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导学与导研并重——大学教学改革新视野
48457700000039

第39章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育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班华.中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3

3.靳玉乐.探究教学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8.应俊峰.研究性课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9.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石中英.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1.杨东平.大学之道.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12.杨东平.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13.钱理群,高远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4.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5.(美)Barbara L.McCombs,James E.Pope著,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伍新春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6.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长沙:岳麓书社,2002

17.(美)Martin V.Covington,Karen Manheim Teel著.学习障碍的消除策略.伍新春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8.陈建翔.新教育:为学习服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9.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瞿葆奎.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1.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2.唐松林.教师行动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石鸥.教学病理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4.彭运石,燕良轼.心理学原理与教育.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25.熊川武.学习策略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26.(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大学的使命.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7.(英国)约翰·亨利·纽曼著.大学的理想.徐辉,顾建新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8.肖川.教育的视界.长沙:岳麓书社,2003

29.钟启泉等.解读中国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0.郑金洲.教育碎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1.杨移贻等.问题及其出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3.魏国栋,吕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5.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6.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7.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8.(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9.(美)梅里尔·哈明著.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罗德荣译.北京:宇航出版社,2002

40.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1.嵇永宁,苗长广.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2.霍益萍等.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3.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4.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5.金生郄.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6.孙俊三.教育原理.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47.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0.张楚廷.教学论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2

5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0

52.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8

53.杨东平.大学的理念.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15

54.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55.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J].教育研究,2005,3(9)

56.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48~57

57.赵闾先.教育理论研究要找准生长点.教育研究,1991,(9)

58.舒志定.文本的敞开性与教师权威的瓦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

59.周川.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教育研究,2005,26(6)

60.高伟.从教师角度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评论,1999,25(2)

61.李祖超.现代教育:促进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整合.教育研究,1997,9(10)

62.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高等教育论坛,1987,(1)

63.梁树森.论科学精神的培养.教育研究,2000,6,47

64.叶上雄,唐安奎.教师主导能“消解”吗——关于教师的角色地位、作用及师生关系的讨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6

65.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教育研究,2005,(10):55

66.黄高庆.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教育研究,1998,56(11)

67.钟启泉.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教育研究,2005,36(5)

68.蔡宝来,王立国.回归生活的教学论:重心位移和主题预设.教育研究,2005,40(12)

69.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教育研究,2001,50(6)

70.张人杰.教师专业化——亟须更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比较教育研究,2005,47(9)

71.叶澜.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教育研究,2003,44(8)

7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68(9)

73.卢乃桂.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教育研究,2002,(12):55~59

74.刘春花.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目标取向.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84

75.潘洪建.什么是知识:教育学的界说.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18~24

76.胡弼成.学生发展:个体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教育研究,2005,(5):15~19

77.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教育研究,2003,(4):43~47

78.陆景.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特征.教育发展研究,2000,18(10)

79.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49

80.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14

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5

82.叶谰.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教育研究,1997,64(9)

83.丁安廉,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4

8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14

85.落实多元智慧教学评量.郭俊贤,陈淑惠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97

86.(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53

87.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9

88.R·J·斯腾伯格著.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俞晓林,吴国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8

89.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赵中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96

90.陈玉琨.研究性学习概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32

9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2

9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6~93

93.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57

9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