会生活得快乐。

佛林百科

四大皆空中“四大”的含义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与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

懂得放松自己,才能把事做得更好

佛陀格言

懂得放松的人,才会活得轻松。

很有以前,在一座山上的庙里,有一个小和尚。一天,他被差遣去买食用油。在下山之前,庙里的一个大和尚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我们最近财务状况不是很理想,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

小和尚听了大和尚的话,打好油后,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丝毫不敢左顾右盼。

不幸的是,在快到庙门口里时,小和尚由于没有向前看路,结果踩到了一个洞。虽然没有摔跤,可是油却洒掉了三分之一。小和尚非常懊恼,而且紧张到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

大和尚拿到装油的碗时,非常生气,他指着小和尚大骂:“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真是气死我了!”小和尚听了很难过,眼泪都留了下来。

老和尚听到了大和尚的斥骂声,就跑过来问是怎么回事。了解以后,他就去安抚大和尚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你再去买一次油吧。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事物,并且回来后还要跟我做一个报告。”

小和尚想要推卸这个任务,强调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还要看风景。不过在老和尚的坚持下,他只有勉强上路了。

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真的很美。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

就这样,小和尚一路上边走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油交给老和尚时,发现碗里的油,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洒出来。

哲理与智慧

我们应该用一种轻松的心情,来面对每天的生活,尤其是工作或生活愈紧张、愈忙碌、愈繁杂的时候,愈要懂得放松自己的身心。一位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只要我们的心中能够放下一些执著,以无所住、无所得、无所求的心来应对一切事情,我们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生活像弹琴一样,应张弛有度

佛陀格言

掌握好生活的节奏,才能奏出和谐的生活乐章。

佛陀在世的时候,经常外出游历,随缘度众生。有一次,他游历到占波国境内,选了一个叫雷声池的大湖岸边暂时住下来。

占波国的民风淳朴,风景优美,尤其雷声池湖边的风景更加秀丽迷人。每年夏季多雨时节,这里常常有很响亮的雷鸣声,久久在湖面上回荡,所以因此而得名。由于占波国风景优美,尤其是依山傍水的雷声池那里又很幽静,所以吸引了许多修行者到这里修行,苦修者亿耳就是其中之一。

亿耳在雷声池湖畔找了一个幽静的地方,一个人独自在那里修行。他奉行的是以苦行获得解脱的修行方式,所以常常不分昼夜的赤着双脚在山林中快速行走,就算脚掌被利石划破、被荆棘刺穿,也不停下来休息。尽管亿耳这么勤苦地修行,但是他身体中存在的欲望并没有消除,心中的痛苦仍没有得到解脱,所以亿耳更加苦恼了。

有一天,亿耳心想:“像我这样吃苦修行,从不因痛苦而退缩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了。可是到现在我心中还有欲望没有被清除,心中的痛苦也没有得到解脱,这是为什么呢?对了,我家有产业,积有不少财富,我应该回去把财物都布施给他人,这样对我的修行应该大有益处。”于是亿耳决定回家把财产全部施舍出去。

亿耳的家距离雷声池不远,他很快就回到家中,不顾家人的劝阻,大量向别人及僧侣施舍财物。他什么也不想,只盼着施舍完财产能尽快修得正道。

佛陀知道了亿耳广施财物的事,并且明白亿耳心中所想的一切。佛陀觉得应该点化这位认真的苦行僧,于是动身到亿耳的家中。等到亿耳发放完食物后,佛陀来到他面前,对他说:“亿耳,我听说你末出家时,弹得一手好琴,是吗?”

亿耳答道:“是的,我从前很会弹琴。”

亿耳知道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人就是人们传诵的佛陀,虽然他选择的修行方式与佛陀倡导的不一样,但亿耳还是对佛陀很尊敬。

佛陀又问:“假如你的手指不停的拨动琴弦,使琴弦发出急促的声响,这样的琴声好不好听?”

亿耳回答:“这样弹奏的琴手不是好琴手,弹出的音乐也不会好听。”

“那么,如果你的手指一直很慢的拨动琴弦,这样的琴声好不好听呢?”

“这样弹奏的琴手也不是好琴手,而且弹出的音乐也是不好听的。”

佛陀按着问:“如果一个琴手按照音乐的节拍旋律,有快有慢,有板有眼的弹奏,弹出的音乐将会怎样?”

亿耳认真回答:“这样的琴手才是好琴手,弹出的乐声是很动听的。”

亿耳隐约感受到佛陀想教他些什么,所以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等待佛陀开口。

果然,佛陀慢慢开了口,对亿耳说:“一个人在修行时,为了更快得到正果,急功近利,是不能够摆脱痛苦欲念,求得正果的;如果一个人对修行十分懈怠,从不努力去做,同样也是得不到正果的。只有处于两者之中,既不急躁也不懈怠,中道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持续努力一定会得到解脱。”

亿耳听了佛陀的话,大受启发。他又重新回到雷声池湖畔,认真按照佛陀提示的方法修行,最后终于修成了阿罗汉。

哲理与智慧

生活也好,修行也罢,都应像弹琴一样,张弛有度。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的神经绷得太紧而觉得太累,也不至于太松弛了导致懈怠。我们需要好好地调节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劳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禅机妙语

一位比丘尼请教龙潭禅师:“要如何修持,下一辈子才能转为大丈夫相?”

龙潭:“你出家为尼已经多久了?”

比丘尼:“过去出家有多久,这与未来有什么关系?我问的只是想知道将来是否有转为男相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