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结构和规模的不断调整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现了若干新的趋势,高等教育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如何坚持教育创新,特别是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制度、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的建设,建设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一领导体制的制度安排优势,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课题。作为西部新升本科院校的新兵,我们牢牢抓住这一重大课题,把它放在“谋事之道、做事之规、成事之基”的位置,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第一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党的执政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是党的建设进入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的标志。《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紧迫性和自觉性,认清和落实高校在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肩负起历史重任。
加强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学校全局工作的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能力。
提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办什么性质的大学,如何办大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是办学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能否得到有效的坚持。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好办学的根本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办学方向的政治要求,高校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是办学方向的价值要求,高校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在办学方向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
不断提高高校领导班子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能力,着重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是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方针,自觉把德育置于智育、体育、美育之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通过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带动和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才成长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整体育德,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努力增强育人的合力,不断提高育人的实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是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的对外学术交流合作也日益增加,不同的学术思潮、价值观念都会在高等学校集中反映出来,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学术观点、价值观念多样性的关系,这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正确面对和妥善处理的又一重要关系。在高等学校,既要始终注意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与争鸣,容许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和互动,又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特别是指导社会科学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贯穿于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好地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当前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大课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的环境日益开放,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高等教育是公共事业,高等教育产品是公共产品。高等教育要讲投入与产出,讲经济效益,但更要讲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高等学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教育权益。因此,学校要注意规范招生行为,规范办学行为,规范办学秩序,坚决杜绝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向钱看、乱收费”现象,注意关心解决贫困生的就学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不让贫困生辍学,进而有效维护教育的公平正义。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构建,不仅有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要受所处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限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等学校的现行领导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简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长期探索和发展的历史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一体制的基本内涵是: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的完成。实践证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领导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的保障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以政治家的眼光准确深刻地认识这一体制的实质内涵,正确理解和处理其中所包含的若干重要关系,使其不断完善并得以有效运行,从而保证高等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如何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涉及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它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制度,是由诸多重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有机体系。它规定着高等学校内部的领导关系和基本管理模式,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具有整体支配作用。
一、高校领导体制与高校党委的领导地位
实行党委领导体制,首要是要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确立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的地位。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高校领导体制不同于国外高校领导体制(如,大学董事会、理事会等)的根本所在。从组织体系上说,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就是通过学校党委来实现的。高校党委是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主体,它对于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既包括思想政治上的领导,也包括组织上和改革发展全局上的领导。从组织关系上讲,“统一领导”决定了校长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学校各项行政工作,党委和校长、党委和行政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这一基本的位置关系处理得如何是实行党委领导体制的主要前提。如果对这种组织关系认识不清或摆位不正,则必然影响这一体制的实行,导致党委书记和校长的个人关系上的不和谐乃至矛盾。因此,高校党委和行政双方在摆正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的前提下,都必须准确把握各自的职责,首先是党委要把握好自己的职责并实行正确的领导。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党委的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坚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策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定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学校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这一规定确定了党委在高校领导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党委必须站在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做到“四好”:把握好方向,决策好大事,使用好干部,维护好稳定。把握好方向,就是要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成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保证高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坚强阵地。决策好大事,就是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的情况出发,按照一定程序对事关学校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正确定位办学的目标与任务,确立好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任务,提出正确的思路和方案,重视事关学校全局性的工作运行的基本章法的建设。使用好干部,就是要按照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制度体系,重点抓好校、院二级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维护好稳定,就是要贯彻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努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学校大局的稳定,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正确履行上述职责,就是正确地实施党委的领导。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对行政事务也伸手去管,既违背了党委领导体制的精神,又会产生很多矛盾,影响多方面的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个好的体制的实行,从处于领导地位的方面,严格履行职责不包揽,善于抓住大事把握大局实施正确的领导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党委书记更要认识到只有实施正确的领导,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巩固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由于党委书记与校长个体间是一种平等的工作关系,因此党委书记更应主动与校长沟通,用党性原则来调整和规范两个主要领导者之间的工作和利益关系,把坚持党委的领导和积极支持校长的工作有机统一起来。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领导和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
提高领导和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要做到:
第一,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重要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要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就一定要有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的能力。要善于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特别是现代经济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分析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分析这些新要求、新因素、新趋势对大学的深刻影响,分析高等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高科学判断高等教育形势的能力,主动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二,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一定要在对全局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带动整体发展。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在教育发展任务繁重、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条件下,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一定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最主要的工作上,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在最重要的发展项目上,努力形成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在学校发展中,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构建学校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增强高等学校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和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第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提高领导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注意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一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当前,要在保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适度扩大的前提下,注重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办学的综合效益,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劲。二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高等教育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要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就要全面履行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同经济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综合性大学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一定要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四是教师队伍、管理队伍、职工队伍建设的关系。在队伍建设中,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直接决定着一所大学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管理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另外还要统筹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优势学科与潜力学科、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等关系,不断提高统筹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