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低碳有你:有你,有我,地球更精彩
48458500000016

第16章 加入低碳队伍,打造低碳空间(4)

低碳乡村,是在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促进乡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从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模式、能源使用、农业种植,生产消费以及村民生活方式等出发,综合考虑经济与人口、资源及环境因素,构建低碳化发展轨道的循环体。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也许我们无法回避灾难,但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灾难,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是生者的勇气将人类无数次的劫难砌入文明演进的长河。

2008年5月12日,是中国人需要铭记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失去了亲人和朋友,汶川的5月,满目伤情。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救援工作难以推进,伤亡和财产损失重大。这不能不从当地散居散养的居住方式说起。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东南部的岷江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汶川县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羌族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虒地区;藏族多聚居在岷江以西地带;汉族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其他民族散居各乡镇。由于汶川地处山地,加上家族传统的影响,形成了当地少数民族散居的居住方式。一家人通常不在一起居住,而是分散居住在不同的乡镇。汶川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发展养殖业,鼓励农民饲养家禽。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大多数养殖业以散养家禽为主,即各家自己饲养,没有统一的养殖场。因此,散居散养是汶川当地生活的主流。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对山地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有些随遇而安的味道。山地环境地势不平整,不可能有大面积的平缓地面供当地人建立村庄、养殖场,形成聚居。

但是,散居散养的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的缺点。首先,生活成本及能源消耗相对于集中居住更大。在集中居住的方式下,资源供给相对集中,规模效应明显,降低供给成本。而在散居散养的居住方式下,要保证大多数人有水吃、有电用,势必造成高昂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而且由于居住分散,资源在运输过程中也会有风险,使原本资源短缺的情况不断恶化。其次,散居散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对于集中居住方式更大。人类一旦居住在某个区域,就需要建造房屋、开垦农田、饲养家禽等,都会以牺牲区域内的森林植被为代价,而散居散养更会使这种破坏扩大化,植被破坏的面积会更大。如此导致的结果——首先该区域的气候会发生变化。因为植被覆盖就像是陆地的“过滤器”一样,能够吸碳换氧,调节气候。再次,植被覆盖能有效“抓住”土壤,尤其在山地地区,对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有重要作用。汶川大地震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损害是由于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所造成的。由于人们居住分散,这些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灾后的救援工作,救援线过长,耽误了时机,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从这个角度来看,散居散养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加大了汶川地震所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中国是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大国,尤其在农村,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推广沼气开发,既是一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也是一项推动低碳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文明工程。

沼气是什么一般来讲,就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甲烷(CH4)是沼气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种清洁燃料,无色无味,每立方米纯甲烷的发热量为34000千焦,每立方米沼气的发热量约为20800~23600千焦。即1立方米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0.7千克无烟煤提供的热量。“点灯不用电,做饭不用柴和炭,烟熏火燎看不见,文明卫生真方便……”这种乡下人都向往的日子,通过对沼气的利用已成为现实。

农民的切身感受最有说服力。杨陵区大寨乡陈沟村陈圈世在记者采访时说,一口沼气池就是一个“钱罐罐”:后院建的那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1990年建造时花费不到1000元,而10年来节省资金达6000元,间接创造的价值没法计算。就2008年,节省煤钱和电费4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节支250元,用沼液种植的大棚菜收入5000元。他还打算在大棚边建一个沼气池,集养牛、沼气、大棚栽培甜瓜为一体,年创收预计不下1万元。

沼气在乡村的用途已经远不止此,它正在由生活能源向乡村产业能源应用的方向发展。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新哨镇路体村一片新景象:半山腰,一个沼气发酵池正在修建中。山坡上,几十座烤房已略具雏形。山脚下是一个小村子,村子周围是大片的葡萄园……三个月后,这里将建起一座沼气烟叶烘烤工场。红河州烟草专卖局技术中心烘烤处主任徐鸿飞这样描绘,“半山腰将建一个万头生猪养殖场,这些猪的粪便作为沼气的原料将被排到下面的沼气发酵池里。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将用做燃料输送至山坡上的烤房,用来烤烟,而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则被作为肥料送到附近的烟田和葡萄园里。”好一幅“沼气烘烤”工程的蓝图!

