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
48453700000016

第16章 军事思想(6)

3.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兵家公认的原则,是同一战争目的的两个方面。首先,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其次,二者的关系有主次之分。毛泽东指出:“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第三,二者的主次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例如,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不能与敌人硬拼,需要后退,需要摆脱敌人,这时保存自己就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等待时机更好地消灭敌人。

因此,作为战争指挥者必须通观全局,适时、灵活地变换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主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指出:“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都离不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原则。它普及于战争的全体,贯彻于战争的始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战争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消灭敌人而不注意保存自己的蛮干行为,又要反对片面强调保存自己而不努力消灭敌人的逃避行为。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保存自己”的“自己”概念是全局的整体概念,而不是局部的小整体概念,更不是个人的概念。为了整体的保存,就不可避免地要付出局部的不保存和牺牲。在战争中,一部分担负阻击的部队,就是以少抗多,不让敌援兵靠拢,保证我主力顺利歼灭被围之敌,因此,担负阻击敌援任务的部队,就要发扬“人在阵地在”的勇敢牺牲精神,即使拼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坚守阵地。这种部分的牺牲就是为了保存整体。

4.歼灭战是基本的作战方针

歼灭战、消耗战与击溃战,是从消灭敌人的客观效果衡量的不同的概念。歼灭战是指消灭敌人全部或大部的作战;消耗战是逐渐消耗敌人力量的作战;击溃战是打跑敌人迫使敌人溃退的作战。毛泽东在指导战争中,为我军确定的作战方针是歼灭战。毛泽东指出:“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重大的影响。”他更形象地比喻:“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歼灭战是实现战争目的的最有效手段。首先,歼灭战能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其次,歼灭战能极大地打击敌人的士气,鼓舞我军斗志;第三,歼灭战能大量利用敌方人力、物力等资源,补充、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

实行歼灭战方针,并不排斥必要的消耗战。在战役的总体指导上,以歼灭战为主,而以消耗战为辅。例如,辽沈战役第一阶段首战锦州时,担负塔山地区和黑山、大虎山地区阻击蒋军东进和西进两路援兵的部队,是执行消耗的任务,官兵们就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使蒋军援兵在逐渐消耗的过程中无法前进,以保证我合围锦州守敌的部队打好歼灭战。战役的歼灭战在战争总体上又是起到战略上消耗敌人的目的。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消耗战,同时又是歼灭战。……没有战役和战斗的歼灭战,就不能有效地、迅速地减杀其强的因素,破坏其优势和主动。我之弱的因素也依然存在,战略上的劣势和被动还未脱离……因此,战役的歼灭战是达到战略消耗战之目的的手段。”抗日战争中,日军就是在被我们逐渐消耗下崩溃的。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庞大的军队也是在我们一系列的战役歼灭战后,力量逐渐消耗,最终形成807万军队被我消耗的结局。

因此,将战略上的消耗战与战役上的歼灭战结合起来,将主要作战方向上的歼灭战与其他方向上的消耗战结合起来,是毛泽东具有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的具体体现。

5.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原则,是古今中外军事家都十分强调的一条原则,毛泽东也极为重视集中优势兵力。他认为,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最有效地打击敌人,既能全歼,又能速决;既能使我迅速转移兵力各个歼敌,又不致因敌援军云集而使自己陷于被动地位。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这里最重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

在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要使我军由战略上的劣势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战役战斗上实行的外线速决的进攻战,达成以多打少,以强胜弱、速战歼敌之目的。然后转移兵力,再击它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使我变为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

集中优势兵力,看似容易,实行颇难。因此,要不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要把主要兵力、兵器集中用于主要作战方向,反对军事上的平均主义。如果主次方向发生了变化,集中使用兵力、兵器的方向也应随之改变。至于集中兵力的程度,则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以有把握歼灭敌人为原则。各个歼灭敌人,就是在向敌人发动进攻时,为形成和保持真正的优势,要拣弱的打,先弱后强,由小到大,逐个予以歼灭。

