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动物疫病实验室检验技术
48461500000047

第47章 血清学诊断技术(11)

二、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y)是指已免疫的动物机体在接触同一种抗原物质时所发生的一种异常反应,也叫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在抗原抗体反应中,外来抗原所引起的免疫应答对大多数反应个体是有利的。但是有些应答反应能导致组织损伤,使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休克死亡。变态反应的实质就是这种过强的病理性应答反应,其引发的疾病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全身性的,如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等;有局部性的,如发生在呼吸道的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过敏性鼻炎;发生在皮肤的荨麻疹、湿疹;发生在消化道的呕吐、腹痛、腹泻等。

变态反应的发生有致敏阶度和反应阶段。初次抗原刺激,经一定的潜伏期,机体进入致敏状态,再受到同样抗原的刺激时进入反应阶段。变态反应发生发展过程,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需有过敏原的刺激;②过敏原高度特异性,两次过敏原必须相同;③需经一定潜伏期,先使机体致敏;④变态反应的表现与反应的程度既决定于抗原的质和量,也决定于机体的差别。

1.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或过敏原(anapHylactogen)。变应原种类很多,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寄生虫、昆虫毒液、异种动物血清和组织提取物、疫苗、动物皮毛和饲料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类、阿司匹林等常用药物和有机碘、汞剂等一些化学制剂,这些半抗原只有与蛋白质结合后才表现变应原性。

2.变态反应分类变态反应发生的原因不一,临诊表现各异,Cool和Gell等人将其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I型(过敏反应)、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和Ⅳ型(迟发型)。前三型均系抗体与抗原在体内反应所引起,属体液性变态反应。其共同点是反应发生较快,有的在数分钟内达到反应高峰,常称炎性速发型变态反应。第Ⅳ型为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反应发生缓慢,一般在6-48h才达到反应高峰,故称为迟发型变态反应。也有提出V型和Ⅵ型。因V型为细胞刺激型,Ⅵ型是抗体杀伤细胞的一种类型,两者均被视为Ⅱ型反应范畴,故大多数人仍采用四型分类法。变态反应虽有四种类型,但任何一种抗原引发的变态反应均由一种或数种机制引发。临诊上的变态反应也常常几种合并存在,以某一型为主。

3.各型变态反应

3.1I型变态反应:出现迅速、反应强烈。反应可限于一种组织,也可波及全身。所表现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差异较大、但很多时候是致命性的全身反应。该型常称过敏反应(anapHylactic reaction)。机体受到变应原刺激后,产生相当量的IgE抗体。IgE具有亲细胞的特性,通过FC段结合在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血流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结合后的IgE比较稳定,此时,机体处于致敏状态。这种致敏状态常于第一次接触抗原后二周开始形成,可维持半年至数年。以后若再无同种抗原刺激,致敏状态便逐渐消失。

机体致敏后,当同种变应原再次进入时,便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单个变应原分子可与至少二个相邻近的IgE分子结合,联结成桥状的变应原-IgE复合物。形成的复合物能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促使细胞内多种嗜碱性颗粒被排出。这些脱出的颗粒和细胞释放出各种生物活性介质,如组织受体、5-羟色胺等,同时血浆中的激肽原被活化成激肽。这些活性介质作用于相应的组织器官,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I型变态反应虽然发生快而强烈,甚至导致突然休克,但消退亦快,补体不参与反应,所以仅能引起生理机能紊乱,而无后遗性组织损伤;发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只有过敏性体质的机体才易发生。

3.2Ⅱ型变态反应:是抗体(IgG或IgM)与相应的细胞或组织上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巨噬细胞和K细胞的参与下,造成细胞溶解、损伤,或被单核细胞所吞噬的反应,也称为细胞毒型(cytotocictype)变态反应,临诊上许多免疫性血液病均属此型。

