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的努力下,我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展得较好,学生参与积极,已经形成了“自助”与“助他”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先后在迎接省教育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检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检查和学校卫生工作专项检查中获得检查组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四川教育电视台于2006年5月对我校团体心理辅导做了专题报道。
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教育工作来说,要全面改进教育工作,必须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根本方面入手,虚实结合、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管理。
首先,要发动全体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把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领域,重视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了解和排除,增加师生间的心理沟通。在沟通中,作为教育者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要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造成一种人格平等、心理平衡的氛围,避免对学生的心理损伤,切实把思想政治问题和心理问题区别开来加以疏导。有事实说明,那些有孤独感的学生并不是不爱集体,性格内向的人也不全“思想复杂”,焦虑急躁情绪不等于患得患失,心胸狭隘之人不一定都是自私自利。因此我们不能把少数因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引起自控能力差而不守纪律的学生当“故意捣乱”、“一贯破坏”来处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思想困惑或行为偏差不是简单的批评所能解决的,必须进行心理疏导才会有效。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耐心疏导,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乐意做、学着做、坚持做。正面引导,就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不该做,要怎样做等等,让课堂教育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影响,形成一定心理定势。同时,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尊重学生人格和意见,在他们受尊重,产生一种感激的心理基础上,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主动去认识事物,以增强学生在养成教育中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还必须对学生提出一些合理、适应、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加深认识,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青年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从点滴培养,从课堂培养。青少年必须从各方面来锻炼自己,参加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引导自己解放思想。特别作为政治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培养、锻造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使他们能承受挫折,学会协调配合,自强自立肩负时代重任。
第三节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
学生党员是我校学风建设过程中一支重要力量,其思想行为在学生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对学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首先,我们要在学生中大力做好组织发展工作,我们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班级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四年级学生党员达到20%左右,全校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达到10%以上。以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学生党员队伍来推进我校学风建设工作。第二,加强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思想教育,定期开展组织生活,考评其学风状况,就班级学风建设相关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给他们定目标、定任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与非党员学生的联系,积极推进学生党员挂牌示范活动,发挥他们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曾庆红同志在与第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指出,做好高校育人的工作,把学生培养成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对于确保我们党胜利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持续发展,亦是加强高校党建和团建的重要内容。高校党组织要发挥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1)狠抓学生党支部建设,使之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堡垒。①强调组织生活正常化、规范化。各党总支的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重在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②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有关文件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使党员能够密切联系实际,贴近群众生活,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性和政治鉴别能力。③加强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和后备干部的培养,领导班子成员配备齐全,以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配合校党委组织部对支委特别是支部书记进行培训。④发挥学生党员在沟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学生党员既是党组织在同学中的代言人,又是学生群体的一员,其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必须而且能够向上反映广大同学的愿望和思想动态,向下传输党、国家、学校的决策及要求,在上下级之间、党内外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正发挥联系、沟通、润滑作用。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培育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手段。学校通过教学、讲座、参观、读书会、学术论坛、党日团日活动等形式努力培养大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引导他们“真学、真信、真用”。鼓励学生社团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建立相关网站,把党的理论宣传和党性教育工作延伸到网络世界,开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网上窗口。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的首创精神,在一系列知行统一、构思新颖的社会实践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在切近国情的基础上更为坚实,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思想政治认识的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自身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大学生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进一步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与前进方向,从而更加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认真组织了年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有七支代表团被评为全省优秀团体,17人被评为全省先进个人,25人被评为校级先进个人。
(3)高举党的光辉旗帜,教育团员青年自觉跟党走。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养与考验,认真筛选,把真正优秀的学生吸收为党员。对一心向党组靠拢而又不够成熟、在大学阶段没有机会入党的学生,共青团组织要做好细致的帮助工作,通过沟通,查找原因,指明方向,要让他们知道党组织的大门是永远向他们敞开着的。对没有写入党申请的学生,同样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教育重点应放在党的历史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等方面。通过党史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客观评价党的伟大成就和错误,实事求是地分析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党内少数党员失去党性、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丑恶行径,积极宣传我党惩治腐败、整顿党风的实际行动和决心,要让他们分清是非、分清轻重,辩证地看待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逐步使向往、靠近党组织成为主流,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刻苦学习,发奋成才,永远跟党走,以实际行动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的组织工作除了团费收缴、团员证办理、团员统计等常规业务之外,还开展了以下活动:做好推优工作;申请成立了绵阳师范学院团学干部培训学校;继续开展年度团内各项表彰工作,以此为切入点带动我校的共青团建设,加强团支部的凝聚力,以团支部为工作平台把青年团员牢牢团结在团组织的周围,争取工作上的主动。
加强领导和抓好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搞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也是抓好学风建设工作的根本。院、系两级都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按比例、按选拔条件、按引进程序积极配齐辅导员,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工作指导,明确职责,落实考核措施。
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要求。辅导员原则上应住进学生公寓,公寓内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由系党总支负责,由入住学生公寓的辅导员具体落实。
强化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意识。辅导员、班主任是本班级学风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自觉地将学风建设作为本职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入、持久地抓紧、抓好。班级学风情况、学习状况是辅导员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评选优秀辅导员或优秀班集体的重要依据。对于学风转变明显,学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个人要给予表彰;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系党政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第四节坚持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校坚持“德育为本,育人为先”的办学宗旨,秉承“厚德、博学、笃行、弘毅”的校训精神,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不断线,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新挑战,不断丰富养成教育内涵,拓展养成教育的途径,通过大量的、科学的活动,反复教育、反复训练、反复熏陶,着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基础文明素质、创新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我校养成教育的历史回顾
我校是地处中国西部的一所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前身是有着半个世纪办学历史的绵阳师范专科学校和绵阳师范学校,2002年经过教育部批准组建绵阳师范学院。学校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始终把培养适应西部基础教育需要的优秀师资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适应教书;更要有高尚的人格,以适应育人。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基础文明素质、创新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新型大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高等师范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绵阳师范学院从20世纪40年代建校开始,即把“做人”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德育训练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狠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劳动教育、阶级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广大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根据学生基础文明行为规范较差、学生现实表现与学业成绩脱节等实际问题,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方针,充分汲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养成学生一种习惯),决定在学生中大力实施养成教育。1986年,学校开始从行为训练入手,健全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坚持知行结合、重在实践的原则,对学生的基础文明行为习惯,反复训练,持之以恒,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养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养成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生活等行为习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世纪90年代,学校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把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纳入学生养成教育。在全省较早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开办专题讲座、改革公共心理学教学体系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入教学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形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工作模式,全面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
世纪之交,在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从专科育人模式向本科育人模式过渡?如何从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向更高层次素质养成发展?学校党委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论述以及学校实际,提出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以此拓展和丰富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养成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校通过健全制度,搭建舞台,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在短短的4年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对我校实施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经验进行了专题报导。
60年来,学校本着“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不断探索育人模式,坚持实施养成教育不断线,不断丰富养成教育内涵,不断拓展养成教育途径,形成了以学生“基础文明素质养成为表、心理素质养成为里、创新素质养成为翼”的养成教育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