6.慎重初战,不打无把握之仗

这条战术原则不仅适合于人民战争,而且也适用于其他战争,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战略战术原则。如果盲目地去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这对于初期极为弱小的人民军队而言,关系尤为重大。因此,毛泽东十分强调:“不打无把握之仗,也不打只有准备但无把握之仗。”毛泽东还指出:“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准备”与“把握”是紧密相连的,作战胜利的把握是建立在事先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的。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准备”的内容,包括人力、物力的准备,包括对敌情的侦察和了解,包括作战对象、作战地域、作战时机和作战方向的选择,包括兵力的部署和展开以及作战方法的确定,包括预作几套作战方案和临机处置的措施等。准备的立足点,要从最困难处着眼,要充分估计到最困难、最复杂、最危险的情况可能发生,并预做好应对的处置方案。这样,万一在作战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危险,才能做到从容自如,解困排险,争取最好的结局。

7.三种作战形式密切配合并适时转换

人民战争所实行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作战上是通过多种作战形式来实施的。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历来是我军的三种传统的作战形式。

(1)运动战,是指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内进行战役和战斗的外线速决进攻战的作战形式。其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运动战是大量歼灭敌人,决定战争命运的主要作战形式。

(2)阵地战,是指军队依托阵地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其特点是:作战相对稳定,准备充分,各种保障比较严密。阵地战是消耗敌人和歼灭敌人的重要作战形式。

(3)游击战,是指分散流动的作战形式。其特点是:具有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游击战是从战略、战役和战斗上配合正规战的不可缺少的作战形式。

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虽然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和特点,但在实现战争目的上则是完全一致的。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是互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整体。毛泽东指出:“我们从来就主张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者的配合”,“在军事上我们若能运用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方式互相配合,必能使敌军处于极困难地位。”

因此,正确运用三种作战形式,是战争指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特别重视主要作战形式的转换问题,对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方式的特点问题,以及三者相互配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着大量的精辟论述。

在20多年的中国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的主要敌人在不断变化着,战争情况更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要适应各种战争情况的需要与可能,而不断地变换。例如,在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时期(十年内战中期和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时期),仍然发动民兵和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以辅助运动战;同时运动战中又包含有阵地攻击和阵地防御在内。在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时期(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也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同时游击战本身还担负着向运动战发展的任务,一旦增加新式武器装备,在有利的条件下还要执行阵地攻击任务。在大规模运动战和大规模阵地战同时并重时期(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阶段),有时运动战中有阵地战,有时阵地战中有运动战,有时运动战转化为阵地战,或阵地战转化为运动战,先后交错,亦不少见,即使这个时期也未废弃游击战。

根据战争不同情况,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下,毛泽东善于巧妙地灵活地同时运用三种作战形式,但又有主有辅,互相配合,并视具体情况适时转换三种作战形式,充分发挥了三种作战形式的整体作用,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战争的顺利发展并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出来的科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指导战争的灵活机动性,故又称之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样式的演变,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必将随着这些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内容,增添新的活力。

(五)国防建设思想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总结了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国防建设的理论。它对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人民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对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对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对军事改革的思想和原则,以及对战争准备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建国以后的重大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

(1)根据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从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确立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方针。

(2)国防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要积极参加、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3)国防建设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这是现代战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军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防现代化的最主要标志是武器的现代化、高科技化。

(4)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我们希望并争取外援,但我们不依赖外援。国防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独立自主地解决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武器装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

(5)国防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搞好军队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加强军队的法制建设,保持武装力量的高度统一和集中。

(6)努力做好工作,避免或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政治局面。国防建设要走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寓兵于民的道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发展军事科学,发挥先进的军事理论在国防建设中的先导作用。

(7)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努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

(8)加强战略后方和战场建设;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立足现有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入侵之敌。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先进的科学性、广泛的人民性、显著的实践性、极大的创造性和独特的民族性,在军事科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树立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新的里程碑

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的理论。

(1)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马、恩、列、斯的军事理论没有专门系统地论述过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毛泽东却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创造性地引入军事领域,系统阐明了战争指导者认识战争运动的辩证过程,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军事辩证法。毛泽东的军事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中极为光彩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军事领域创造性的运用和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