3.3Ⅲ型变态反应:是由免疫复合物所引起,因此称为免疫复合物型(immune complextype)或脉管炎型(vaseultitis type)。该型变态反应与免疫复合物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临诊表现与反应的部位有关。当抗原进入已免疫的机体内,与抗体(IgG、IgM)在循环或体液中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抗原一抗体复合物,若能及时被清除,便沉积于局部毛细血管壁基底膜,激活补体、导致中性粒细胞聚集,引起血管炎病,危害机体。

本型变态反应可以引起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如阿萨斯(Arthus)反应和全身的血清病样反应。阿萨斯反应是在注射抗原的局部形成免疫复合物,致使局部发生水肿、出血、坏死的剧烈炎性反应。血清病样反应是动物初次接受血清注射后产生的抗体与尚未完全清除的抗原结合成中等大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而引起。因免疫复合物可经循环遍布全身,故常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等,如长期使用,也能发生类似的血液病样反应,称药物热。

3.4Ⅳ型变态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许多小时后发生的一种以细胞免疫局部反应为主的反应。所以称为迟发型变态反应(delayed allergy)或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 type)。在该型反应中抗体不起作用,也无补体参与,而由致敏淋巴细胞(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聚集于反应局部引起免疫损伤。该型反应主要有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变态反应。引起Ⅳ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可为微生物、寄生虫和异体组织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当这类抗原进入体内后,刺激T淋巴细胞引起分化增殖,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进人致敏状态,此阶段约需1~2周以上。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变应原时,刺激致敏淋巴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主要有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巨噬细胞活化因子。这些因子加速骨髓单核一巨噬细胞增殖、释放,并向抗原部位集中,发挥吞噬作用,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局部炎症反应。同时巨噬细胞释出的溶酶体酶能损伤邻近组织细胞,使组织变性和坏死。再加上皮肤反应因子和淋巴毒素的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充血、水肿。在反应中,杀伤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表面抗原,与之结合,直接杀伤靶细胞。该型变态反应是以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的渗出性炎性反应。由于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和聚集需要时间长,反应发生较缓慢,一般在再次接触抗原6--48h,反应才达高于某些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和病毒等外来原的细胞免疫力。由于反应过于强烈,造成组织的严重损伤,于机体不利;如果是组织移植,这种反应显然有害。迟发型变态反应具有明显的利用之处。传染性变态反应,常常用来作为某些慢性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如结核、副结核、马鼻疽、布氏杆菌病、野兔热、马流行性淋巴管炎等,就是明显的例子。

4.动物疫病的变态反应诊断某些传染原引起的传染性变态反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可用于传染病诊断。在动物疫病诊断检疫中,常用的方法有皮内反应法、点眼法和皮下反应法。抗原制剂有鼻疽菌素、结核菌素、布氏杆菌水解素、副结核菌素等。接种的部位因动物种类和传染病而异,马采用颈侧和眼睑;牛、羊除颈侧外,还可在尾根及肩胛中央部位;猪大多在耳根后,鸡在肉髯部位,猴在眼睑或腹部皮肤。各种抗原制剂接种的剂量也有不同,可参见使用说明。

4.1牛结核菌素变态反应检验:牛结核菌素变态反应检验有三种方法,即皮内反应、点眼反应及皮下反应。我国主要采用前两种方法,两种方法最好同时并用。

4.1.1结核菌素皮内反应

4.1.1.1注射部位:在左颈侧中部上1、3处(3个月以内犊可在肩胛部)。先剪毛,直径约lOcm,然后用卡尺测量术部中央皮皱厚度。如术部有创伤、化脓或硬结等变化时,应另选部位或在对侧进行。

4.1.1.2注射剂量:用结核菌素原液,3个月以内的小牛0.1ml;3个月至1岁牛0.15ml:1岁以上的牛0.2ml。

4.1.1.3注射方法:先用酒精棉球消毒术部,然后向皮内注入规定量的结核菌素原液,注射后注射部位应出现豆大小泡,如注射不正确或有疑问,应另选术部重作。每注射一头牛后,用酒精棉球擦拭针头。

4.1.1.4观察反应:皮内注射后,应分别在72h、120h进行2次观察,注意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并以卡尺测量术部肿胀面积及皮皱厚度。