用沼气做饭、发电照明已经不是新闻,但是以沼气为燃料烤烟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这样的奇思妙想对沼气利用颇具意义。事实上,沼气除直接燃烧用于炊事、烘干农副产品、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外,还可作内燃机的燃料以及生产甲醇、福尔马林、四氯化碳等化工原料。经沼气装置发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做肥料和饲料。

更有意思的是,利用沼气减排的二氧化碳还能卖钱!沼气项目,是《京都议定书》下清洁发展机制(CDM)的重要项目来源之一。沼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相比于传统乡村柴薪能源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由此产生的碳减排额度按照相关方法开发和核证后,有可能成为核证减排额(CER)和自愿减排额(VER),并通过碳交易的方式获利。通过CDM项目合作,农村取得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同时也实现了减排和可持续的能源利用,可谓一举多得。根据UNFCCC的数据,截至2009年10月19日,在联合国注册的CDM项目中,以沼气为代表的农业能源项目达到123个,占整个能源项目的5.4%。国家发改委网站上显示,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沼气回收综合利用等项目已经获得批准,眼下正向联合国申报CDM项目。据估计,该项目投产以后,每年可以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约3.5万吨左右,具有积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沼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近6年来,中央累计投入资金190亿元支持农村沼气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农村用沼气达到3050万户,各类农业废弃物处理沼气工程3.95万处(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2700处),乡村沼气服务网点7万个。3050万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年生产沼气约122亿立方米,生产沼肥(沼渣、沼液)约3.85亿吨,相当于替代1850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500多万吨,节能减排、节支增收效果十分明显,替代薪柴相当于1.1亿亩林地的年蓄积量,年可为农户直接增收节支150亿元。

我国要加大农村沼气能源建设,把沼气建设与解决畜牧业粪尿治污、农民生活用能、发展循环农业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有效利用养殖业带来的剩余物和排放物,从而走上循环农业“零排放”的新路。

七、享受绿地的乐趣

绿地是大自然的外衣,对于每个人来说意义重大,它是地球的天然制氧机与天然吸尘器。

一亩阔叶林一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67千克、释放出氧气约49千克,同等面积的草坪一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0千克、释放氧气40千克,成年人每天的呼吸次数2万多次,吸入的空气总量为15~20立方米,所消耗的氧气量约0.75千克,理论上人均拥有10平方米林地或13平方米草坪,才能满足新鲜氧气的交换需求,但在城市环境下二氧化碳含量比郊外高得多,实际上需要更多的绿地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据相关资料显示,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在火车站为4.9万个,在植物园草坪仅为688个,百货大楼内比林区高7万多倍,绿化不好的街道比绿化较好的街道高5倍,还含有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等上百种细菌、病毒。

植物可以杀灭空气中的病菌,吸纳污染物。有300多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出挥发性的杀菌素,一棵松树一昼夜能分泌出杀菌素2千克,15亩桧柏一昼夜能分泌出杀菌素30千克,可将落在树上面、飘浮于树冠空气中的细菌和白喉、结核和痢疾等病菌杀灭,阻止它们继续危害人类。一亩柳杉林每月约可吸收二氧化硫4千克,一亩刺槐林和银桦林每年可吸收氯气2.8千克和氟化物0.8千克。

粉尘在空气中长时间飘浮会降低大气能见度,给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和危害。植被像一部威力无比的吸尘器,有着吸收、过滤和阻挡粉尘的作用。分布在地表的树木、花草和农作物高低错落、枝叶茂密,可有效地减小地面风速,使大颗粒粉尘沉降到地面。植物的茎、叶所分泌的油脂和浆液,可吸附和滞留空气中飘浮的微小尘粒,一棵成年的白皮松大约拥有针叶660万个,一棵成年椴树的叶总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一棵165年的松树针叶的总长度可达250公里,这些毛状结构的叶面积对尘埃吸附作用很大,一亩松林年可滞尘约2.3吨,一亩天然植被的年吸尘量高达60多吨,针叶林的吸尘能力比阔叶林高20~30倍。

植物群落能吸收和阻隔噪声。植物的茎叶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有大量微小气孔和密密麻麻的绒毛,像吸声板和地毯吸声材料一样能够将一部分声能吸收掉,其杂乱无章的叶片可增加噪声的反射、折射和散射,使声波衰减。1.5千克TNT炸药的爆炸裸露地带能传播4公里,而在森林中只能传播40米。一道10米宽的林带能衰减噪声30%,公园成片的绿地可降低噪声26~43分贝,绿化的街道比没有绿化的街道能减少噪声10~20分贝,沿街房屋与街道之间留有5~7米宽绿化林带,可以减低机动车噪声15~25分贝。25平方米草坪能衰减噪声2分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