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
48453700000012

第12章 军事思想(2)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基本问题,认识和运用军事领域的辩证规律,深刻阐明了战争起源、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现代战争的根源,以及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等问题。形成了毛泽东的战争观。内容包括:战争的起源和根源、战争的本质和目的、战争的性质及对待战争的态度、战争的最终目的与消灭战争的途径等。

(1)精辟地阐述了战争的起源和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起源于私有财产和阶级,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存在是战争的主要根源。战争不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私有财产、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之后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不是由偶然因素导致的,而是由社会的必然因素决定的。原始社会初、中期,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也没有常设的军事组织和专门的武器,那时部落之间为了一时的争夺生存空间或复仇,发生过一些暴力冲突,但这仅仅是偶然发生的现象,与实质上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出现,社会生产有了分工,形成了专门管理和分配的“特权阶层”,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产生了阶级和阶级矛盾。此时,为了掠夺财产和奴役被征服者的暴力活动也就成为必然的现象,实质上的战争开始出现。列宁简明而深刻地指出:“私有制引起了战争,而且永远会引起战争。”“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还存在的这种经济基础上,帝国主义战争绝对不可避免的。”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理论的学说,总结了古今中外一切战争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给战争作了一个科学、精辟的定义,即“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这一定义,对战争的起源、实质、形式作了精辟的概括。首先,它指明了战争的起源是私有财产和阶级,说明战争是一个历史范畴,结论是只要人类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就有发生战争的土壤。其次,提示了战争的本质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最后,它明确了战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暴力行为。

战争的起源和根源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认清战争的起源,才能理解战争的根源。私有制是战争的起源,私有制导致了阶级的出现。压迫者阶级,为了贪图更多的私有财产,使以掠夺、奴役为目的的战争变成其经常性的职业。因此,压迫者、剥削者阶级是人类战争的根源。当今世界战争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

(2)科学完整地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列宁也曾指出:“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某个国家即该国某个阶级在战时所推行的政治,必然是而且一定是它在战前长时期内所推行的政治的继续,只不过在行动方式上不同罢了。”

毛泽东则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观点,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由此可以得出:首先,战争是从属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的;它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其次,战争又不等于一般的政治。当使用经济的、外交的、文化的手段达不到政治目的时,就采用了战争的方式,去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于是和平转化为战争。最后,当经过战争达到了政治目的之后,战争便告结束,战争又转化为和平。

(3)准确地说明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战争作为一种暴力行为,起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二是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三是以暴力为特征的战争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力量。

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的出发点和目的,最终原因都是经济原因,都是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为改变生产关系的。就革命战争自身而言,经济是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把“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作为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并规定:打仗除消灭敌人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筹款子。

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首先是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战争的彻底胜利;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使战争获得新的群众力量;为着从经济建设去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去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去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

接着,毛泽东强调:“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才能使我们有力量去扩大红军……;也才能使我们的广大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的满足,而更加高兴地去当红军,去做各项革命工作。”

(4)指出了人与武器的关系。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人去掌握的。”毛泽东的这一论述,科学地阐明了人与武器在战争中的不同地位及其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是决定的因素”是指在战争全体上,对战争的胜负经常地、长远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因素。它包括人力、人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力是物质力量,人心和能动性是精神力量;人既有物质的属性,又有精神的属性,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

“武器是重要的因素”是指武器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要素之一,对战争的进程和胜负有着重大影响,是取得战争胜利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武器不可能进行战争,当然也就没有战争的胜利。

(5)科学划分了战争的性质。

分析战争的性质,采取对战争的正确态度,是无产阶级战争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战争的起源和本质的继续。

战争在阶级社会中,特别是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它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无论战争形式和战争规模如何,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和胜负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既然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那么,从战争的性质来分析,就有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之分。

毛泽东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还指出:“战争的性质是根据战争的政治目的而定的。”同时,毛泽东还对如何判定战争性质,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奠定了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那就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对于正义战争的拥护,视情况而定,或者直接参加,如对朝鲜人民的抗美援朝救国战争;或者给予政治声援和物质援助,如对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救国战争。对于非正义战争的反对,战争爆发前,应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措施极力阻止或推迟其爆发。战争爆发后,则通过声援、支持、参加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6)指明了战争的最终目标与消灭战争的途径。

毛泽东指出:“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要把它消灭的。但是消灭它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并且指出:“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不仅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指明了消灭战争的最终目标,而且指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例如,当抗日战争刚结束,蒋介石磨刀霍霍时,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建国纲领,并且不畏风险亲赴重庆,在重庆谈判中力主和平协议的达成,当蒋介石在谈判期间调动百万大军企图进攻我解放区之时,毛泽东又及时地揭露了蒋介石的阴谋;当蒋介石硬是发动大规模反人民内战后,毛泽东则因势利导,将战争导向中国人民的全面解放战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

毛泽东还指出:“人类社会进步到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到了那时,什么战争也没有了,反革命战争没有了,革命战争也没有了,这就是人类的永久和平时代。”从而进一步指明了达成消灭战争的途径,必须消灭阶级,必须铲除产生和滋养阶级的私有制。战争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根除而消亡。

2.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要解决如何认识和运用战争规律,确定战争指导规律,正确指导战争,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它与战争观是统一的,并受一定的战争观的指导。无产阶级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战争问题上的体现。

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阐明了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

战争是阶级社会的必然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所谓战争规律是战争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战争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等诸因素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认识它,不能取消它;只能运用它,不能违背它。否则,必将导致失败。毛泽东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时指出:“战争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并且指出:“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

研究战争规律,既要研究战争的一般规律,更要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战争的一般规律,是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战争之中,对古今中外任何战争都起作用的规律。例如,战争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其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一切战争都表现为进攻和防御、前进和后退;战争指导都要求知彼知己;等等。任何战争都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都带有时代的、阶级的、国家的、民族的、地域的特点并有性质上的差别。如果不从各次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这些战争的特殊规律,制定正确的指导原则,就不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研究并认识战争规律的目的在于正确指导战争。战争指导者为了正确地指导战争,不但要研究战争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必须研究基于客观规律之上的战争指导规律。

(2)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基本方法。

第一,主观指导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战争指导者要驾驭战争,赢得战争的胜利,就要善于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研究和认识战争规律的目的在于制定指导战争的正确方法。毛泽东把这种合乎战争客观规律的战争指导方法,比作“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称之为“战争指导规律”。他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战争的客观规律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诸条件,以及敌情、我情、民情和国际环境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战争指导规律也需要随之变化而变化。把握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确定战争的主观指导方法。

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性质决定了能够采用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的指导方法。抗日战争中,毛泽东确定了全面抗战的指导路线和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作战原则;解放战争中,毛泽东确定了“战争的人力物力来自前线”的指导法则。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同样是中国人民进行的正义战争,但由于作战对象的不同,就不能将战争的人力来源寄托在前线,美军的俘虏兵断然不能大批充实到我志愿军的队伍。因此,在解决主观指导如何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时,应着重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熟悉敌我双方的客观情况;二是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三是要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