在第72h观察后,对呈阴性及可疑反应的牛只,需在原注射部位,以同一剂量进行第2次注射。第2次注射后应于第48h时(即120h)再观察一次。

4.1.1.5判定

阳性反应。局部发热、有痛感并呈现界限不明显的弥漫性水肿,质地如面团,肿胀面只在35mm×45mm以上,或上述反应较轻,而皱皮厚度在原测量基础上增加8mm以上者,为阳性反应,其记录符号为(+)。

疑似反应。局部炎性水肿不明显,肿胀面积在35mm×45mm以下者,皮厚增加在5~8mm间,为疑似反应,其记录符号为(±)。

阴性反应。局部无炎性水肿,或仅有无热坚实及界限明显的硬块,皮厚增加不超过5mm者,为阴性反应,其记录符号为(一)。

4.2结核菌素点眼反应:牛结核菌素点眼,每次进行两回,间隔3~5d。

4.2.1方法:点眼前对两眼作详细检查,正常时方可点眼;有眼病或结膜不正常者,不可作点眼检疫。结核菌素一般点于左眼,左眼有眼病可点于右眼,但需在记录上说明。用量为3~5滴,约0.2~0.3ml。点眼后,注意将牛拴好,防止风沙侵入眼内,避免阳光直射及牛头部与周围物体摩擦。

4.2.2观察反应:点眼后,应于第3h、6h、9h各观察一次,必要时可观察第24h的反应。应观察两眼的结膜与眼睑肿胀的状态,流泪及分泌物的性质与量的多少。由于结核菌素而引起的饮食减少或停止以及全身战栗、呻吟、不安等其他变态反应,均应详细记录。阴性和可疑的牛72h后,于同一眼内再点一次结核菌素,观察记录同上。

4.2.3判定

4.2.3.1阳性反应:有两个大米粒大,或有2mm×lOmm以上的呈黄白色的脓性分泌物自眼有流出,或散布在眼的周围,或积聚在结膜囊及其眼角内,或上述反应较轻,但有明显的结膜充血、水肿、流泪并有其他全身反应者,为阳性反应。

5.2.3.2疑似反应:有两个大米粒大,或有2mm×lOmm以上的灰白色、半透明的黏液性分泌勿积聚在结膜囊内或眼角处,并无明显的眼睑水肿及其他全身症状者,判为疑似反应。

4.2.3.3阴性反应:无反应或仅有结膜轻微充血,流出透明浆液性分泌物者,为阴性反应。

4.3综合判定:结核菌素皮内注射与点眼反应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呈阳性反应者,即判定为结核菌素阳性反应牛;两种方法中任何方法为疑似反应者,判定为疑似反应牛。

4.4复检:在健康牛群中(即无1头变态反应阳性的牛群)经第二次检疫判定为可疑的牛,要单独隔离饲养,一个月后作第二次检疫,仍为可疑时,经半个月作第三次检疫,如仍为可疑,可继续观察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检疫,根据检疫结果作出适当处理。

如果在牛群中发现有开放性结核牛,同群牛如有可疑反应的牛只,也应视为被感染。通过两次检疫都为可疑者,即可判为结核菌素阳性牛。

4.3牛副结核变态反应检验:为了查清隐性副结核病牛,可以用副结核菌素或禽型结核菌素作皮内变态反应检查。其注射剂量为:1月龄至1岁的牛0.1ml;1岁以上至3岁0.2ml;3岁以上0.3ml。其注射部位、注射方法、反应观察、判定标准与牛结核皮内变态反应基本相似。对皮内反应疑似牛,应做好明显标记,经15-30d再作第2次皮内反应,如仍为疑似反应,再以同样问隔作第3次检查。重检时应另选注射部位。对连续3次疑似反应牛,应酌情处理。

4.4布氏杆菌变态反应检验:布氏杆菌变态反应试验,是用不同类型的抗原进行布氏杆菌病诊断的方法之一。布氏杆菌水解素(即变态反应试验的一种抗原),是专用于绵羊及山羊的布氏杆菌病变态反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